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蓉
电视文化专题节目编辑技巧浅谈
□ 彭 蓉
在娱乐节目当道的今天,如何在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上,力求制作精良,在内容和深度上吸引更多的观众,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在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编辑后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这期节目的成败。一个优秀的后期编辑,可能将原本并不完美的前期素材,整理得完美无瑕、毫无破绽。同样,一个经验不足的后期编辑,也可能完全无法将精彩的前期拍摄展现在观众面前。本文针对电视文化专题节目后期编辑中时常遇到的问题,谈一些心得。
在日常的一线工作中,后期编辑时常会出现素材不足、画面瑕疵、采访不精彩、文字稿与画面不匹配等问题,有些是因为前期拍摄者经验不足,有些是受到天气、时机、受访者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
(一)素材不足或过多
在前期拍摄中,由于拍摄对象不配合,或是对专题节目没有正确的认识,却又固执己见,错误以为只要是拍摄电视,就是像拍摄新闻节目一样,取几个景,露一下脸,拍摄几个小时就足够了,却不知一个长达二三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专题节目,需要少则几天,长则数月的漫长拍摄周期。有时因为拍摄对象的特殊性、唯一权威性,我们无法临时更换新的拍摄对象,或者一些名气大的拍摄对象的确没有充裕的时间留给你拍摄,原本精彩的选题内容,可能因为时间仓促而无法拍摄出预想的效果。
受到天气、时机等不可控突发因素影响,或有时到外地拍摄,人生地不熟,遇到无法协调的阻碍,又或者是前期拍摄者经验不足,没有合理提前策划,同样可能遭遇画面严重不足的窘况。此外,有些选题自身画面表现力不足,拍无可拍,数日的拍摄下来,画面收获却并不理想。相反,如果拍摄的素材太多、太杂,也会令后期编辑头痛。
以2015年《文化珠江》栏目拍摄“中国四大印石”系列为例,该系列分四期,先后远赴浙江、福建、内蒙古三省,拍摄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巴林石。拍摄团队在出发之前以为,下矿洞拍摄的部分将会是此行最大的亮点,然而到了拍摄地才获知,有些石种因为开发过度,已经被禁止继续采挖,封闭了矿洞,有些石种出于安全生产考虑,也不允许下矿拍摄,最后仅剩一个用于参观的废弃矿洞可以拍摄。青天石、昌化石所产的品种并不多,巴林石开发较晚,地处偏远地区,没有太多可挖掘的文化背景,25分钟一期的节目,每期都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小时素材。相反,寿山石石种丰富,开发较早,地处文化腹地福州,有大量人文内涵可深挖,25分钟的节目却拍摄了长达13小时的素材。如何均衡该系列的四期节目,统一风格,素材过多或是过少,都成为考验后期编辑的一大难题。
(二)画面拍摄质量的困扰
在电视专题节目的拍摄过程中,有时因为拍摄场景光线不足,却要还原氛围不可过多补光,从而造成虚焦严重;有时因为运动镜头场景变化,产生的光线差异,不同的设备调设不及时,造成曝光过度、色温不准等情况;甚至可能一个必须用到的镜头,却恰巧设备没电而没有录到。如何巧无痕迹地修饰前期出现的漏洞,极为考验后期编辑的功力。
(三)采访不理想
有些采访对象平日与人交流,口若悬河,一旦面对镜头就会紧张,严重者甚至口吃、逻辑混乱;另外,还有记者们最不愿遇到的、问三句答两个字的采访对象。也有时采访场地干扰过多,拾音受到影响。
(四)文字稿部分内容与外拍素材不匹配
对于专题片编导来说,总会遇到个别适合文字表达,却不便于画面拍摄的选题,写出的文稿也有大量历史内容或是空洞内容,没有拍摄到与之匹配的镜头,而这些文字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面对常规节目播出的时间限制、制作团队人手限制,我们往往无法做到每期节目的前期拍摄都精益求精,有些原本预想完美的节目,前期拍摄却多少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又不得不按时播出。这时,就需要后期编辑来弥补前期的遗憾了。
(一)发动一切力量搜集素材
