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霞
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
文/王振霞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愈发丰富,压力却越来越大;而孩子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侵占孩子生长空间的“罪魁祸首”,正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和教师。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美国的一对小兄妹,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因为害怕打雷的声音而无法入睡,于是他们一起跑到了爸爸妈妈的卧室,请求跟他们一起睡。爸爸妈妈答应了,但只能睡在地板上。于是,兄妹俩便在爸爸妈妈卧室的地板上睡了一夜。
这是一则很普通的故事,但里面的一个情节却让笔者陷入了思索——爸爸妈妈让自己的两个孩子睡在了自己卧室的地板上。假如中国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呢?可以断定,孩子一定不会睡在地板上。可在这对美国父母看来,这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妥。
美国的这对父母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生活上不宠溺,精神上不施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做父母的,也不会为了孩子失去自己的生活。
结果,没有一个国家的小朋友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非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请”;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的看法”。
这则笑话的题目叫做“自己的看法”。读完后,作为以一名教育工作者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在教育者的谆谆教导与苦口婆心下,如今的孩子确实没有“自己的看法”了。因为他们“自己的看法”大多被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看法”取代了。
课堂上,孩子们个个正襟危坐,从不乱讲话;回答教师的问题,答案几乎一模一样,口径高度一致。细探究竟,原来是每个学生的课本上都抄录着统一的答案;教师的问题稍有发散,学生便不知从什么方向去回答;教师提出了问题之后,不等学生想好,便把答案告诉学生了。于是,学生们不怕教师提书上的问题,最怕教师提其他的问题。
更有诸多的家长喜欢给孩子买教学辅导书,将问题和答案都写得清清楚楚。孩子们一书在手,照背即可,哪还用得着动脑思考呀!无需思考的学习,造就了不会思考的学生,怎么会有“自己的看法”呢?
到底是谁剥夺了孩子们“自己的想法”?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面对这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教育真正应该给予他们的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给孩子们自主成长的机会。对习惯了抄录和重复他人观点,却懒于自己思考的学生,教师要由浅入深,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创造思考和争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逐步改变其思维的依赖性与惰性。教师不要再让孩子们抄录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应该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还在初级阶段,教师提了问题以后,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因为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就过度地“启发”,过早地抛出答案。其实,让孩子们参与并掌握获得答案的过程比知道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和意义。家长也不要再热衷于购买那些禁锢孩子思维的书籍了,尽早还孩子一片独立思考的天空吧!
其次,应该给孩子自主选择的自由。在家里,家长不要再动辄代替孩子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决定;在学校里,教师不要再要求孩子必须如何表达。请把自主选择与自我表达的自由还给孩子吧,请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吧。毕竟,孩子的成长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无论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多一些自主、自由和机会,孩子才会愈发自信起来,也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 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成人的主动退出,恰恰是对其自主成长的最大成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
近日又看到这样一则笑话: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小朋友回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