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与实践

2016-04-13 20:40曾维君王素华
关键词:思想

曾维君 王素华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蒋廷黻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与实践

曾维君王素华

(邵阳学院, 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从教坛到政界,蒋廷黻始终怀抱一颗忧国忧民、强国富民的心。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军事等方面,提出了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上,他极力主张实行经济复兴计划,强调走一条以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为主的现代化道路。在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特别是“行总”署长期间,为践行其经济现代化思想,他做了不少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过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蒋廷黻; 经济现代化; 思想; 乡村工业示范

1934年,还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蒋廷黻在他的《建设的出路不可堵塞了》一文中就指出:“我们的出路,在对内对外两方面,均不能不求之于建设,所谓建设就是物质的和制度的创造与改造,就是全民族生活的更换,就是国家的现代化。”[1](P475)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亦即近代化,蒋氏在他的著述中也常常将这两个词交错使用),蒋廷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主张,并且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本文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对蒋氏的现代化思想与实践活动做一些简要的探讨和论述。

蒋廷黻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主要散见于他发表在《独立评论》等刊物上的一些政论文上,也反映在他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和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署长期间提出的一些计划和建议中。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不断制造事端、扩大侵略战争,同时也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而中国社会各阶层在如何挽救民族危机、如何振兴国家和复兴经济等问题上也在进行抗争和探索。蒋廷黻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蒋廷黻阐述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原因和目的。他在1938年写的《中国近代史》一书的“总论”中指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2](P2)曾与蒋共过事的陈之迈在回忆20世纪30年代中期胡适与蒋廷黻在《独立评论》上进行的“民主与独裁”之争时说到:“廷黻思想的中心重点在切望中国的现代化,赶速的、彻底的现代化,我们的国家才能在现代世界上立足。”他希望中国能够发生像土耳其凯末尔改革一样的“革新运动”,“把中国快快的建设起来,对内可以谋致人民的康乐幸福,对外可以抗拒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好的是使得帝国主义者对我根本不敢起觊觎之心”。陈认为,胡适注重的是文学和社会的改革,而“廷黻所注意的偏重于经济建设方面,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和技术来建立新国家”。[3](P28-30)蒋廷黻后来在回忆录中也提到,针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主战者一天天增加”的形势,为了缓和人民的情绪,他希望通过“一项伟大的改革和建设计划或代替人民主战的情绪”,他“提议应该从事一项复兴发展计划,以为备战或鼓舞士气之用。我认为一旦全国人民看到行政院从事大规模修建铁路,发展工业,改良农业,他们就会信任政府”。[4](P150,181)他还提出:“欲建廉明政府必先求经济开发。”[5](P368)此外,他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一弱一强”的原因,认为主要在于“日本的物质文化及一般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现代化程度远在我们的之上……在最近这七十年,日本的现代化竟超过我们的现代化,这是我们的致命之伤,也是我们基本的国耻”[6](P402)。同时,他举例说“倘若苏俄第一个五年计划失败了,你看她的国际地位能如有今日吗”,从而得出“没有建设,没有提高我们自己的力量,纵使得着外援,我们还是别国的附庸,自己不能在国际上成一个独立势力”这个定论。[1](P476)他还明确强调,“近代化的迟早快慢和程度是决定近代国家命脉的要素”,“近代化的问题关系民族的前途太大了……不近代化,我们这民族是不能继续生存的”。[7](P638,641)由此可见,蒋廷黻是把经济现代化置于政治现代化之上、之先的,是置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高度来认识的,他希冀通过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来巩固当时的国家政权,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强国御辱,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蒋廷黻提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内容、手段及一些具体方案。针对近代中国落后“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历代都靠单轨的农业过生活,而这个农业,因为科学不发达,久已没有技术的进步”,蒋氏提出:“现在我们得着科学和机械,我们初次能有积极的解决。我们一方面能改良农业,一方面又能发展工业,把单轨的经济变成双轨的。”[1](P476)也就是说,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他认为:“自我们与西洋发生了关系,我们得着了一个能够解决我们历史上大问题的秘诀。这个秘诀不外以工业来补农业之不足。我们得着了这个秘诀而不实用,我看不出任何道理来。”[5](P369)“所以我们如说中国必须科学化和机械化,并且科学化和机械化就是近代化,大概没有人反对的。”[7](P638)在1935年担任国民政府政务处长后,他“从政的前三个月,主要是研究中央政府,拟订一套改革计划”,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针对当时南京政府“有铁道部和交通部,两部都管公路。此外,我们有经济委员会,负责筑路事宜”,存在机构重复或不便管理的状况,他提出“调整所有运输系统,我感到是绝对必要的”。于是,他“建议把铁道部改为运输部,主管铁路、空运、公路,而交通部主管邮政、电报、电话等业务。如此,可免架床叠屋之弊”。他还“曾建议取消经济委员会和建设委员会。上述两委员会不仅彼此间职掌重复,而且与其他机构也有重复之处”。另外,考虑到“中国以农业立国,但却没有农业部”,“政府对农民应该予以更好的照顾……我认为用现代化科学和技术帮助农民,可以增加生产,并可改善他们的生活。因此,我建议应该成立农林部”。[4](P185,186)1945年初担任“行总”署长后,为了复兴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处理好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的援华物资和资金,蒋廷黻首先提出了“寓建设于救济之中”的理念。据陈之迈回忆,还在1944年6月蒋与他交谈时就提出:“倘如我们能够善用国际援助,于救济之外,兼顾建设,‘寓建设于救济之中’,对于国家的贡献就更大了。”[3](P47)他还提出“在未建设新的以前,我们必须恢复原有的。我们恢复了原有的铁路、公路、航运、电报、电话、工厂、矿场、水利、医院,然后可以建设新的”。[8](P6)谈到农业善后问题,蒋氏认为政府能够帮助农民的,主要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种子化肥农具的供给;他还计划通过推广牲畜疫苗注射来控制牛瘟发病和死亡率,提高国内耕牛繁殖率,引入拖拉机耕作等先进农业技术来解决耕牛不足的问题。关于工业善后,他提出:“行总”会协助政府,在“联总”允许的范围内,“办理少数的近代式工业”,并与经济部合作,“乘机实施我国工业区域合理化”,从而为以后的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9](P6,7)

