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佳鹏
浅谈广播电视编辑的前景
□ 纪佳鹏
数字化时代下电视编辑面临着传播环境、生产技术与接受对象变化等挑战,电视编辑必须确立以传播效益为目标的资源整合理念,强化以受众为中心并与受众互动的意识,提升媒介环境的应对力、传播工具的驾驭力以及信息表达的创造力等。
电视编辑;挑战;创新;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与之相关的广播电视编辑研究也从无到有,其研究对象渐趋明朗,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角度日益多样,研究方法愈加科学,为日新月异的广播电视编辑实践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操作的规范和创新的启示。成绩虽可喜,但已经属于昨天。如今,媒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层出不穷,电视已经不再是一统江湖的“媒介巨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对信息资讯的接受方式更是花样翻新,电视编辑要以全新的创新思路来应对变化,来吸引观众眼球,引领大众,使得数字时代的电视节目能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说,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者从理念、思维到形式、手法都面临新的挑战,那么该如何应对?值得业界同行共同思考和探索。笔者在此试就目前广播电视编辑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建议作些浅析。
电视编辑工作是一种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电视信息的高级意识活动与过程。当前,电视传播的媒介环境、传播技术、接受对象以及节目形态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对电视制作者,尤其是后期的编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我们已进入数字时代,因此对于电视传播这一媒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而且数字时代的高科技创新手段也成为电视编辑实现创意的强大后盾,可以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为电视空间的无限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电视编辑要有一个全新的创新思路,沿着创新思路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奇思妙想。广播电视节目对于传播文化,推动文化发展,娱乐大众以及引领大众审美和思潮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因此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的电视编辑对于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及传播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这需要严谨活跃的思维和过硬的技术本领作后盾,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维是创意。因此在电视编辑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力争运用创新思维作为指导,对于电视的题材、内容、形式、策划、制作等等,都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牢牢抓住大众眼球的同时,做到为大众服务,引导大众的作用,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研究水平尚在低层次徘徊,未有重大突破。目前,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者多被一套既有的研究框架束缚,特别是受报纸编辑学的研究模式影响,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提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与报纸编辑学有不少雷同之处。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整体框架创新的希望寄托在传播学、心理学对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改造和重新设计上,如加入了一些对受众心理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但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外来理论,使之融会贯通,而非生硬嫁接。可以说, 各种媒介的不同特点集中体现在传播手段上,而具体落实在采编工作中。也许因为报纸编辑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多,水平较高,所以近些年来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研究也难以避免地带有报纸编辑研究的痕迹。比如,编辑方针、新闻策划、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等研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继承性有余而创新性不足。笔者认为, 就广播电视来说,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广播电视独特的传播方式;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各类节目编辑的层面,因为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的一个基本单元,所有的编播人员、诸多的制作环节,都是为了使节目传播得更为有序、有效。缺少对“节目”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与本位意识,恐怕很难发现并找到其中的问题,更妄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了。
其次,媒介融合态势下电视传播空间不断拓展。伴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电视传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电视的传播载体不断拓展。面对异军突起的网络与新媒体,电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电视,而是一个以“视频”形态呈现的新电视。个人终端的手机电视、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移动电视、IP电视、分享性视频、点播性视频以及丰富的网络视频链接等等,随处可见的“视频”,打破了传统电视一统天下的格局,赋予了电视新的传播形式。二是电视的收视环境发生了变化。随着载体的变化,电视的收视环境也在悄然改变,从客厅、卧室等传统电视收视场所,发展到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收看电视节目。在地球上,任何一个网络传播的节点,手机上网的地点,移动媒体可达的终点,都成为电视的收看地。对电视节目在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变化、节奏的掌控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数字技术支撑下电视编辑手段日趋新颖。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数字技术已经融入影视制作的全过程。非线性编辑、数码特技、影视广播影视合成等新技术为电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形式和风格手段,不仅使后期制作更高效、灵活,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电视创作的艺术空间,激发了电视创作者和电视编辑的灵感和想象力。可以说,不断推陈出新的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意识活动和信息加工方法,使得电视编辑工作可以不受现实时空的限制。
