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导学:关键在“导”,重点在“学”

2016-04-13 18:29罗成玲
教育家 2016年39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习惯

文/罗成玲

预习导学:关键在“导”,重点在“学”

文/罗成玲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来临,在“减负提质”的背景下,笔者尝试运用“导学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在一年左右的课堂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载体,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尤其是预习导学这一课前环节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利用预习导学案,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标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课前预习做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时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预习”内容,掌握预习的方法,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可是,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该在哪里、该怎样在课本上做相关记号或批注,预习效果甚微。因此,设计有效的预习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说的“导学案”。学案中“预习”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先学”。这种“先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而要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采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教材,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利用预习导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能力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师应对预习有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分析,学会读、划、查、思、问、批注。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好笔记,并在书上做记号,标明教材中的难点、疑点,或者在笔记本上记录预习的收获和预习体会等。提高预习能力,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到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不知道预习课文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笔者通过及时评价、进行激励,如课堂上,用提问、投影等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表扬完成得好的孩子,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调动起预习的兴趣,逐步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设计预习学案要分层,激活学生思维,展现学生个性对于低年级来说,预习导学案主要是生字词的预习。第一学段,字词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阅读当中存有不少文字障碍,所以预习时扫清文字障碍十分重要。笔者常常会在“预习学案”上做这样的提示:“这些生字我会学”“这些字我要提醒同学写”“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理解”“这些词语我会读”“这些词语我要积累下来”。这样,无形中督促了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书写、理解和积累,提高了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而且要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往往会询问同学,这就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不懂的词语解释,学生必定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解疑,无形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所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

对于中年级来说,预习导学案还包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预习。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预习课文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把课文读上三四遍,希望学生通过预习做到读通课文、初知大意、提出质疑等。而这些步骤笔者都会通过导学案的提示指导学生去完成。在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会这样设计:“第一眼看到题目我想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等。在要求学生二读课文时,我会这样设计:“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是……”。要求学生三读课文时,我通常这样设计:“这个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句子的意思我读懂了,它是说……”。要求学生四读课文时,我又会这样设计:“这个地方我还不懂,我要在文中标记下来”。

导学案的提示指导使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提出质疑。实际上,也就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预习的目的。当然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预习导学案完成的要求也不一样。全部学生都必须完成初读要求,尽量完成二读要求中的第一、二个问题。中等以上学生在读书基础上和同学交流完成三读及四读的预习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批注体会、感受,或者进行拓展阅读。

对于高年级来说,预习导学案还包括课文相关资料的搜集。

关于作者的。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关于课文背景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就会对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有一个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落实预习学案,重视检查和评价

对预习导学案进行检查和评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从不同的任务本身来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和评估。

取得家长的支持,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督促,落实预习学案,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把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一听,请他评一评”。这样的预习要求就让家长参与了进来。家校配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能力。

建立学习小组,组内互查教师在设计预习学案时,可以明确学习小组内的互查方式,如朗读过关、默写过关等。小组成员间互查,组内每位同学既是检查者,也是被检查者。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确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课堂提问,教师抽查有些预习成果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反映出来。教师的课堂提问实际上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兼顾到全班同学,尽量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预习作业是很重视的,也促使他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重视这一个环节,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样一来,教师既督促了学生,又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教学。

加强预习的自我反思,提高预习效果在设置预习导学环节时,让学生写下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课堂上得以有目的地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反思预习的过程,也是促进自己预习水平提高的过程。

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口头评价,也可以书面评价。口头评价指的是那些在课堂上直接反映出来的作业,当场进行表扬。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评价,教师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和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预习导学案”的引导,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而且会使他们逐步掌握预习的窍门,培养他们自主预习课文的能力。一旦养成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就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习惯
上课好习惯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