2015年《文化珠江》赴台湾拍摄了“台湾文化名家”系列,每位文化名家制作一期25分钟的专题节目,总共8集。由于种种条件、时间等特殊情况限制,面对有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文化名家,却没有足够的拍摄时间。国际著名的中国古代字画鉴定专家、两岸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傅申先生,工作行程安排紧凑,从大陆参加完学术交流回到台湾,停留两三天又赶赴澳门参加学术活动,留给我们的拍摄时间仅仅一个下午。然而,傅申先生还不是拍摄时间最短的名家,在拍摄台北故宫博物院时,我们仅争取到了短暂的30分钟采访时间,和十几分钟的文化创意区的拍摄,由于严格的管理审批制度,我们直到离开台湾的前一天,才获得审批,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郎世宁特展展厅拍摄。从踏入展厅大门的那一刻开始掐表计时,全部拍摄时间只有30分钟,倒计时5分钟起,随行工作人员每隔一分钟提醒一次时间,到点必须准时离开展厅,一刻不能耽误。恰好此行拍摄的数位名家都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渊源,有的是这里的研究学者,有的从小就在这里受到艺术启蒙,有的成名成家后将自己的作品捐赠到这里,8集系列片中需要大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镜头,然而我们可以拍摄的时间却那么有限。
那么,在后期编辑时,如何将少得可怜的素材整理成一盘端得上台面的佳肴呢?我们通过傅申先生的家人获取了他各个时期的大量旧照片、旧视频,通过合成、轻微放大、移动等特技,实现照片动态效果。同时,搜寻大量古代名作图片,加以移动、放大等特技,弥补台北故宫博物院拍摄镜头不足的遗憾。为了同一镜头不要过多次重复使用,甚至找到当时拍摄的部分相片,加以推拉摇移,做出模仿视频的动态效果;同样一张图片,可以处理成数个不同动作的画面;若是结合虚无的背景叠画,还可以做出唯美的动态效果。
(二)平时养成储备好素材的习惯
2016年《文化珠江》拍摄“文化江南”系列,其中绫绢、湖笔分别出一期25分钟专题节目。到达当地后我们才获知,绫绢厂和湖笔厂要在同一天拍摄,并且都只有一天拍摄时间。摄制组当下决定拆分两组人马,分别到两个厂拍摄。一整天马不停蹄地拍摄,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但一天的拍摄对于一期节目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此后又特地安排了笔庄、书法家在绢上创作、裱画等相关场景的拍摄,弥补前期素材的不足,但素材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后期需求。
若是平日养成了储备素材的习惯,这时就不会犯难。在搜寻了数年积累的大量旧素材后,节目组挑选出了与主题相关的江南水乡、一叶轻舟、小桥流水、毛笔、书法、画画、磨墨、宣纸、绫绢等素材,以及一些诸如日出、杨柳、树荫等“万金油”镜头,这些精选出的镜头不仅填补了镜头不足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美感。素材储备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在数年的拍摄积累中,细心归纳整理储存,形成素材资料库,才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三)细看素材,用尽素材
日积月累储备的素材,并非所有时候都能救你于水火,面对一些特定场景的内容时,这些“万金油”镜头可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比如刚刚提到的“文化江南”系列中的绫绢、湖笔制作过程,这些必须要现场拍摄的素材,无储备资料可用,那么这时就需要考验一个后期编辑的真正功力了。
首先要细看素材,将每一个能用的镜头用尽,一些特别美的镜头,必要时也可重复使用,有些类似镜头也可分别用在不同的地方。一些长镜头记录的画面,可以把同一个动作拆分成几个不同的段落,用在不同的地方。
在遇到采访对象紧张、表述不理想、采访声音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找到相关内容的同期声替代。
(四)非编软件技术层面
在后期编辑时,遇到一些前期不够完美的镜头时,可通过非编系统的技术实现美化。比如在处理绫绢的织造机画面时,由于博物馆里展示的古老织造机已经只能用于展示,并不能真正织绫绢了,拍摄时摆弄织造机的镜头并不连贯顺畅,看着并不能还原织造的场景。在后期处理时,编辑将一个卡顿的动作中间放慢的部分调快速度,动作画面就有了连贯感;一个原本一来一回的动作,只拍到了一半,另一半严重虚焦,这时通过正放、倒放交替进行,实现了画面的运动感;变焦画面遇到起幅或落幅焦点前置或后置时,可以通过将在合适的焦点位置那一帧做定帧的方式解决;如果一个需要同期声配合的画面,却因杂音、聊天声影响了效果,可以选择前后同期声不错的地方替代这部分声音,若没有,也可找相似的同期声替代。只要细心思考,就能找到处理画面瑕疵的方法,从而提升专题节目的制作水平,精益求精。
总之,在电视专题节目的编辑制作过程中,没有什么绝对的方法和技巧,在日常工作中多细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真对待任何一个不完美的镜头,日积月累地累积经验,必能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编辑技巧。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