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 金华星
课程资源: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灵魂——以《小学水科学》开发为例
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 金华星
学校拓展性课程在集聚校内外资源、推动办学特色形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直受到广大基层学校的重视。我们课题组开发的《小学水科学》是浙江省第三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配套的4册校本教材《我们与水》被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省内第一套“水科学”教材,受到了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的批示盛赞,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此课程带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打开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新局面,成为学校特色课程的典范。《小学水科学》课程的成功开发,进一步说明了选择、提炼和转化好课程资源是开发学校特色课程的灵魂。
姹紫嫣红总是春——让课程资源从“素材”走向“题材”
目标、资源、实施、评价等课程的基本要素中,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材料和条件。我们之所以选中“水科学”题材来开发课程,是基于学校传统、地域特点、学生需要和社会热点的综合把握,以期“激发学生了解水科学兴趣,实施水科学启蒙教育,培养爱水、爱乡情感,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一、由隐到显,选择“水科学”资源合学校办学传统之题。学校位于会稽山脚下,处于古代治水英雄、立国始祖大禹的寝陵旁边,学校自建校伊始就以“传承大禹精神、培育会稽精英”为己任。“讲大禹故事、访大禹足迹、表大禹功绩、学大禹行范”是学校的传统教育活动。大禹的功绩集中在“治水”和“立国”两端。学习“大禹治水”精神要“知水”,需要“了解水、亲近水、爱护水”,实施“水教育”的诉求和了解“水科学”的需求,已由“隐含”在背后移身至前台,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显性”要求。开发“水科学”课程,挖掘“水教育”资源,是基于学习“大禹治水”精神的传统教育所需,是来源于此、植根于此的必然选择。
二、由近到远,选择“水科学”资源合绍兴地域特点之题。绍兴是著名的水乡,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万桥静卧,轻舟穿梭;绍兴的历史是一部治水发展史,继大禹之后,历代皆以浚河治水为治越首策:越王勾践建山阴古水道,东汉马臻营八百里鉴湖,晋凿运河,唐连海塘,明汤绍恩造三江闸……水利之业,代有所成;绍兴的经济与水密不可分,“鱼米之乡”的农业离不开水,“黄酒之乡”的工业源于水,“舟行碧波”的运输业赖于水,“万桥之乡”的旅游业兴于水……地域资源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首选,生于斯长于斯的水乡儿少,学习“水科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近水楼台的便利,更有义无反顾的内需。水乡泽国的绍兴呼唤“水科学”教育,水乡学校开发“水科学”课程势在必行。
三、由小到大,选择“水科学”资源合当前社会热点之题。当前,经济发展了,但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水污染、水危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样不容乐观!浙江省适时提出了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新举措,绍兴也开展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两重”行动。“五水共治”和“两重行动”迅即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用、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这些鲜活的时代资源和社会资源,必然跃入需要主动融入社会、开放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视野。开发“水科学”课程是主动接轨社会、实施开放办学的现实举措,更是新时期学习“大禹精神”的实际行动。
四、由散到整,选择“水科学”资源合学生学习所需之题。我们小学生天天见到水,时时离不开水,水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生活伙伴;但小学生真正了解水吗?真正知道保护水、节约水的办法和道理吗?他们面对这个熟悉的朋友似乎又很陌生。“似懂非懂、若即若离”的时候正是需要“跳一跳摘果子”的时候,正是需要学习并且恰好学习的时候。选择“水科学”的资源正是顺应并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帮助他们去学习、探究,去发现、实践;推动他们去学习水科学的知识,探寻水世界的秘密。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开发课程的方向,这是开发“水科学”课程最大的价值选择。
删繁就简三秋树——让课程资源从“题材”走向“教材”
“水科学”的内容博大庞杂,丰厚精深。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拓展性课程的资源和材料,需要梳理、取舍和统整,进行题材的重组和编排,加以改写和修饰,需要将博大的素材简约化、条理化,将精深的题材浅显化、通俗化,将原始素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探究、实践和学习的“教材”。
一、将题材主线化整合。“水科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涉及到水的分布、运动、循环等规律,涵盖了水的开发、利用、保护等知识。主要包括: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等方面。作为对小学生的“水科学”教育,应是最基础、最基本、最常见的知识和最需要了解的现象。如何在有限的学段内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水科学”的庞大体系,我们设计了“主线化整合”的办法,确定“水文知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利用、水文化”等五条主线组织材料供学生学习探究和实践体验,具体内容为:
二、将题材结构化梳理。面向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静态的单科的文本教育,需要组织大量适宜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识水、用水、惜水、护水、治水”等五种活动形式,纵向贯穿到三至六年级,分别在三、四、五、六各个年级横向铺展实施,形成纵横交织的结构化网络,既统筹兼顾,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确立相应的目标如下:
三、将题材序列化编排。“水文知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利用、水文化”以明线陈列,“识水、用水、惜水、护水、治水”以暗线铺展,在四个年级中纵横交错,以“故事乐园、游戏天地、动手动脑、我的点子”等栏目穿梭交替,既避免重复、又克服遗漏,既考虑适切性、更关注递进度,既有涵盖面、更具平衡性,明暗交织,图文交响,编排成清新清丽、童言童趣的《我们与水》教材:
1.《我们与水》各册主要内容
2.《我们与水》各册栏目设置
第一、第二册栏目为:故事乐园、游戏天地、动手动脑、我的点子、民谚诗谣、评价寄语。
第三、第四册栏目为:阅读园地、尝试发现、考察探究、创新点子、歌曲诗文、在线充电、评价寄语。
未成曲调先有情——让课程资源从“教材”走向“学材”
课程开发的第一主体是教师,课程实施的第一主体是学生,编写的教材要为教师的即时开发预留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如此,才可望使资源由单向走向多向,由静态走向动态,由被动接受学习走向主动探究实践。我们将教材《我们与水》定位为兼具“集学、导、做、记于一体的汇集本,学习水科学基础知识的学材,进行水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指南,记录学生实践过程和探究成果的记载本”等功能的《“学与做”手册》,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编排体例上,以主题为点,以栏目为线,分册呈现“学”与“做”的体系;在编排形式上,力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生活性、兼顾应用性、体现开放性、落实体验性;在学习引领上,提倡自主学习、强调团队合作、促进成果共享、方便多元评价;在活动预设上,关注“学与做”一体、引导“知与行”统一,学以致用、用中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