再次,蒋廷黻提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所应具备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国家统一和政府廉明;二是教育的现代化。关于前者,他认为,“我们现在的急需莫过于统一”,这“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初步。没有统一,不但谈不到收复失地,连关内的建设亦谈不到。有了统一,就是没有外援,我们的建设也能一日千里”。[10](P484)因此,“不统一,我们的近代化就不能进行”。他还认为,国家统一后必须政权集中、政府廉明,他总结了中、俄、日、土“四国近代化的过程”,“得着一个共同结论:政权愈集中的国家,其推行近代化的成绩愈好。所谓好,就是改革的程度愈彻底,愈快速。”他认为当时“中国近代化的程度是很可怜的。说农业:中国的农民与近代的科学可说是不发生关系的……说工业:就是大都市里面的大工厂尚且有用中古的管理方法来使用近代的机器的。倘此后政府不加以督促和鞭打,我们的生产事业都会被国际竞争所淘汰”,他由此得出结论:“统一而政权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近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那么,我们落后的途距就不能追上了。”[7](P640-642)同时他认为,如果统一后的“政府不廉明,经济要受阻碍”,因此,他最初设想“在开发经济以前,必须先改革行政,澄清吏治,财政入轨,计划确定”,后改为提出“正当的办法是一面开发经济,一面澄清吏治”这样一个“两手抓”的策略。[5](P367、369)关于后者——文化教育与经济现代化问题,蒋氏首先认为:“所谓‘近代文化’的特征是科学。工程和机械都是科学的实用。我们所提倡的现代化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的思想方法之普遍化。”[11](P648)为此他提出必须重视知识分子,重视教育。他说:“中国现在最急需的还是近代化,加速的近代化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毫无疑问的,知识分子应该居领导地位。……在经济上,中国的资源亟待开发,而开发的后果亟应设法使其能为全体人民所享受。这种使命尤其要知识分子负担。”[12](P675)那么,要想使知识分子能够承担这一重任,“要想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又不能不有现代化的教育”[11](P647),而他所希望的中国教育不要偏传统,而要重现代;不要偏外国,而要重中国;不要偏书本,而要重实际;不要偏技术,而要重全面。[13](P19)他认为只有现代化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才能成为“现代人”,他们“有现代人的知识,现代人的意态,及现代人的体格”[6](P404),“现代人相信知识、计划、组织。现代人以公益为私益。现代人是动的,不是静的;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现代人以体格与精神是整个而不能分开的”[14](P305)。他告诫新入学的大学生:“我们现在要改革国家,要使国家和社会完全现代化。那么,我们就应在学校里面做起,不要等着我们毕业以后。学校本身就应作一个缩影的现代化的社会。中古的意态、习惯、空气都不应有丝毫存在于学校之内。……现代的生活日趋社会化,所以所需要的公德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6](P407)

