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2016-04-13 18:01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英译

李 静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



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李静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旅游资源的跨文化传播,概述了接受美学、功能目的论、关联理论和生态翻译学等视角下的旅游翻译研究,分析了因省去与文化背景相关的成分造成的文化缺省现象给旅游文本翻译带来的阅读障碍,探讨了相应的补偿策略:直译加注释、语境增译、文化释义等方法对原文中省去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成分加以补偿,达到传播文明的目的。

关键词:旅游文本;英译;文化缺省;注释;增译;释义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促进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旅游文本翻译将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加快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步伐,促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目前,部分景区旅游文本翻译出现的诸如选词、句法和文化误译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旅游资源的跨文化传播,损害了国家形象。张宁分析了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及其所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提出旅游资料的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1]。洪明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指出译者在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应重视对译文读者语言、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关照[2]。叶苗探讨了关联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料变译策略[3]。郭英珍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旅游翻译进行了研究[4]。李丽则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解决原文失当、中国文化处理等问题的建议[5]。本文以河南省旅游景区文本资料的翻译为例,分析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缺省现象,探讨相应的补偿策略。

2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的过程,在国与国之间、原语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6];翻译的过程即原语作者(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译入语读者(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和译者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旅游翻译“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直接、更突出、更典型和更全面”[7]。因此,应对旅游翻译中文化认知以及受众的心理给予更高的关注。王东风于1997年提出“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的概念:在交际过程中,享有共同的背景知识(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的交际双方在交流时可以省去的与文化背景相关的、对双方来说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东西[8]。由此可见,文化缺省符合语用经济原则,并能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和趣味性,使读者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给读者以愉悦的审美体验。 然而,文化缺省的部分往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对不可能享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两个主体来说,文化缺省会造成认知范围内的意义真空(vacuum of sense),阻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正常开展。若译者在翻译中无视文化缺省现象,不对缺省的成分加以补偿,就会造成欠额翻译、超额翻译、误译等问题,译入语读者也因此产生理解上的困惑或误解。因此,有必要在旅游文本的英译中特别关注文化缺省现象。

3旅游文本英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译者既是原语(原文本与原语文化)的理解者,又是目的语(译文与目的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旅游文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译语读者由于不熟悉原文中文化背景知识,难以完全理解原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如果原文结构上的隐含意义在译文中不加以明确表达,译语读者就会产生误解或者对原文作者的意图不理解[9]。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 “文化缺省”现象,对原文中省去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成分不加以补偿,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感到文化差距(cultural gap)。因此,译者有责任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加以补偿。

3.1直译加注释

直译加注释(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的补偿方法指在“直译”的基础上,通过“注释”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信息,充分再现译者在直译时无法完整表达的信息。该补偿方法在不破坏原文结构和意义的前提下,便于感兴趣的目的语读者了解更多相关文化信息,服务于不同的阅读目的。河南省山查岈山风景区有一段这样的介绍:“明代礼部尚书、诗人许瓒曾在此写下了‘山查岈山秀寻仙踪,隐隐云壑十万峰’的著名诗句(Xu Zan, Director of the Board of Rites of the Ming Dynasty, depicts that valleys hidden and peaks towering in clouds above the holy marvelous Chaya Mountain)”[10]。这里,译者将中国古代官职“礼部尚书”译为“Board of Rites”,显然不够贴切。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11]。而“Board of Rites”中“board”指“a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naging important business or government activities”,译为“理事会、董事会”[12]209。同时,“rite”指 “a traditional ceremony, especially a religious one”[12]1800,因此,“Board of Rites”(直译为礼仪部)未能准确全面传达原文意义,势必造成译入语读者误解。因此,译者可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对其进行翻译。首先,按照字面意思将其译为“Minister of Rituals”,其中,“minister”指“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a government department”[12]1330,“ritual”指“a formal ceremony”[12]1800。同时,对其进行如下注释:“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in charge of etiquette,sacrifices,feasts,schools,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foreign affairs in the royal court”。如此一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更全面了解该旅游景点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直译加注释”的补偿方法常用于翻译旅游文本中的特色文化词汇或典故等。依据直译加注释的补偿方法,河南省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历史文化词汇应译为“Yangshao Culture(cultural relic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7000-5000 years ago,first discovered in Yangshao Village, Mianchi County in West Henan)和Longshan Culture(cultural relic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2600B.C.to 2000B.C.)”。当然,注释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过多的注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削弱译文的连贯性,降低译语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在翻译文化信息过多的旅游文本、现场性较强的导游词或旅游新闻时,该补偿方法要谨慎使用。

3.2语境增译

语境增译(contextual amplification)指在不打断读者阅读过程的前提下,将所缺省的文化信息在文内相关信息前后加以表述。这样,既能有效保留原文文化信息,又能使读者的阅读活动一气呵成。这种补偿方法也常用于翻译文化特色词语、典故和隐喻等。但和“注释”相比,使用语境增译的补偿方法仅限于能用简短话语清晰明了地解释特定的文化意象,并且解释性内容能直接融入到行文中而又不会造成生硬感。

