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影像的美学表现
——浅析纪录片《美丽西江》拍摄手法

2016-04-13 20:31:18韩玉文
视听 2016年8期
关键词:摄制组西江火龙果

□ 韩玉文

纪实影像的美学表现
——浅析纪录片《美丽西江》拍摄手法

□ 韩玉文

一部纪录片好不好看,影像的诠释与运用至关重要。作为纪实影像的创作者,在把握真实这一前提下,也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美学表现手法,力求使镜头的可视性进一步增强,展现出更高的对美的理解与追求。2016年元旦,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美丽西江》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首播,登陆腾讯视频网点击率突破2900万次,取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笔者作为本片的摄影师之一,尝试从影像的角度,就该片的美学表现手法加以阐述。

纪实影像;美学;纪录片;美丽西江;可视性

《美丽西江》是一部以“美丽”来命名的纪录片,对画面美感的要求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以至于片子从策划之初就对摄影组提出了终极要求,那就是,美!

一部纪录片好不好看,影像的诠释与运用至关重要。站在摄影师的角度,笔者考虑最多的问题自然就是——如何用镜头来表现西江之“美”。为此,笔者和摄制组的同事们也多次探讨过:纪录片不是风光片,除了拍出寻常所见的美景,镜头在表现手法上还能有哪些尝试和可能?如何透过影像语言的表达,展现出西江这一方水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物的内心情感之美呢?甚至更深一层的追求是,能否以画面语言勾起观众心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想象呢?所谓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若片子能呈现出这样的美感和意境,也算不枉片名中的“美丽”二字了。

一、发现美

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从策划选题和现场踩点阶段,《美丽西江》摄制组就踏上了发现美的漫漫长路。

西江流域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既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又有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精彩纷呈、不胜枚举,那么问题来了,《美丽西江》拍摄的题材和地点如何取舍呢?片子该以一个怎样的故事脉络来展现这一方水土一方人呢?

按照总导演组的策划方案,我们团队的选题主要集中在了“飘香”、“甜美”、“米· 粉”这几个关键词上。随后,摄制组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做了进一步的解构与梳理,以我们对主题的理解,将选题的大致方向勾勒了出来——既要紧扣主题脉络,又要极具美感与画面可视性;既要有西江流域独特的地域特征,又要人物特点鲜明、故事丰满有看点;要兼顾各个故事的时空转换与交错剪辑,同时也要考虑题材的季节性等诸多因素。带着这些预期设想,笔者和导演组开始了跨越两广的踩点工作,展开有的放矢的搜寻和摸排,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最终,我们团队确定了三集共十几个故事题材的拍摄方案。这其中有群山深处的神仙果,有漓江石头炮制的别样美食,有大隐于山林的退休教师伉俪,也有靠一碗米粉成名的民间名厨……这些题材各自有着打动我们的亮点,也各自展现出不同形式的美感,或是山川秀美,或是古朴宁静,或是民风淳厚,或是故土情怀……

真正走进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接触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西江人,让笔者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观察与感悟——西江流域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西江的美,除了我们眼睛所见的自然之美,更值得用心去感悟与解读的其实是西江的人文之美。“纪录片创作者只有更具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关注和表现人,他的作品才会更有价值”。①踩点期间的深刻体会,让笔者对西江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心里渐渐明晰了拍摄的初步构想,就是摄影组在画面风格上要接地气、接人气,以自然之美为切入点,通过镜头语言展现西江流域当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生存状态,进而表现出鲜活而有质感的人文之美。

纪录片的拍摄是一个时间长,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大的工作。只有把前期工作统筹计划好,目标明晰,方法得当,才能在之后的拍摄中游刃有余。《美丽西江》前期充分的调研与踩点,为摄制组随后的拍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记录美

选取合适的题材只是第一步,随后,摄制组整装待发,开始了漫长而忙碌的拍摄期。

踩点中已经遴选出了十几个题材,怎样用影像语言把这些题材的“美”展现出来呢?生动的影像细节和把握绝佳的拍摄时机尤为重要。

生动的细节是提高纪录片观赏性和整体质量的重要元素。细节并不是指画面构图的大小,而是构成纪录片最生动、最震撼人心的记录单元。“对于纪录片摄影师来说,细节就是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现象,就是记录现场最能触动神经的那一个画面。出现在画面中的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细节,也会给人以震撼的力量,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②一部纪录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往往就是那些打动人心的细节。如何捕捉到生动的细节?摄影大师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的还不够近。”引申到本片的拍摄实践,笔者认为只有贴近土地、贴近主人公、贴近人物的经历和生活,才能记录到更加生动的画面细节。拍摄梧州市古龙镇的八角这一题材时,摄制组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并与主人公一家人多次长谈,了解到丰富的相关信息才开始正式拍摄。八角果实生长在十几米高的大树上,每年的八角成熟季,当地人都会徒手爬到树上进行人工采摘。这个工作辛苦而又危险,几乎每年都有人从八角树上跌伤甚至致死。了解了这些情况,摄制组意识到采摘八角这一场景是此次拍摄的重中之重。拍摄当日,摄制组翻山越岭抵达了深山里的一片八角林,两个机位同时开拍,一台在地面上,另一台跟着主人公一起爬上八角树,近距离记录采摘八角的全过程。考虑到要兼顾不同的角度和景别,摄影师围绕着主人公在八角树上不断攀爬,变换站位,尝试着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拍摄到了主人公额头上汗珠的特写、带有呼吸感的主观视角采摘八角的动作、夕阳逆光下的八角特写等;随后的现场采访,导演也爬上了八角树,主人公一边采摘一边和导演聊着八角收获的情况,采访顺其自然,生动鲜活,过程虽然艰苦,所幸有惊无险,最终的拍摄效果达到了摄制组的设想。这些主人公在劳动中真实的场面和丰富的细节,如果没有如此近距离的现场跟拍,是难以捕捉到的。