以上就是蒋廷黻关于经济现代化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的有些主张并未能如愿,如政务处长上任伊始提出的“复兴发展计划”,很快就遭到铁道部长、财政部长和实业部长等“当时实在不准备作任何事”[4](P182)的官员的坚决反对;关于合并铁道部、裁撤经济和建设两个委员会、设立农林部等“改革中央政府”的意见,也因为触及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权益,使得“反对者越来越多”。就在他“满怀热情”给蒋介石递交改革报告的第二个月(1936年3月),他的职务与行政院秘书处秘书长翁文灏对调,“翁负责改革中央政府,我负责地方行政改革”,这就意味着蒋介石“不采纳我的建议”。虽然一年以后他在出任苏联大使期间,“听说铁道和交通两部真的合并了,经济委员会和建设委员会也真的一并裁撤了”,但他觉得“这些变动与我当初的构想完全不同”,这使得他“颇失望”。[4](P188)

担任“行总”署长后,蒋廷黻利用“联总”的援助物资特别是资金,按照他的善后救济理念,与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对农业、工业、交通、医卫及教育等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推动了战后中国经济和各部门工作的恢复发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业善后方面,通过他和国民政府的争取,“联总”援助中国与农业有关的开发性项目主要包括农机具制造设备、农业机械化设备、乡村工业、动力渔轮和鱼类加工冷藏设备等,这对促进战后中国农业的恢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以及农村农副业的发展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发展乡村工业项目上,1946年5月,他代表“行总”公布了《善后救济总署乡村工业示范组简则》,并选择在“矿产、农产非常丰富”的湖南邵阳等四个地方建立乡村工业实验示范基地。当月,在他的多次过问下,“乡村工业示范组”首先在他的家乡邵阳成立,并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开办了四个示范厂,下面包括机械、炼焦、硫酸、铸造、水泥、制革、制糖、榨油、有机肥料、粮食加工等十余个小型工厂以及自来水工程处,被认为是邵阳现代工业之始。除邵阳外,“联总”还提供部分设备和技术人员,支持河南省的中牟、甘肃省的山丹和广东省的曲江恢复和发展原有的乡村工业,资助了一批制造大车、纺车和织机的工场、翻砂铸造场、榨油厂、棉纺织厂、小造纸厂和服装厂等。[15](P143)但考虑到其他地方交通不便、设备不全、人才和物质缺乏等条件的限制,示范组除了在河南中牟合办小型工厂外,主要集中办理邵阳的乡村示范工业。到“联总”和“行总”业务结束时,邵阳和中牟的乡村工业项目已经能生产焦炭、硫酸、水泥、漂白粉、硫酸铜、硫酸铵、棉纱、棉布和砖瓦等多种产品,稻米加工和榨糖技术得到改进,一家自来水厂的设备安装已经完成,许多学生正在一所乡村工业培训中心接受技术培训。[15](P184)蒋氏还在邵阳东乡(今邵东县)的宋家塘设立了“华中农业技术推广站”,开邵阳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耕作之先河。[16](P503)由上可见,蒋廷黻开创的乡村工业示范虽然最终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示范”目标,但此举对推动当地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培养邵阳第一代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改善邵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他经济现代化思想主张在实践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参考文献:

[1]蒋廷黻.建设的出路不可堵塞了[C]//蒋廷黻选集(三).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3]陈之迈.蒋廷黻的志事与生平[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

[4]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M].谢钟琏,译.长沙:岳麓书社,2003.

[5]蒋廷黻.建设与廉明政府的先后问题[C]//蒋廷黻选集(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6]蒋廷黻.对大学新生贡献几点意见[C]//蒋廷黻选集(三).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7]蒋廷黻.中国近代化的问题[C]//蒋廷黻选集(四).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8]蒋廷黻.善后救济总署之性质与任务[J].东方杂志,1945,(4):10.

[9]蒋廷黻.干什么,怎么干?[J].行总广东分署《周报》,1946:3.

[10]蒋廷黻.论“日本和平”[C]//蒋廷黻选集(三).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11]蒋廷黻.论国力的元素[C]//蒋廷黻选集(四).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12]蒋廷黻.漫谈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C]//蒋廷黻选集(四).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13]蔡乐苏,尹媛萍.蒋廷黻现代化思想述论[J].清华大学学报,2006,(6):6.

[14]蒋廷黻.知识阶级与政治[C]//蒋廷黻选集(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15]王德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1945—194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政协邵阳市委员会.古今中外宝庆人[M].长沙:岳麓书社,2005.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Jiang Tingfu’s Economic Modernization

ZENG Wei-jun, WANG Su-hua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Working from educational world to political circles, Jiang Tingfu always cared for the fate of the nation, and wanted to develop the country and enrich the people. He proposed thoughts o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ven in military affairs, especially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he spared no effort to advocate the economic recovery plan and a modernization path which centered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being leader of national government, especially of being director of CNRRA,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practice his ideas, he did a great quantity of exploration with effort, and achieved certain effect.

Key words:Jiang Tingfu; economic modernization; thoughts; rural industry model

收稿日期:2016-04-11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蒋廷黻研究”(08YBA047)

作者简介:曾维君(1960—),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历史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K8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3—0060—05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