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民教育探析

2016-04-13 20:40:38吕幸星
关键词:现实问题价值分析解决对策

吕幸星 李 琳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民教育探析

吕幸星李琳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开展公民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立德树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公民教育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自我构建,重道德认知、轻实践体验,重外在形式、轻内在品质等问题。要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自我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育人,提炼道德精髓、重视以文育人等方面来增强高校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公民教育; 价值分析; 现实问题; 解决对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立德树人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为高校公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一、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成长的价值分析

所谓价值就是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主流价值观,增强其道德主体性建设,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引导大学生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主流价值观是在众多价值取向中起主导、引领作用,是为全社会所认同的对价值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要观点,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前最主流的价值观,其承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中国特色的最本质、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阐明了国家、社会、个人在处理价值问题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总则。高校公民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转型期和成熟期,其个性张扬、思想独立,渴望被社会所认同。然而,由于其价值认知水平、社会阅历不足等,在一些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践行上仍和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的“位差”。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要把社会所认可的最具价值的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引导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

(二)增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构建的迫切需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是道德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的活动。道德主体作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为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道德主体的自我构建直接表现为道德主体借助对客观存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选择和自我约束行为。

青年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中最具活力的一族,个人的道德素养折射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信息化时代,是纷繁复杂的、多元的价值观念汇聚的时代,大学生仍未形成完整的主体意识,辨析能力、认知水平还有待完善,极易在道德观念的选择上迷茫,甚至会放纵“本我”欲念,偏离道德准则。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剥夺大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而应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平等的姿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选择,懂得自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大学生道德主体自我构建的形成标志着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生成,体现着人性的不断完善和真正自由的日趋实现。唯有这样,方能真正实现“超我”。

(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说:“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4](P392)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我国历代领导人也都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将促进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培养目标。

高校公民教育的核心主题是做人的工作,塑造德才兼备之栋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将道德教育摆在了公民教育的突出地位,为高校公民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遵循。大学生主体是完整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性中的各种属性都得到发展,而不是一种或者几种获得发展。“德、智、体、美、劳”作为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属性,缺一不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今教育的问题不只技术问题,更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正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问题,所要发展的正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即德性的塑造。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智、体、美、劳”的发挥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在价值问题上迷茫,德性教育上松懈,任何属性的发挥都是空谈,都是无意义的。

二、高校公民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合理有效开展公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举措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总体呈现向上的态势。然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高校公民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理论灌输,轻自我构建

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的观点不仅意味着教育者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而且意味着公民教育要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遵循教育规律。

传统的公民教育,教育主体是与受教育者对立的特定教育者,具有绝对权威,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进行理论说教,受教育者则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改造。在这种“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下,理论变成了抽象,说理变成了说教,理想变成了空洞目标。学生是具有自觉主动性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主要表现在能够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及其自身,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选择地摄取外界所传授的信息,对自己所汲取的信息有意识地自我完善、自我加工。毛泽东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效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5](P284)传统公民教育之所以走了很多弯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分肯定了教育者的能动性,而忽略了受教育者最为客观存在具有的规律性。这就要求当今高校公民教育在赋予创造性的同时把握规律性,科学化教学,准确认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对主体矛盾,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教育对象以及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从而促进高校公民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二)重道德认知,轻实践体验

道德认知,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道德的感性层面。高校公民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归根到底是实践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强调认识主体要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认知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全面的认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体验,付诸实践,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现实。

传统的道德教育将道德行为片面的归因于道德认知,注重大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将道德教育狭隘化为厘清道德关系,讲明道德规范,侧重于道德实然方面的感性教育。现实表明,传统的单一的、线性传播的课堂理论教化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这种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片面的认知教化,直接导致“言行不一、知行分离”,严重制约着高校公民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也违背了高校公民教育的初衷。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P135)道德是实践的结果,是生活化的故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主观转为客观,思想转为行为的过程。高校公民教育过程要注重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内化向外化的转化,实然向应然的飞跃,让学生充分体验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乐趣。也只有将系统道德理论与日常道德相结合,才有利于实现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知信转化”,才有可能做到公民道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真正实现道德生活化。

