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明科
浅谈摄像对纪录片节目质量呈现的作用
□ 侯明科
本文结合纪录片创作和分析指出,令人称道的纪录片少不了摄像的一份功劳,摄像对节目拍摄基调的把握,对画面镜头语言的运用,对叙述主体角度的选择和取舍,甚至对节目风格的统一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纪录片;节目质量;摄像;拍摄基调
每当大家说起一档电视节目,一部电影,都会说这部片子好看,或者不好看,这种第一印象基本上是来自总体的感觉,而议论的对象都会说到某明星、导演、编剧或者剪辑、编辑怎么样,从来都不会说这个画面拍得好,那个摄像拍得好,或者拍得不好。在大部分人眼里,影视作品的成功都归功于导演、编剧、演员,对摄像摄影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只有只言片语,感觉摄影摄像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难道对于一个影视作品来说,成功与否、好与坏,真的只关乎编、导、演,与摄像摄影工作关系不大?作为一个在电视业界实践了多年的摄像工作者,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应该说,一个节目好与坏,导演占很大的因素,但是摄像对整个节目的拍摄基调、画面成像、镜头的运用以及画面的构图摄像等,都对影视作品质量的好坏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电视纪录片创作而言,摄像的作用举足轻重,将直接对成片产生影响。在纪录片创作中,摄像的功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在节目的前期策划中,许多人都会认为策划和创意是跟思维有关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编剧、编辑和导演的事情,关摄像什么事呢?当然从工种的分工、节目的构成和制作流程来看,前期的策划更多的是导演、编辑、策划人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整个节目的拍摄基调的确定,包括究竟是用暖调、冷调、对比色调还是和谐色调,这是在策划阶段就必须敲定的,摄像的参与至关重要,作用不可或缺。他必须根据编导的总体构思提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对影片成像的总体构想和实施方案。
在前期策划阶段,摄像应该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尽量详尽地解读剧本或台本,理解编剧、编辑和导演对整个作品的追求、要求乃至要达成的目标,力争在整个节目前期策划当中就能够提出自己的构想和实施方案,如使用什么拍摄基调,拍摄中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如何把握,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的比例等,才能更好地还原现实,记录现实。总之,摄像要根据整个节目的脉络、故事和场景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给导演和后期编辑提供智力支持。例如著名的纪录片《故宫》的拍摄中,就是由著名摄影师赵小丁、赤平勉、著名音乐人苏聪、张广天等和导演组王冲霄、周澜等一起定下每集的拍摄基调。纪录片《故宫》由《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从皇宫到博物院》《国宝大流迁》《永远的故宫》十二集组成,每集有一个重点,从建筑艺术、两代帝王、倍藏文物、外交方略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明清两代以紫禁城为最高政治权力中心的风雨沧桑,以及从民国初年至今国家对故宫藏品的保护与征集大事。从紫禁城到故宫,不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其间更蕴含着数百年来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交的风云变幻。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摄像拍得好与坏在画面上可以明显地反应出来,拍摄基调对画面的真实还原具有重要的作用,摄像对拍摄基调的把握准确与否直接反应在画面成像上面。每个画面构图是节目最基础的表现,而影调是贯穿全集甚至于整个系类当中的,所以摄像在前期策划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节目中怎么样能把场景设计和画面拍摄得更加漂亮,更加真实地还原现实以达到真实记录的目的呢?这既涉及到摄像的人文素养、艺术感悟能力、创作追求,也关乎摄像的基本功底和拍摄技巧。大型纪录片《故宫》利用颜色的元素来反映故宫,比如说在现实部分,突出它的金黄色和红色,把这两种颜色提炼出来让它更强化一些;在历史部分,用比较单一的颜色,这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色彩的感觉。另外,现实和历史部分的结合也是通过颜色段落不同的表现,让它把逐个段落更加清晰的区别开,让观众在看片子的时候,把颜色元素作为叙事区隔的一种手段。摄像对颜色的把握很大程度源于对拍摄基调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影片或节目质量成像的好坏,取决于摄像的现场把控能力。对《故宫》这个纪录片而言,其主要构成素材有三个方面,除了实景拍摄外,大量情景再现也是这个纪录片的重要特点。想要把过去几百年的历史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给观众,单靠现实场景的拍摄,显得单薄而意犹未尽,情景再现就很好地填补了这一遗憾。编导运用情景再现的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美,丰富视觉效果;二是要真,不能因为情景再现的运用,影响整个纪录片的纪实属性。基于这两个原则,编导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上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实”,也就是影片中再现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或场景,但是为了保持纪录片的格调,编导对这些场景和人物都进行了处理――人物摄像以侧面拍摄和背面拍摄为主,仅有少量特写,没有正面近景,并且所有人物和场景都采用高光处理,这样就既有了历史感,又避免了篡改历史;第二种方法是“虚”,比如交待朱棣对旧臣的杀戮,我们只听得见鼓声以及巴掌打在脸上的声音,并没有见到真实的情景……导演的这些创作追求,都是通过摄像来实施完成的,优秀的摄像不但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导演的要求,甚至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是中期拍摄对拍摄构图、镜头的运用等对画面成像的作用,这些都是摄像根据拍摄基调和画面需要做的把握和调整。
摄像与后期编辑工作(以下简称后期)形影不离,摄像是纪录片制作的开始,后期是纪录片制作的完成。只有摄像前期拍摄好了,后期工作人员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作艺术创造力,使作品更上一个台阶。《故宫》的制片人赵薇在2008年的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曾说道:在开拍之前,我们把《故宫》的创作目标概括为三句话:一,故宫是伟大的,它是中国建筑史、艺术史、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坐标。二,故宫是有生命的,作为大中国的核心和缩影,这个完整、鲜活的小社会曾经生存、运作了数百年。三,故宫是个载体,它的每座建筑、每件文物、每个故事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内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生动的方式、巧妙的角度和完美、新颖的手法把故宫的伟大、故宫的生命状态以及故宫的内涵表现出来。在这三句话当中,故宫的“伟大”是指故宫的建筑以及故宫中的文物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我们要表现出这个高度。故宫的“生命”是指我们要表现出它曾经的生命状态。同时,我们的镜头和文字要使静止的建筑和文物活起来,赋予它们人性化的魅力。所以要求摄像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要做好准备,通过摄像机的拍摄,更好地为后期制作和创作提供更大的空间。从《故宫》播放的完成片来看,摄像在拍摄中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和大量运动摄影镜头,使这座古建筑和它所承载的文物完全“活”了起来,有了呼吸,有了言语,有了生命,有了内涵,我们通过它的“倾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文化基因。作品中那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观者。而那一个个精心构思和摄制的画面,凝聚着摄像师的才情和功力,摄像师是这些文物新生命的赋予者。又如《舌尖上的中国》,当时摄像在拍摄现场摄制的许多延时镜头,例如食物的新鲜、辗转各地、获取食材的艰辛、食材的成长等等镜头,为后期提供了充足而又富有冲击力的素材。
在纪录片创作中,摄像既要真实地还原,还要艺术地创造。摄像是纪录片成片中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它关乎一个纪录片的成败。没有好的画面和拍摄构思、情景描绘,再好的创意、再高明的后期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该说,后期制作是完善记录片的一种手段,它是在摄像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勿庸置疑,令人称道的纪录片少不了摄像的一份功劳,摄像对节目拍摄基调的把握,对画面镜头语言的运用,对叙述主体角度的选择和取舍,甚至对节目风格的统一,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1.大型纪录片《故宫》全集.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