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雅琴
拨动美的心弦
——谈音乐欣赏教学
⌾纪雅琴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或一首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参与演唱演奏或表演等实践活动,丰富了音乐知识,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情操,培养了学生的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能在欣赏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探求,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表现的特别强烈。
只要一个正常的人,都喜欢“听”音乐。但是“听”不等于欣赏。要欣赏音乐,就必须理解音乐,也就是发现音乐中的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特点、思想等直接介绍给学生,但这种做法往往使得学生的感知容易被教师所讲的范围局限,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性地联想。因此,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导入一个优美的意境,在这种“美”的氛围中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就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创意新颖,从而使学生能听、会听、创造性的听。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等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有了一种“美”的感知和冲动。如在欣赏斯美塔娜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教学中,我先给学生构画出一幅:“非常幽静的地方,一条河水缓缓的流着,岸边鲜花盛开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美丽的河流,两岸的景色风光秀丽,河流冲击险滩溅起点点水花。这些都是大自然美丽的景象,学生容易产生联想,易于产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美”,就是要挖掘音乐作品中的“美”。但引导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虽说把握好度是较难的,什么是适当的也是没有明显标准。但也并不是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和艺术修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估计学生将会产生的思维倾向性和理解、体验情感的局限性,表达要精、准而富有余地地留给学生去体会,去想象和联想;去发现美。我的做法:一是从作品的内容上挖掘音乐“美”。如在欣赏说唱音乐《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歌时,教师只须向学生讲明说唱音乐的特点,曲目的背景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欣赏时,才能感受到这首歌的真正含义和感情,引发学生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在引导学生挖掘和发现“音乐美”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验和品味音乐美。“体验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学神韵。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音乐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唤起人的美感。音乐不是简单的用“身”去“听”,而是用“心”去“品”。只有品出韵味,学生才能走进音乐、完善自我。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音乐美呢?我的做法是:一是以动作带动欣赏法。以动作带动听觉欣赏法,就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听音乐上。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可让学生在听音乐时按乐曲中乐器的分类做演奏乐器的动作。如拉小提琴、大提琴、吹小号、长号等动作,也可按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动作。学生们就会在做动作时体会音乐、捕捉音乐形象,从而体验到音乐的美了。再比如介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时,教师在介绍作品的内容要体现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场面。每段音乐的形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春节的感受和耳闻目睹中国在大地上过春节时任何一种形式的热闹场面而进行自由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第一主题秧歌舞音乐部分,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起舞,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感受音乐的美。
通过前两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学生们在“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把音乐作品的内在美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进入对音乐作品进行三度创作的“表现美”的审美层面。“表现美”的过程就是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心灵的过程,最终过到“完善自我”的终极目标。
如在欣赏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时,我首先介绍作者生平,他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后沦落为一位盲艺人,在无锡凭靠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但他为人正直,刚毅不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其次让学生唱主题和分析主题音乐,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顽强刚毅性格。通过介绍和分析,不仅使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且使其心灵受到触动,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剧烈地震憾,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超越作品本身的美学魅力,外化为学生的“自我完善”的境界,才是音乐欣赏课的终极目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过:“节奏与乐调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心灵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去讨论、去争辨、去实践、去创造。那样,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宁夏灵武市第三小学 7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