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卞 锋
编书:深化课外阅读的佳径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卞 锋
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显性效果。因此,许多学生家长都有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平时经常看课外书,可的语文成绩却没有多大起色,读这些“杂书”有什么用?许多老师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目的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经典名著,以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终因阅读量大时长、对连续性要求高等原因,收效不甚明显。更有甚者,以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的篇数等硬性指标“胁迫”学生积累,导致学生心生厌恶,谈书色变。
笔者通过实践,对现行的深化课外阅读方法进行甄别与筛选,选择在传统的“剪贴”法基础上进行改良,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编书。所谓编书,就是以教材为依托,拓展延伸出若干主题,根据一定的编辑意图和内在逻辑,搜集、整理、筛选出符合主题的多篇文章,集结成册。现将具体做法梳理分析如下,以期得到方家指正。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应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单就教材讲教材,学生收获甚微,课堂索然无味。为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反三归一的境界,基于课本内容和学生需求的拓展阅读必不可少。
《老北京的春节》(北师大版三上教材)一文按照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介绍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语言优美,传统文化味道浓郁,学生读来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课末,笔者引导学生以“春节”为主题,选择相关文章,分组协作,编辑成主题小报,并优选全班精彩之作装订成册,供大家阅读,填补了教材的空白。
在教学思辨性较强的《大与小》(北师大版四上第11单元)单元时,教者在课堂上连续围绕主题举行口语交际活动:“扫天下”必须“扫一室”?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学生莫衷一是,争得面红耳赤,最终无果。如何说服对方?课堂上的时间显然不够,于是,全班自发分正反两方,决定分别编出一本表明自己观点的“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说服对方。
假期,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长,课外阅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笔者建议学生,每当读到好的文章,养成及时积累的习惯,将之复印或打印下来,待假期结束前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自己拟定书名,装帧美化成书,供新学期交换阅读。翻开一本本充满稚气的书,时事、历史、天文、地理、文学等都有涉及,带领读者走进了个性化阅读的广阔世界。
对于刚刚具有篇章意识的学生来说,在编辑过程中学会搜集、整理、筛选文本至关重要,需要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生在多次实践中自我领悟。
在大数据时代,文本信息的搜集并非难事。借助网络,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所需主题的若干类型文本,这些信息呈现出来的面貌是良莠不齐的,有时甚至真假难辨,如果囫囵吞枣,随意截取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加以传播,后果不堪设想。教师在指导学生编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本价值判断力。
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阅读比较中形成的,笔者经常在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如选择同一题材不同类型的的文章、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同一观点不同载体的文本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作者、写作目的、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此形成正确的好文章观,进而悟出文章作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符合学生阅读力,体现他们当下理解力和洞察力的文章被甄别出来之后,就要进行统筹安排、装帧设计,才能最终面世。
这一过程是从模仿开始的。长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经典书籍,当他们自己着手编辑出版时,自己喜欢或受大多数同学欢迎的书籍往往首先成为编辑的范本。
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开始有学生尝试创新,或改变封面设计,或重新谋划目录编排,或追求装帧的新颖别致,或在插图上另辟蹊径……教师及时予以赞赏性反馈,催生了学生更大的创作热情。有的学生在“书”中留下了互动式的读者评价空间,有的学生在封底为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做预告推广……
于是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编辑出版的每一本书都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唯一。它们存放于班级“图书角”,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最乐意发掘的宝贵财富。每一个编者都期待着别人的阅读与评价,每一个编者又在欣赏和学习他人的成果,每一个编者还在酝酿和构思着他的下一本书。可以断言,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会出现如此忙碌而充实的景象!
其实,对儿童来说,专注于某件事情的兴趣毕竟是有限的,出现“审美疲劳”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应将“厌学”“消极”之类的帽子强扣在他们头上。有鉴于此,笔者构建了一套关于编书的动力系统:设立“最佳编辑”“最佳创意”“最佳人气”“最佳扉页”“最佳美工”等奖项,发放“稿费”,累计获得一定数量“稿费”者可兑换由老师签名的课外书一本,并与其合影留念。所有获奖的书将配上照片和作者简介,在孩子毕业离校的时候由学校图书馆永久保存,并颁发由校长亲笔签名的“收藏证”。
厚积而薄发,编书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此举旨在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沙里淘金,筛选出精美的文章。以此作为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为写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