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朗永宗
“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在小学汉语的探讨
⌾四朗永宗
汉语被动句式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到近代汉语中,“把”和“被”字句逐渐平趋于成熟和稳定,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形式。试图就汉语史上“把”和“被”字句的演变作一简要概述,并着重探讨“把”和“被”字句的产生和发展。
“把”字句、“被”字句;汉语教学;句法;语义;语用;因果关系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小学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把”字句和“被”字句。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很多教师都觉得很难给学生讲明白“把”和“被”字句。针对小学生,“把”和“被”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把”和“被”字句?教材里没有清楚的阐释。另一方面,小学生学生所造出的“把”和“被”字句,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要解释明白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把”字句问题一直都受到汉语语法学界的重视,关于“把”字句的语义归属问题也一直是热点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处置说”、“致使说”以及“部分处置、部分致使说”目前支持第三种观点的人比较多。表致使义的“把”字句通过“把”将致使事件、致使对象以及致使结果连接起来。那么如何界定哪些是致使义意的“把”字句呢?前人通常用“使”字句来解释“把”字句。我们可以把“把”字句和“使”字句互换,观察它能否直接互换,并且保持基本句义不变。例:
(1)他用剪刀把绳子断成两段。――他使绳子断成两段。(可互换)
(2)他把孩子打哭了。――他使孩子打哭了。(不可互换)
(3)他把我们问蒙了。――他问我们,使我们蒙了。(可间接转换)
例句1中的“把”和“使”可以直接转换,说明它是“致使性”的把字句。例句2中的“把”完全不能转换成“使”说明它是“处置性”把字句。例句3虽然可以间接转换,但由于句子的层级性,它的第一层的意思是“处置”,所以还是归类为处置性的把字句。
“被”字句框架是客观事件在不同路径的作用下折射在认知世界中的认知框架,作为现代汉语常见句式,它在语法上,是非常规构式;在语义上,是遭受义或不如意之义;在语用上,是向人诉苦,以上这些均是概念化的产物。认知语法创始人――兰盖克说过,“一个复杂概念被识解的顺序或方向不是单一的”,笔者认为,兰先生的论断很有启发性,那么,“被”字句的识解是单一的吗?其语义纯粹是遭受不幸义吗?遭受义单纯由“被”字或动词传达的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共时层面,对北大语料库(网络版)中,“被”字句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分析。
有了这些铺垫,老师可以先板书几个话题――评论句,或者叫做无标记被动句。
衣服洗干净了。
椅子搬出去了。
今天的作业交给老师了。
我炒的饭吃完了。
老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些例句的共同特点:主语是动词的受事;主语是定指的;谓语动词是复杂形式,完成补语并加“了”;整体事件为事件完成后的结果状态。然后将上面的例句改写为“把”字句。
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我把椅子搬出去了。
我把今天的作业交给老师了。
我把我炒的饭吃完了。
由此总结出“把”字句的基本结构:施事主语+把+受事宾语+动词+其他成分。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字句的作用是强调动词把宾语怎么样了,对宾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黑板上的例句,强化学生对这一特点的感性认识。
总的说来,在“被”字句教学中,我们须注意这一语法形式所包含的确切语义内容――[目的意义/结果意义],尽可能地揭示与描写这一句法形式所具有的语用规律――“因果范畴”,告诉给学生这种语法形式的选择与语句意义之间配合的内在逻辑。如果我们可以把“被”字句所蕴含的自然语义关系加以形式化,提供给学生模仿、学习的依据,就会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汉语中的“被”字句“语感”。
我们先来解决语义问题。
从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被”字句与[目的意义/结果意义]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认为,在“被”字句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对这一句型结构有一定理解了之后,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这一语义特征渗透给学生。例如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汉语教程》第二册第五十二课中学生们将接触到“被”字句,课文中是这样出现这一句型的:
(一)我的腿被自行车撞伤了
罗兰:你的腿怎么了?
玛丽:星期天我骑自行车上街的时候,被一个小伙子撞倒了,从车上摔下来把腿摔伤了。……
“(我)被一个小伙子撞倒了”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了,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一句法结构的讲解停留于此。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试着分析这个对话。学生们会发现“被一个小伙子撞倒了”是玛丽的腿受伤的原因。至此,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扩展练习:
(1)罗兰:你心情不好?
玛丽:是啊,我刚买的自行车被小偷偷走了。
在(1)中,玛丽心情不好的原因,很明显是因为“刚买的自行车被小偷偷走了”。
(2)罗兰:你的考试成绩怎么样?
玛丽:别提了,才考了40分,刚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很显然,“考了40分”是玛丽“被妈妈批评的原因”,“被妈妈批评”则是“考了40分”这一事件的结果。
如果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材料,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就会使留学生对“被”字句所蕴含的语义特点,有一定程度的感性了解,从而增强语感。
其次是语用特征的问题。语用特征固然体现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我们从前文的分析中得知,当“被”字句处在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语篇中,它语用上的基本规律是,“被”字句始终处于一个比较明确的因果关系(包括条件关系)意义范畴之中,当人们想要表达这样一种因果关系的时候,他们会自然选择“被”字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语用特征,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被”字句的语用特征,巩固“被”字句的语义特征,练习“被”字句的句法结构,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感”。
还是以《我的腿被自行车撞伤了》为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发现课文中出现的这对因果关系“我被一个小伙子撞到了”――“我的腿摔伤了”,然后再通过教师举例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用特征的感性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先设计若干情景,让学生们来尝试完成“被”字句的语用模式,如:
“被”字句 因果关系·结果
(1)我的书被马克拿走了。――(所以)我没有写作业。
(2)他被老师选为班长了。――(所以)他每天第一个来班级。
…………
因果关系·原因 “被”字句
(3)(因为)他的学习最好。――(所以)他被老师选为班长。
(4)(因为)房间里不能养宠物。――(所以)小狗被他送到朋友家了。
在学生们逐渐把握了这种“被”字句所处的因果关系范畴之后,教师可以写出若干“被”字句和相应的体现因果关系的句子,并打乱搭配顺序让学生完成因果关系的配合,在学生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计情景让学生完成有一定长度的体现“被”字句语义语用特征的对话。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俄洛镇中心小学8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