张小玲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美术教学更适合德育全方位的渗透,充分利用美术课的优势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情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并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因此,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种角度上讲,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呢?我就个人的体会谈一点想法。
一、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国家教委决定在学校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课中每一册都安排有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西方绘画及雕塑欣赏,有中国的民间刺绣、剪纸、风筝、脸谱、年画等民间艺术欣赏,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的欣赏,等等。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
在这些欣赏课中的很多作品后面也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应该分析、加工和利用。例如,七年级课本上的一幅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它取材于长征途中两个红军战士在行军休息时吹横笛的情景,它通过一老一少的两个战士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形象歌颂了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使学生们能联想到艰苦岁月时期那些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这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绘画在普通中学美术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由于表现独特,风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怡神功能和鲜明的风格。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如在上八年级《春天的景色》一课时,我除了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潜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表现他们绘画个性、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用画的方式表现内心的体验,并根据画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无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上都不可缺少。教学时可利用课堂中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民间美术,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及思想情感。这可以使学生们深深感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使学生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打下良好的爱国意识基础,使其获得美的感受,达到美育和德育的目的。
四、在美术实践活动中灵活地渗透德育
德育的实质在于实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手抄报比赛》则在培养学生综合才能的同时培养其进取精神;如《我们的画展》,举办一次校园画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活动的乐趣,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并深切认识到团队的力量,从而提升人格修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与时俱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提升,内心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经济开发区石门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