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士禛诗学思想的构成与诗歌创作的背离性

2016-04-13 18:36:31尹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渔洋诗论背离

⌾尹丹

浅析王士禛诗学思想的构成与诗歌创作的背离性

⌾尹丹

王士禛诗学思想的构成要旨自成体系,他的“神韵”是创作中的“神韵”和理论上的“神韵”双重作用的结果。这种背离性关系既指出诗学思想构成的合理与否,也指出诗歌创作的得与失,为后人全面认识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提供了依据,也使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构成完善发展并显出别样风采。

王士禛;诗学思想构成;诗歌创作;背离性

王士禛诗学思想的构成要旨内涵丰富且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欲从王士禛自己的具体诗歌创作入手,来探究诗学思想构成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王士禛的诗学思想与具体诗歌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感。这种背离性和距离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士禛既主“神韵”,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分量的应制倡和、歌舞升平之作?另一方面,士禛理论上所倡导的“神韵”,与他诗作中表现的“神韵”不一致。

一、大量应制倡和之作

《渔洋精华录集释》中收录士禛许多应制倡和、歌舞升平之诗,多歌功颂德、附庸风雅,多对统治者的感恩戴德。本文做了简单统计,这类诗作大约有百余首,占全书较大比重。为此,我们产生疑问,既然士禛倡导“神韵”,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御制诗作《渔洋精华录集释》卷一选白《渔洋集》的《对酒》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盛世欢歌、举国同庆的祝酒图。他用诗歌的形式传播了朝廷的繁荣景象,无疑也彰显了自己作为上层统治者传声筒的特殊作用。这类宴飨之作、应制之作,也是历来学者对士禛攻击的根源。本文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由士禛特殊的身份决定。王士禛官至刑部尚书,主盟文坛,在当时乃至整个文学史都是少之又少的现象。康熙对知识分子实行既控制又优待的政策,士禛也受到多次赏赐,感受皇恩浩荡。士禛乃性情中人,自己在行动上是该有一些表示的。所以,基于特殊身份,士禛是有些感激之情的,必然会在创作中出现应制倡和之作。二是,出现应制诗作是由诗歌体裁多样性的特点决定的。这是他创作时,诗歌体裁自身需要丰富发展的自发性、自觉性决定的。三是,王士禛是有难言之隐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就诗作来看,的确能透露出士禛些许的感恩戴德和炫耀之情,但多的是一种冷静诉说和委婉无奈。他不但要冷静接受统治者的各种赏赐,还得以更冷静的态度在诗歌创作中凸显心中信奉的诗学境界和美学追求。那么,应制倡和之作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他处理两种关系和两种身份的最好连接枢纽!

二、“祧宋祢唐”与“祧唐祢宋”的背离和矛盾

王士禛力主“神韵”,即宗唐又宗宋,既重清丽淡远又重豪放雄迈,体现出兼蓄包容的诗论内涵和中和的诗学观。但是,在士禛的诗歌创作中会发现有许多应制倡和之作,这些御制诗作好像与“神韵”格格不入。所以就出现理论上倡导“祧宋祢唐”,而实践上却“祧唐祢宋”的现象。其实,纵观士禛一生,诗论凡经三变。士禛虽说好王、孟、韦、柳,实际上“多半是在唐人的格调里充之以宋人的趣味。”[1]或说,他喜欢王、孟的山水之乐,可苏、黄的行云流水之势和浓烈的书斋气息更让他心醉不已。所以,他诗作中较多的是中、晚唐乃至北宋喜好的萧瑟寂寥。这种风格加上士禛合乎清代文人心理期待的内容,使得他的诗论和诗歌实践出现背离。究其原因有二。一来,由于他折中的诗学观。他本来就将“神韵”奉为核心。一个诗论家可以倡导一种诗歌境界,可以认为它最核心,但在具体创作中并非要遵守它。历来学者因为他的言行不一,而否定他心中的“神韵”是言不由衷的。这对一个诗论家是非常苛刻的。一个诗论家所喜爱的风格可在具体创作中有所展露。但作者也可随性而发而选择少展露或不展露,这并不影响诗论家整个诗论的内涵。这好比士禛在他的诗论中可以宗唐,可以爱王、孟,但也并不排斥他宗宋,他好杜、苏、黄。二来,由于特殊的文学环境与特定的历史背景。诗论家心中本力倡一种境界,且为之创作了一些此种境界的作品,但却有碍于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主流的诗学潮流。所以,他真正的诗学主张往往隐藏于诗作之中,虽然在具体创作中表露出一种与初衷相反的诗学理论。所以,士禛只能在唐人的格调里充斥宋人的趣味。实际上,他是在宋人的格调风味中力显唐人的风韵,这才是他心中所指。我们要透过这层迷雾来认清士禛的本意。此外,这也见出士禛的苦心经营。他顶住压力而力主“神韵”,以折中的大笔将唐宋调和起来,融清丽淡远和豪放雄迈于一炉,在清代诗坛独树一帜,且影响一代学入,这就是他的成功。

