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美(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韶关5120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视角
王秀美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是其“理论”属性的需要,是其教育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当代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要求。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需要对“生活世界”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界定,避免回归的庸俗化、平面化。同时在思想认识上建立生活世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整体性上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贯穿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话语、课外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多渠道、多途径地创新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与办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世界;理性反思
长期以来,学界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行们为提升其教育教学实效性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探索。在诸多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中,回归生活世界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诚然,回归生活世界,根植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回归生活世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讨论与改革实践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要回归生活世界?应当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如何回归生活世界?等等关健问题上,则存在着许多严重分歧与错误理解。为此,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回归生活世界,提升其教育教学实效性,则必须对上述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论回答。
(一)关注生活世界,回应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属性的内在要求
“05新方案”实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主要是四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着特殊的理论属性,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它是“理论”课。按照“05新方案”的要求,这里的“理论”重点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着重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和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即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无产阶级专政。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全部理论的生命力不光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在于回应、批判和改造世界。因此,其教育和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把科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展”[1]35,因为离开具体的生活实际与生活实践本身,“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2]153。因此,回归鲜活生动的实践生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途径,其教育不能是空洞的、抽象的教条。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存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664。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4]785。毛泽东也指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5]90。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更要在实践和生活实际中学习、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而后者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旨趣和目的。
其次,它是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课程相比,不仅具有学科性和学术性,更重要的是有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统领着高校教育“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主旨问题。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领着高校教育为“党和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其教育让学生在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三情”(世情、党情、国情)、强化“三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信仰认同)、培育“三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等政治认知、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素养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无法相比的教育教学功能。“05新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其学科性和学术性得到凸显和增强。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性和学术性的增强为进一步增强其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0。然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功能除了增强其学科性和学术性,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对生活世界中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困惑问题作出应有的回应和科学的解答。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的那样:“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6]7。因此,参与具有政治内蕴和隐性教育功能的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从生活世界中了解和解答各种社会热点、难点和政治现象以及学生的思想困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意识形态性的体现,也是增强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最后,它是思想品德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05新方案”之前也称“两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05新方案”后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从整体功能上凸显其“转识成智”、“化智成德”的德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像美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理克纳指出的那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7]4这两个目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体现在通过综合、系统的课程体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追求,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然而,实现这一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切价值冲突、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产生的土壤,也是一切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根基,更是培育人的道德素养的基础。而离开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教育往往会成为令学生反感的空洞教条,其德育实效难以达成目标。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德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回归生活世界,把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地融入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则是其教育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的必然要求
“05新方案”实施以来,以宣传和讲授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当着把党在新时期的创新理论及时地融入其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任,以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而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为此,必须及时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其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在当前,推进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及时地实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仍然是体现高校思想理论课与时俱进的重要任务。在“三进”中,“进教材”相对滞后,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党和国家重大创新理论提出时会不断地作出修改,但总的来说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仍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在党的创新理论速度加快的今天,这个矛盾和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于2007年出版以来,先后于2008年1月、2008年9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进行修订,而目前最新的2013版在使用以来,仍然需要与时俱进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以来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的创新理论及时地融进教材。也就是说,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但每一届的高校学生从教材上了解到的都是教材出版之前的党的创新理论,对于教材出版之后党的创新理论则无法反映在教材里,换句话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依赖教材更新是难以完成任务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世界,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教材出版之后党在新时期的创新理论,在自己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把其融入课堂教学,从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及时地实现“三进”的任务,增强其教育教学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对象是“9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生活和成长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苏联“解体”结束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军事对抗,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使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速度、深度和范围不断加剧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从国内环境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向纵深拓展的改革开放使社会制度、国家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已基本形成,同时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较为突出,如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部分民众社会心态的浮躁和信仰迷失问题等等。从家庭环境看,“90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着较好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条件。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人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会受时代精神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152;因此,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家庭环境下生活成长的“90后”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解开“90后”大学生的“思想扣子”,则必须回归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世界,一方面关注和了解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家庭环境,另一方面关注和了解“90后”大学生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生活世界的看法、体验和困惑。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意识形态传播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电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当代意识形态在接受和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上进入了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这使得当代意识形态的传播越来越多地借助影视媒体和互联网的途径进行,而且越来越日趋个性化、日常生活化和感性化,且传播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微时代”的到来使学生分享见闻、感受和发表意见都借助网络途径,可以说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和娱乐的重要平台。这要求以传授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上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世界中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变化,积极掌握QQ、微信、微博、日志等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工具,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通主流意识形态进入学生头脑的“通道”,以应对当代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呢?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的是日常生活世界,也有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的是学生的生活世界等等。其实,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它有时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导致回归的平庸化和平面化,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丧失对学生生活世界的指引和超越。为此,有必要对生活世界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生活世界”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概念,后经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列斐伏尔、赫勒等哲学家的发展。西方哲学家们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各不相同,如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前科学的、非主题化的、可经验的直观感性世界;而如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被看成是语言交往活动背景的、前反思的、奠基性的世界等等。