河南省旅游局出版的《Around Henan》将“内乡县衙”译为“Yamen in Neixiang County”,很显然,译者采取音译的方法将“县衙”译为“县里的衙门”。对拥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衙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很容易理解。然而,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县衙”无疑造成了意义真空和理解障碍。该译文并不能传递此景点的任何文化信息。鉴于“县衙”和现代政府机构性质和作用的一致性,译者在翻译时,可通过简短的语境增译提供该文化术语的相关背景知识,建议将其译为:“Neixiang County Office—A China's Feudal County Office”。

同样,河南少林寺常用“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来介绍和宣传该景点,该句描述的是少林寺陈列少林功夫塑像的地方——“锤谱堂”。在这里,少林寺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各种套路、各种各样的武术动作和武术姿势,如坐禅、罗汉拳、大红拳等都以塑像的形式呈现出来,游客可以根据这些塑像的姿势来模仿、演练少林武术,因此才有了“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的说法。河南省旅游局编著的《Around Henan》里,将上述句子译为:“Staying Five Minutes in the Boxing Display Rooms; Leaving with a Series of Skills of Shaolin Kung Fu”。毋庸置疑,将“锤谱堂”翻译为“the Boxing Display Rooms”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够充分。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读者通过中国武侠片获取的少林功夫意象有夸大的成分,对真正少林功夫的概念较为模糊。简单地将“锤谱堂”译为“the Boxing Display Rooms”也仅仅能传达“拳术、拳法的展览”的含义,并不能传达此景点所包含的少林武术的起源以及展出形式等信息,进而造成译入语读者理解上的偏差。译者在翻译该术语时,可通过语境增译的方法,进一步阐释“锤谱堂”的功用和具体内容。笔者建议将其翻译为“the Display Room of Shaolin Kung Fu—its origi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boxing”,译文的前半部分介绍锤谱堂的功用,后半部分简单介绍锤谱堂内的事物,整个译文简单明了,信息传递完整准确。同理,“女娲造人”应译为:“making mud into man——China's Adam and Eve”。

当然,语境增译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文内空间的有限性,译者无法像“注释”那样详细介绍缺省的文化信息,因此,译文读者获取的文化信息量有限,同时译文也不能完全再现原文含蓄的美。

3.3文化释义

文化释义(cultural paraphrasing)适用于当原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信息或文化意象在目标语中不存在,甚至连原语读者都不太熟悉时。这种情况下,译者就无法用一一对应的目标语来解释,需要利用目标语中相关文化信息或形式与原文相对应,从而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

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景点名称译本多达4种:

译文1:其官方网站景区标志图上译文为“MILLENNIUM CITY PARK”[13]。

译文2:中国网(China.org.cn)在关于中国河南最具魅力十大景点(Top 10 attractions in Henan,China)的介绍中将其译为“Qingming Riverside Landscape Garden”[14]。

译文3:河南省旅游局出版的《Around Henan》将其译为“Park with‘up-the-River-on-Chingming-Festival’Views”。

译文4:清明上河园的英文网站将其表述为“Qingming Festival on the river”[13]。

笔者认为,这四种译文都不能完整地向外国游客有效传达其作为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含义。清明上河园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再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15]。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普遍不足的外国游客来说,《清明上河图》是其认知上的空白,若译者刻意强调清明上河园与《清明上河图》的联系,则有宣兵夺主之嫌,也会掩盖清明上河园承载的丰富的宋朝文化,使该园失去了对国外游客的文化吸引力。因此,笔者建议采取文化释义的方法,参考江苏省无锡市中国吴文化博览园(China Wu Culture Expo Park)的翻译方法,侧重阐释“清明上河园”是我国宋朝文化公园的意义,将其译为“China Song Culture Expo Park”。

同样,在翻译《山海经》时,应强调该书记载有大量民间传说、神话和地理知识,以译出该书蕴含的文化信息,可将其译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在翻译戏剧中生、旦、净、末、丑时,可分别采用较贴近译语文化的“male,usually handsome,character”“female character”“male character with painted face”“middle-aged male character”“clown”等来表述。

由此可见,文化释义的补偿方法使译者可以自由选择阐释原语文化的方式,故其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这种翻译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原文文化意象或形式,在翻译与原语文化相关的重要概念时,不宜采用此方法。

4结 语

文化缺省优点不少,诸如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并能给读者留下参与补充抑或创作的余地,给读者以愉悦的审美体验。但对不可能享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主体来说,文化缺省却成为一种阅读障碍。旅游文本富含文化信息,是我国外宣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英译能给世界各国游客提供全面生动的旅游景点信息,吸引外国游客。为了使译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语特色文化,译者应重视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应综合权衡、科学谨慎地通过直译加注释、语境增译、文化释义等翻译策略加以补偿,最大限度地再现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特色文化,促进旅游资源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54-56

[2]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56-59

[3]叶苗.关联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料变译策略[J].上海翻译,2009(3):28-31

[4]郭英珍.河南旅游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44-246

[5]李丽.译者可以做什么: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牌示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4(8):41-44

[6]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3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1-0074-04

作者简介:李静(1980-),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文化视角下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翻译研究”(2015-QN-483)。

收稿日期:2015-10-12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1.020

猜你喜欢
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君子”和“小人”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公示语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