除此之外,信息多元背景下观众选择趋向更加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主动、积极、多元的信息接受替代了被动、消极和单一的局面。电视传播的命运已经与受众的需求牢牢捆绑在一起,受众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进一步确立和强化,受众的需求成为把握传播方向、结构传播内容、组织传播形式的重要法则。“剪辑对声画信息的定向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观众的感知规律”。①电视编辑不仅需要了解观众“想什么”,还要知晓他们“怎么想”、“为什么想”。在日益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下,以受众为主导的传播模式成为电视媒介赢得生存的必然选择。
尽管面对着如此诸多的变化,但现实中,我们电视人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和受众需求,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我们感受到了新媒体扑面而来的冲击,焦虑之余,失去了自己的坐标,没有从传播理念到组织文化、生产方式方面的改革甚至再造。如此下去,我们或许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一)电视编辑观念的与时俱进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受众和媒体的关系模式更多时候是以一种选择接受方式出现的。电视编辑要迅速抓住这种变化,对信息进行合理取舍筛选、梳理、分类以及组织策划等,运用各种能力技巧快速对电视节目进行创作编辑,不断推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新节目,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字时代文化大背景下为电视行业找到新的方向。值得欣慰的是,放眼广电媒体,同行们不断与时俱进,从传统的品牌节目,到现在层出不穷的新式节目,各种各样栏目形式的出现以及发展成熟,确实丰富了大众的精神领域,同时也使媒体自身的效益得以不断提升。
(二)电视编辑视角的深度与广度
电视节目的存在是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不论从电视节目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电视编辑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大众的喜好及口味,创新出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同时还要具备思考的前瞻性,认识的深刻性,角度的多样性,观点的包容性,能够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当前的社会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帮助大众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身边的人和事件,从而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规划和把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三)电视编辑包装的创新个性
对不同的电视栏目形式,要有不同的外包装的视觉效果。除了要与该栏目的内容相吻合,对于电视栏目的片头和片尾的制作,以及剪辑点的选择都要有所创新。电视编辑并不是简单将素材堆积或去除,而是需要别出心裁的运用编辑技巧,选择最佳剪辑点,比如有根据音乐旋律来变换剪辑点的,像文艺类的节目;有根据人物情绪变化选择剪辑点的,像电视剧类的节目;有根据动感强点作为剪辑点的,像体育竞技类节目。通过不同剪辑点,突出表现该节目的特点,彰显出个性,以具有创新意识的多姿多彩的片头片尾,与节目内容交相辉映。在栏目画面的认识和感悟,背景音乐以及设计题材方面,要站在电视栏目特点的总体角度考虑,配合到位。
(四)电视编排方式的改革创新
目前,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电视行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比如虚拟演播室广泛应用,使我们的节目制作更加便捷,拓展了创新的空间。就拿笔者所在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双响炮》为例,我们使用新兴的虚拟演播室技术,从网络以及生活中自行拍摄的照片来当背景,演员们即可实现在不同场景下表演节目,省去了布景,外出拍摄的时间,而且六七个人就能做一档日播节目,包括剧本,拍摄,后期制作。这在虚拟演播室出现之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新兴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阔自己思维,打破常规,借助这些高科技手段,打造或是有深度,或是有广度,或是有新意,或是有趣味的,总之可以牢牢抓住大众眼球的电视栏目。传统的编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我们要向新媒体学习,调整和优化节目内容和结构,根据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欣赏习惯,不断创新编排方式,增强即时、互动,甚至是适合受众在移动状态下收看的节目内容,增强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应该说,新媒体的出现,使受众有了更强烈的平等意识和参与感,“理解是观众的义务,也是观众的权利。观众渴求着理解。”②而给予普通观众一定的话语权,是增强节目贴近性的好方法。普通观众可以通过我们节目开通的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增强观众的参与度与关注度的效果。
“创新”是数字时代电视编辑的灵魂,也是电视栏目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电视编辑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在当代作为一个优秀的电视编辑,不仅要有基本工作能力,还要有独特视角,创新思维,对节目内容整体的掌控能力和统筹能力,同时对节目的外在形式,要赋予具有现代感的多维、立体的包装,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电视节目赋予新的生命力,
注释:
①战海红.电影剪辑的三种创作取向.电影艺术,2010.②余秋雨.观众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