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家们的理解有着“片面的真理性”,它掀起了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对人的世界、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但他们把人的生活归结为日常生活或日常交往,而作为日常生活根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实践活动则被他们遗忘在生活世界之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西方哲学家们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也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仅指日常生活世界或者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但马克思主义本身蕴含着“生活世界”的科学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139;“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2]152;“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8]196。这些经典论述表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和条件所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对“生活世界”的科学界定。这样的生活世界超越了西方哲学家对生活世界的狭隘理解,也超越了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总的来说,它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也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更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要关注和回归的“生活世界”,应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在蕴含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内涵的基础上,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来说,在层次上它至少应包括:一是宏观层面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二是中观层面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生活世界,三是微观层面教育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而这三个层面具有独立性,但往往又交织重叠在一起。如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往往与教师和学生个体生活的小世界直接相关,同时又与当代人类实践活动和中国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世界交织重叠在一起。
(一)在思想认识上建立生活世界在其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回归”在《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回到原处,再现”。显然,从词典中的解释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属性来看,“知”与“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因而,确立生活世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意蕴的再现或呈现。或者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属性内蕴着实践和生活世界的旨归。而“回归”的提法和诉求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对实践和生活世界的疏离,甚至是遗忘的现象,如教育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教育对象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回归”不是单纯地回到琐碎的日常生活,更不是“后退”和沉醉于庸俗化的日常生活,而是呈现和建立生活世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为此,要做到:一是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知行统一”,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建构“知行统一”的联动机制;二是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和突显问题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89;因而,关注和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和突显问题意识,“出场”应答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问题和时代精神,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三是在教育教学中应确立生活世界视域,也就是说,不仅教育者,教师要有生活世界的视域,更要引导学生确立生活世界的视域;四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与生活世界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内蕴着生活世界的诉求,但两者并非完全重合,不能因为强调一方而偏颇另一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活化而往往会忽视其理论对生活世界的超越性,即理论对生活世界的引导和批判功能,而有的老师为了强调其理论对生活世界的超越性而往往会忽视其生活世界的根基。所以如何使两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是其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和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二)在整体性上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贯穿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不是指某个或几个教育教学环节的回归,更不是单指课外实践。课外实践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并且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外实践难以开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应是整体性上的回归,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回归。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话语、课外实践、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回归。具体来说:
在教学内容上回归生活世界重点是指教材内容在转化成教学内容时,要及时把教材出版之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同时关注宏观层面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全球化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问题等等;关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如上所说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社会收入差距问题、社会心态的浮躁和价值世界的迷失问题等等;关注微观层面教育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知、情感和体验问题,如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选择较为典型的、重要的,特别是学生较为关注和困惑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纳入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回归生活世界主要有两点:一是要从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来。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虽然也能在教学内容上关注生活世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但这种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诉求。因此,有必要从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转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来。因为这种模式的教学结构本质上是“主体-客体-主体”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理论和生活世界对话基础之上的平等的、开放的真正互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主动的学习主体,从而有利于教师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困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世界。二是要探索和创新各种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内实践方式。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通过主动的学习思考,曾采用过学生主讲式、辩论式、演讲式、小品式、角色扮演式、动漫式等形式来展示自己对主题的思考成果,而这些方式可以看成是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内实践方式。
教学话语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主要有:一是教师要在掌握话语主导权的前提下,从以往的“话语权威”中解放出来,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诉求,一方面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诠释抽象的理论,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来理解和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和问题。如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每学期都会让学生结合课程和专业背景选做课程作业,主题学生自选,老师把关或修改,像音乐系的学生在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有学生选了诸如“三十年代抗战音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等主题,经过和学生沟通,主题相应修改为“从民族精神解读三十年代抗战音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行音乐发展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经过修改,学生由于有专业知识背景做基础,都能较好地驾驭主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要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各种感性载体及其话语表达。如电影、电视、智能手机、QQ、微信、微博、日志等等。
课外实践向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重要途径,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了解和参与校园文化、暑期“三下乡”等等。这些课外实践形式确实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对于加深和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每一届的学生人数都是二、三千人,有的甚至四五千人,对这样规模的学生人数组织课外实践,其难度是非常大的。故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要么不开展,即使开展,也只是有选择性地让部分学生参与,并且课外实践的地点只能是学校附近或者是就在校园内(如笔者的高校就是这样开展课外实践的)。这样的课外实践是有较大局限性的,如不是全部学生参与,无法利用离学校较远的各种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等。因此,课外实践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破解课外实践的难题,则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如有些高校创造性地选用了“虚拟实践”的做法,以网络模拟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不能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应重视和加大学生平时成绩在学期总评中的比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和考核大多数高校都还是采用考试的办法,这种方法对测试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是否掌握是有效的,也能一定程度地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但这种评价方法难以考察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如学习态度(有些学习态度不好的同学也能考高分的,而有的平时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不一定能考好成绩)、理论素养(是否在实际的生活世界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想信仰(是否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是否在实际的生活世界中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因此,单纯依靠考试手段是难以检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入学生头脑、入心、入行,即是否转识成智、化智成德。为此,必须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中的比重,也就是把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和实际生活中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2010年以来,把学生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中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学生平时成绩比重的上升促使老师们积极探索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如开展学生主讲型的主体性教学、专题讨论式教学、时势沙龙、QQ读书会、课间新闻播报等等。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育教学实效,同时又能合理全面地进行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列宁选集:2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宁原)
On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urning to the World of Real Life
WANG Xiu-m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Depart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return to life world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turn to life world is the need of its "theory" attribute,and it is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However,the retur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world of life needs to make Marx's theory of "life world",to avoid the vulgar,flat. At the same time,the basic position of life worl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stablished. On the whole,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system of returning to life,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teaching discourse,extracurricular practice,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fe world;rational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3-0149-07
[收稿日期]2015-11-05
[基金项目]韶关学院第十五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回归生活世界的高校思政课主体性教育教学创新研究”(70312-000015);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4年项目“地方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以粤北文化为例”(G2014012)
[作者简介]王秀美(1975-),女,黎族,贵州关岭人,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