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武
打造趣味性的高中历史课堂
◎陈建武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严谨,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太过刻板,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低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强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成效。
高中历史;趣味性;历史教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持久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法宝之一。新一轮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已成为共识。在这一转变中,课堂设问的这一教学环节尤其显得重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必须以问题的存在为前提,而问题提出的方式和时机、问题的角度与深度等都会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为了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趣味性设问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
有足够的空间与材料,立足于一个“新”字,把选材于其中的情景剧分为人物篇、政治社会篇、经济生活篇、论学讲思篇和战争篇五大类。如必修史一专题一与选修四内容涉及很多古今中外历史人物,其中有像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奠基人——秦始皇、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驱伟大国父——孙中山、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科学社会主义的发明者——马克思等等。教材中个个历史人物个人色彩鲜明,人物与时代相互辉映,都是人物篇中选材的不二之选。而必修史二中为我们展现了如:古代中国来百姓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近代西方航海家远涉重洋,探索新大陆,开辟东西文明交往新航线。这些则是经济生活篇中精华所在。再来看看论学讲思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为实现施政理想,著书讲学开馆论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理性思想萌发,英法两国大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美大地。情景剧取材丰富,但立意各有不同,所以加以分门别类以后有助于梳理教材框架,明确教学要点。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结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学习《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下一目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消除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大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是固定不变的,是严谨的,所以,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烂熟于心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别的辅助教学工具。我认为这种观点太过片面,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历史知识的严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除了可以提升生动性,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对提升教学成效有着无可替代的辅助促进作用。多媒体的演示效果可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比如在开展“红军的长征”内容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于这一段的历史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缺乏直观感知体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仍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红军如何战胜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感官意识。这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过草地、翻雪山、飞夺泸定桥”的画面,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看到红军“挖树根,啃皮带”,学生意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展现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生活中,人们都喜欢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并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故事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具有共性;从概念上看,故事是“用来作为讲述对象的真实或虚构的事情,特点是情节连贯、有吸引力、能感动人。”而历史正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并且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生动事迹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学中我们通过讲故事,使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死气沉沉,使相对枯燥的知识变得活了起来、有血有肉,教师为学生在故事中重新呈现历史人物的风采和历史事件的感人细节,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现实情况,首先,教师要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可预先想好并对要讲的故事做好铺垫和延伸,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临时穿插,但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其次,布置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适当、合理的想象。最后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讲故事永远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我认为,只要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地利用故事“有吸引力,能感动人”的特点,讲故事不失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种得天独厚的好方法。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互动性,通过教学情境化,使教学活动向着多元化发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想认识,通过对教学手段的改善,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历史学习成效。
樊秋丽.浅谈高中历史课情趣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08).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中学 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