三、“神韵”的显与隐

王士禛理论上所倡导的“神韵”,与他实践中表现的“神韵”有不一致的地方。王士禛不但用“神韵”的诗歌标准去品评其他诗家的创作,在其具体诗歌实践中,也表现出与“神韵”的距离。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宦。”[2]

后《集评》中引伊评云:“此讥明末南京时事。明末阮人铖,与陈后主时之孔都官事正相仿,皆因便嬖荒淫亡国。但孔都官代远年汹,恨当少息,而阮司马近事可哀,故云不应仍恨古人也。”[3]此首写李后主因轻信孔都官而沉醉声乐,导致亡国。后人将一切过错都归为孔都官的迸献和献媚。但是,后半阕却写:秦淮河千年流淌早已不是昔日模样,它仍呜咽,让人听来肠断。由回忆往事而至描写当下,引用历史上朝代兴废的典故,说明朝代更替有它自然而然的历史原因,不应将所有过错都归结于君王、臣子。诗作前两句是叙事,最后写秦淮河的呜咽之水,直接全篇总结没有多少“神韵”意味和诗境。叙述前代旧事,由眼前水流有感于朝代兴废,太过直白,太过平铺直叙,只有片言只语的意境,但全篇没有达到融合的意境。所以,说他的诗作具有“神韵”境界实在牵强。他的“神韵”是创作中的“神韵”和理论上的“神韵”双重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有错位。这种背离关系使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构成完善发展并显出别样风采。

王士禛的“神韵”与创作中体现出的“神韵”有一定差距。诚然,理论和实践本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王士禛的诗论不是他本人生前就总结好的,而是后世学者通过整理综合他的诗文创作总结出来的。这本来就会和王士禛的本意相差甚远,有矛盾是必然的。这种诗学思想构成与诗歌具体实践之间的复合关系,既指出诗学思想构成的合理与否,也指出诗歌创作的得与失,为后人全面认识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提供了依据。

[1]沈金浩.“一代正宗才力薄”析论.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王士禛撰,李毓芙等整理.渔洋精华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页230.

[3]王士禛撰,李毓芙等整理.渔洋精华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页231.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750021)

猜你喜欢
渔洋诗论背离
一篇精辟独到的现代诗论——读《毛泽东的诗词观》有感
中华诗词(2023年8期)2023-02-06 08:52:22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2:34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中华诗词(2020年6期)2020-11-18 22:00:08
渔洋山人的三大癖好
——成功男士必备
艺术品鉴(2018年1期)2018-06-19 01:39:30
地方政府债务与瓦格纳法则的背离
职业选择与真实需求的背离——基于职业锚与工作特征匹配的调查
管理现代化(2016年6期)2016-01-23 02:10:57
渔洋河畔的铭记——湖北省财政厅倾情帮扶五峰老区纪略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6
剖析货物流与资金流相背离的原因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40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