(三)重外在形式,轻内在品质

内容与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二者辩证统一,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客观存在的公民教学途径也不例外。当前,高校公民教育载体丰富,形式也多样,然而,细细体味却发现其外观华丽却实则空洞,多样的形式下掩盖的是干瘪乏味的教学内容,文化内涵远远不足以撑起整个形式的骨架。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严重阻碍了高校公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为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各大高校普遍建设了主题网站,以适应公民教育的时代性要求。然而,在注重外在形式的同时,却忽略了构成这些形式的内在要素,强化了外在形式,弱化了内在品质。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关键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高校公民教育的开展,过分强调外在形式,重视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却没能正确认识到内在品质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作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新时期的价值理念内涵,这些涵养大学生道德情操的精神文化,其精神价值并未充分发挥。

三、提升高校公民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高校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更要敢于直面问题,睿智地解决问题,正确观察、辩证分析已经存在的问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有效应对现存问题,增强高校公民教育实效性,既要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又要注重以实践育人,更要提炼道德精髓,以文化人。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自我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学习者,借助其他人的帮助以及相关资料,通过有意义的构建方式获得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学习者自身所拥有的内在驱动力,强调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及其重要作用。正如柏拉图所说:“只有学生自觉自愿的接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7](P186)

高校开展公民教育要认识到德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计划的实施者,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学识、品格魅力化育德性人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者要当好领路人的角色,确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潜能,张扬其个性,促进其和谐健康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管理的方法,开展高校公民教育项目管理。即由教师及其相关骨干根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成长情况,将教学内容分化为若干项目类别,交由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计划,自己参与再交予教师给予评定。这种做法大胆突破了以往“一元主体”的认知,将学生视为是相对平等的公民教育的主体,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自觉自愿接受公民教育,感悟道德的真谛。其次,由于学生群体具有与教师群体所不存在的独特的“共性”,相比起教师来说,学生更了解学生,更容易产生合作关系。把握了这一点,学校要鼓励学生独立开展活动,自己归纳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育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也就是说明,认识世界是前提,改造世界才是最终目的,而实践这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则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大学生公民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认知外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动力与手段。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文中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8](P25)高校公民教育所要培养的就是拥有这种实践力量的个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理论与实践的合力作用,将道德理论精髓贯彻到具体的道德实践当中,以理论为先导,客观地分析问题,指引我们改造世界,同时,又以实践检验深化理论,引导我们正确看待世界,既重理论育人,又重实践育人。实践育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类本质属性。高校公民教育要注重将道德认知转化为积极的道德实践,组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有感染力的道德实践活动,并挑选出一些效果明显、评价度高、喜闻乐见的活动,将其常态化、固定化,例如:志愿服务、三下乡等。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和国家利益等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格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这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检验、固化道德认知,转内化为外化,转变“你应该”为“我应该”,化“德性”为“德行”。

(三)提炼道德精髓,重视以文育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我们要正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这一对价值矛盾,分清主次矛盾,抓住内在品质这一主要矛盾,依托符合内在因素客观规律的形式要求,共同推进高校公民教育的和谐发展。内在品质的优化可从两“汲取”着手。一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体现公民教育的传承性。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美德融入公民德育教育教学中。“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9]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聚着行为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的道德精髓,涵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今天道德教育的“水之源”,“木之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所浓缩传递的思想精华对当今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养仍起着重要作用。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弘扬民族文化,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又不乏博通厚重。[10]二是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核,体现公民教育的时代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辐射到整个德育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为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了价值标准和价值指引。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本质是一致的,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和学生个人需求之间搭建合情合理的桥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重要遵循和自觉追求。[1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sn.xinhuanet.com/2013-11/16/c_118166672.htm.

[2]搜狗百科“价值”条[EB/OL].http://baike.sogou.com/v136400.htm.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8]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10]韩雪青.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110-112.

[11]王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五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4-127.

Viewpoint of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LV Xing-xing, LI Lin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ok fostering integrity and promoting rounde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t put forward clear requirements for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re of value to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However, universities’ civic education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such as emphasizing indoctrination with theory and neglecting construction independently; taking moral cognition seriously and making light of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valuing external form more than inner quality. So colleges should respect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self education;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al education; refine moral essence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with intellectual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iv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analysis; pract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XJK014ADY002)

作者简介:吕幸星(1991—),女,山西吕梁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琳(1964—),女,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主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3—0102—05

猜你喜欢
现实问题价值分析解决对策
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24:12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十周嫁出去》新型网络相亲节目价值分析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46:57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1:00
高校校园马拉松运动的价值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21:47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人才招聘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8:10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0期)2016-08-09 16: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