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昭俊
(无锡太湖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现状分析
——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荣昭俊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以无锡太湖学院这一江苏地区有代表性的民办本科院校为例,调查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状况,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个层面分析影响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感受的因素,认为需要学校重视、社会关注、家庭支持、个人努力,才能提升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感受幸福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1]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民办高校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是有力的补充,为普及高等教育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有普通高校2529所,其中民办高校728所(包括独立学院283所),民办高校在普通高等院校所占的份额已接近三成。由此可知,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在当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年随着民办高校发展的不断加快,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不小的提升,但在教学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开发投入等方面与普通公办院校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导致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与普通公办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状态方面有不小的差别,所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根据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这是关系到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关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认为应该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开展幸福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幸福的真谛,提升对幸福的感知,使大学生在校园中构筑起正面向上的人生信念,将来踏上社会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把真正的幸福感贯穿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从而让生活更加有意义,让人生价值更好的实现。
(一)研究背景
江苏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江苏省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应该说在全国来讲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从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1月公布的《江苏教育基本情况》中可知,到2014年底,全省共有民办普通高校29所(包括独立学院25所)。在29所民办普通高校中,南京有11所,苏州有4所,泰州有4所,徐州有2所,扬州有2所,无锡、常州、宿迁、南通、镇江、连云港这六个城市各有1所。江苏省民办普通高校中的4所民办本科院校分别是南京三江学院、无锡太湖学院、宿迁学院,南通理工学院,其余25所院校都是依托公办院校办学的的独立学院。本文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的方式,以无锡太湖学院这一江苏地区有代表性的民办本科院校为例,调查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
(二)总体情况
根据这次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幸福感得分都超过了中等水平,总体情况较好;
2.不同性别的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
3.不同年级的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得分具体表现为大一>大二>大四>大三;
4.不同专业的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表现为文科生高于理工科生;
5.每月零用钱数额不同,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得分也随之不同零用钱最少的大学生幸福感得分最低,但并非零用钱越多幸福感越高,零用钱数额在超过平均水平以后幸福感水平并不是随着零用钱数额的提高而增强,调查结果显示反而拥有最多零用钱的那部分学生幸福感水平偏低,这说明仅仅是经济上的宽裕并不能满足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积极情感需求;
6.生源地、是否是独生子女、父母平均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不明显。
(一)从学校层面上看,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机制和模式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受。
与有政府拨款的公办院校相比,由于没有国家财政投入,在办学过程中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观念、管理模式、师资配套、硬件设施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民办和公办学校定位的差异导致了民办本科院校的社会认同度较低,这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水平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总体来讲,无锡太湖学院的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程度相对偏低,这方面显然会降低学生的幸福感受。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既会面临当代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大学生沉重的压力如考分偏低带来的学业压力、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认同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2]
高等院校有公办和民办的区别,大学生不应该有公办和民办的差异。民办本科院校既然是为国家和社会为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创办的,那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教育工作就不应该只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技能培养,还应该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情感教育。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划,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着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挑战,所谓的应用型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工作能力是大学生将来踏上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而感受幸福能力强,生活满意度高同样是年轻人扎根社会、在新环境中站稳脚跟的资本,而且这些东西能使他们有朝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效率更高,更容易干好自己的事业。因而,民办本科院校应该通过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或是专业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他们的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幸福水平。
(二)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让他们忽视了幸福的真正涵义。
由于学费不菲的关系,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家境大多比较优渥,在校的95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办本科院校中不少学生平时花钱如流水,物质方面爱攀比,做事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着想,学习不求上进缺乏自律,对自身以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把家庭对自己的重视和关爱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拥有舒适生活的同时仍旧精神空虚,虚度时日,牢骚满腹,结果就是这些大学生觉得人生无趣,对生活的满意度很低。
现下民办本科院校在开展教育时更关注专业技能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时候并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大学生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下没有能够保持本心,失去了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正确判断,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沉迷物质享受不懂付出不讲奉献,有的把吃喝玩乐、挥金如土与幸福混为一谈,由于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三观不正,对幸福的认识就产生了偏差。
(三)从家庭层面上看,家庭的过高期望导致了他们忽视了自身的幸福需求。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子女三观养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的教育氛围、物质经济条件以及父母的教育方法都影响着子女对幸福的理解。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多数大学生家境不错,按照幸福感的一般生成规律来讲,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应该比普通人高才对。但在实际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幸福感和家境并没有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大多数幸福感得分低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究其原因,是由于这类学生的父母往往更重视学习成绩不关心子女的情感状态,觉得只要成绩好不闯祸就行,学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标准和生活中无原则溺爱的低要求同时并存,不少父母认为金钱利益的获取比亲情的互动更为重要,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子女很受伤。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成年并且考入大学离开父母开始住校生活,但由于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和支持,父母又一味强调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高成本,希望子女一心读书出成绩,使得他们的在校生活心态消极,获取不到正能量,不知幸福为何物,也不懂得追求幸福。
(四)从个体层面上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感受幸福的能力不高。
进入民办本科院校就读,一方面,由于学费高昂使得教育成本提高,心理预期的教育回报也相应提升,可现实是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并不理想,导致了大学生心理落差过大,负面情绪堆积;另一方面,进入到民办本科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是“本三”批次录取,比同层次公办院校降低一个批次,很多民办本科院校大学是因为高考成绩不佳才入学的,虽然这并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实力,但就总体素质而言,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管控的能力较差,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普遍稍逊一筹,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积极、考试及格万岁、经常迟到旷课、混文凭现象严重等等,导致民办本科院校学习风气相对较差,学生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此外,访谈中还发现不少学生在同其他普通公办高校学生的比较中存在着“低人一等”的心理,认为自己是“三流学校的三流学生”,从而产生了什么都比不上人家的自卑感,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对于以后求职的担心让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经常感到焦虑,幸福水平因此降低。这种心态如果不能正视并合理应对,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心态,必然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
分析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幸福现状,探讨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困境,是为了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大局着手,让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这四个方面通力合作,学校重视、社会关注、家庭支持、个人努力,才能提升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鹏巍.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2]吴静.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3,(2):95-9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3-069-02
基金项目: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SJD397)。
作者简介:荣昭俊,无锡太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