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旭东中学 纪 娜
《故乡》教学案例
江苏省南京市旭东中学 纪 娜
【教学目标】
1.联系鲁迅文章,了解鲁迅写作本文的背景。
2.探究本文重要词句的内涵和作用。
3.能通过闰土的前后对比,分析人物形象,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1.文中疑难词句的理解。
2.对比手法和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重要句段的深刻含义。
2.深刻理解作者刻画闰土等人物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教法设计】
1.诵读品味法。精彩语段如篇末的议论,应熟读成诵。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体现
3.合作交流,在研讨过程中情感体验展示创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自读课文,针对文中的字词、句段、写作手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疑问或者看法。
【教学过程】
关于人生之路的走法,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归纳一下,大概有这几种理解:
第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说法是要有面对困境的勇气。
第二种:让未来过去,让过去过去。这句话说的是放下包袱,不要沉湎于得失。
第三种: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在他的《故乡》一文中,他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故乡》。
联系鲁迅文章,了解鲁迅写作本文的背景。
鲁迅的《一件小事》《阿Q正传》都是与本文写作时间差不多的作品,都写于1920年前后。二十世纪初,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故乡》写于1921年,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一件小事》里面有“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这里的所谓的国家大事指的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百姓们依然麻木,受压迫和剥削。
(一)分类确立疑难问题
学生分组将自己对课文的疑问提出来,每个小组将组员们的疑问分成类别。
对问题进行筛选,确立研讨的话题。
教师提供话题范围:(1)本文中的疑难词、句。(2)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3)文章创作手法分析。(4)文章主旨解析。(5)其他类疑难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合作释疑
1.疑难词句的理解
(1)第2段中的“阴晦”“苍黄”“横”“萧索”“悲凉”。
【点拨】
“阴晦”是阴沉昏暗的意思,“苍黄”是灰黄色,“萧索”是荒凉、冷落的意思。这三个词语分别从光线、颜色和故乡乡村景色给人的整体感受来写旧中国农村的萧条景象。“悲凉”一词,写“我”此时的心境,为全篇定下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教师指导:“悲凉”的心境,伤感的情绪。作者为什么而悲哀呢?同学们在探究本课疑问时。不妨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点拨】
也许是记忆里的故乡景色太美好,所以眼前看到的景色让“我”难以置信。“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强调否定的语气。反映了“我”复杂的心绪以及沉重的心情,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铺垫和暗示。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全不如此”“也就如此”“本也如此”矛盾吗?为什么?
【点拨】
不矛盾。“全不如此”是因“我”对故乡的印象停留在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不是眼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下的破败荒凉的景象。这种景象粉碎了“我”心中的故乡的美好的模样,让“我”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甚至一度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疑惑,所以说“仿佛”“也就如此”。而“本也如此”是以自己此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来无可奈何的寻求安慰下的愤激之语,实则表明“我”此时的忧愤之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1)文章中的“我”是不是鲁迅?“闰土”是不是真有其人?
【点拨】
可结合《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来理解,探讨小说中和散文中的“我”的区别。
闰土这个人,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名字叫“运水”的人再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2)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点拨】
教师启发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进行细致分析,各抒己见。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比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明确:
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动作、语言对比:
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知识丰富。
中年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比:
对生活: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小结: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这节课我们研讨了本文的一些字词用法和闰土的人物形象,下次课请同学们按照这节课的研讨方法探究文中的“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继续探讨本文疑难语段的含义,深层次理解“我”的悲哀的心绪的原因。
【板书设计】
故 乡
鲁 迅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勇敢活泼、纯朴可爱 → 衰弱贫穷、迟钝麻木
小英雄 木偶人
【教学反思】
本文开篇即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这种悲哀的心境,究竟来源于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去解读文本,在解读的过程中,本课着重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力求透过这个人物去透视悲哀的原因,去感知作者的理想追求,进而感受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