很多时候,“美”是有“保质期”的,比如雨后彩虹,比如入冬初雪,摄影师需要尽量把握住时机,拍摄主题表现的最佳状态,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记录镜头里的“美”。由于我们掌握的几个故事题材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时效性,所以摄制组时常都要与时间赛跑。比如,云浮市新兴县出产的新兴香荔久负盛名,在当地的一个小山村,有一百多棵古香荔树由于疏于养护而濒临枯死,片子的主人公梁先生目睹此种情形,不甘心看着古树消亡,于是展开了诸多的营救与养护工作,终于枯木逢春,古荔枝树再次迎来了开花结果。这一线索是摄制组在资料搜集期间偶然发现的,当时新兴香荔已经进入了采摘期,错过这一季就只能再等明年了,于是摄制组火速赶往新兴,开启了抢拍模式。到达当地后,好在有一部分古树的荔枝还没有采摘,于是才有了围绕着新兴香荔展开的一系列故事。拍摄古荔枝树和村子的航拍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场景,笔者在现场勘景后,决定日落时分航拍,这时的光线不但照射角度好,而且由于色温较低画面呈现出暖色调,非常适合表现温馨写意的意境。设计镜头轨迹沿着村口的小路升起,掠过一排荔枝树,飞越池塘,渐渐飞向民居,同时画面中要见到主人公沿着小路迎面走来,要看到逆光的池塘边古树的光影变化。构思很完美,实际拍起来却问题不断、好事多磨,飞行器离古树太远,视觉冲击力不够;离古树太近,又难以避开旁边的障碍物,有一定的危险;好不容易飞到合适的位置了,主人公又不一定能配合好走位,于是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一次又一次的重拍。终于,在最后一抹夕阳即将落山时,笔者在监视器中看到了满意的一幕,镜头随着飞行器升起,人、古树、村庄,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与水波潋滟中,远处的民居炊烟袅袅,背后是青山环绕……美景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让笔者感觉如沐春风,拍摄时的辛苦一扫而空,这种感觉,想很多摄影师都会有类似的体会吧。常常觉得,美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很多时候摄影师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幸运地捕捉到了而已,我们除了沾沾自喜,更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因为这一切都源于自然的眷顾。

三、创造美

纪录片的构成,除了有纪实元素,还包含造型元素,所谓造型元素,主要是指对画面美感的追求。西江之美,除了相对客观的记录,还应该有更多的尝试和表现。

近几年,影像器材和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很多特殊拍摄效果渐渐习以为常了,比如延时摄影、红外摄影、矩阵动态拍摄、高速摄影、航拍、水下拍摄……对纪录片人来说,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可以通过影像实现更多的想法和可能了。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人会迷恋于各种炫目的拍摄技巧,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影像语法和镜头内在的逻辑规律。

笔者的理解是,镜头的技巧运用应以主题为本,尊重纪录片的表现规律,技术为内容服务,合理而精准地设计技巧性镜头。在拍摄中山神湾火龙果场的场景时,摄制组了解到火龙果只有一夜的花期,如昙花一现,而果农们必须抓住这个时间点连夜进行人工授粉,才能确保火龙果枝条得以顺利挂果。为了拍好这一场景,摄制组先后几次来到火龙果场,最终设计了这样的镜头,在果场远处布几盏冷光灯,给整个场地笼罩上淡淡的逆光,勾勒出夜景的基本影调;果农们戴着头灯走入果场,如一道道光柱穿梭其中,全景的氛围出来了;微距镜头拍出火龙果花的特写,纤毫毕现,果农用笔刷将细微的花粉点入花蕊,镜头交代出授粉的细节;另外,选择几朵花苞,布置好造型灯,用几台摄影机同时以不同景别、角度拍摄延时镜头,展示火龙果花一夜盛放的姿态;除此之外,还有不同时段的火龙果场以及主人公在场景内的多组镜头。如此这般,整个场景的拍摄较全面地表现了主题的特性,达到了摄制组的要求。

另一个例子是摄制组在广西桂平山区拍摄一对退休教师的故事,老两口相濡以沫、隐居山林,靠多年前亲手种植的一片桂树为生。拍摄这一题材时正值盛夏,桂树林里烈日当头,光线并不理想。因为踩点时有所了解,笔者提前备好了烟饼,在拍摄这一场景时,摄影助理在逆光方向点起烟饼,烟雾迎风升起,阳光和树影的层次渐渐显现出来,逆光下树的轮廓也越发分明,配合轨道的运动镜头,光影斑驳之下,静止的一片桂树林凭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勃勃,达到了比较理想的视觉效果。

精准而富有美感的镜头语言,可以为纪录片添光增色。有幸参与《美丽西江》的拍摄工作,对于笔者和摄影团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磨砺与学习机会,发现美、记录美、创造美——是纪录片人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更多美学表现上佳的作品。

注释:

①彭晓军.论纪录片前期调研中对人物的考量.中国电视:纪录,2014(4).

②杨彦翀.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浅谈纪录片摄影师的画面拍摄意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4).

(作者单位:中山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摄制组西江火龙果
红心火龙果不神奇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润·文摘(2019年2期)2019-06-11 09:46:15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焦点(2017年9期)2017-10-20 16:53:28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焦点(2016年12期)2017-03-09 01:02:04
火龙果
小布老虎(2016年18期)2016-12-01 05:47:41
大美西江
歌海(2016年3期)2016-08-25 09:07:21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美味的火龙果
小主人报(2015年23期)2015-02-28 20: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