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前行
——《日月潭的传说》教后悟

2016-04-13 13:20莫红梅
教育家 2016年31期
关键词:日月潭课文孩子

文/莫红梅

在反思中前行
——《日月潭的传说》教后悟

文/莫红梅

课前学

初读之思 《日月潭的传说》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必然是学生喜爱的。拿教材来一读,故事浅显,脉络清晰,似乎学生一读就懂,那我应该做什么呢?引导读好?教会复述?学会用词?还是其他……

再读之悟 再次潜心地去读课文、读教参,我想编者将这篇文章在不断的修订教材中新增进来,必然有其意图和含义吧!我应该让孩子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习什么、练习什么、获得什么呢?

三读之醒 对照课标中对第二学段(3-4)年级中提出的阅读要求:

首先,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其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喜怒哀乐……这不都是这篇课文里能传达给孩子们的吗?

文中精彩准确的词句:漆黑一团、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抓住这些词句的学习,不正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运用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机会吗?

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不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吗?

文中故事的清晰脉络不正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此时,我想,我也许有些明白编者的意图了,下笔时,心里也有了些底气。

备中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点燃学生智慧生活的一盏明灯。可这点燃的距离太近,则燃之有过,失去孩子自我的空间;太远,则清清淡淡,总也有些不够、不足、不到之处。面对一群陌生的孩子,面对一个初次见面的老师,这座桥梁架在何处?过桥时如何相携?我这时才真如在漆黑一团的天地间行走,不知所措了。

然而,一个偶然触发了我的灵感。我的女儿今年9岁,也在上三年级。想起周末时她复习、预习的情景,我有了这样的构想。

新旧交织,让我们似曾相识 听女儿背书时,我忆起课题中的“传说”这个词曾在第二课《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出现过,南沙群岛与台湾仅隔220海里。而台湾也是中国东南海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种相似之处,不是可以用复习、背诵《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句子的方法来走“进”台湾、走“近”日月潭吗?

提前认读,让孩子少走弯路 女儿在预习23课时,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读得特别别扭,拿书来一看才发现她总把“水社姐”读成“水杜姐”“披荆斩棘”这个词总也读不准。(孩子们对这个词和其中的事物都太陌生)这又让我想起我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由于文中没有给主人公“调(tiáo)达”这个名字中的“调”注音。许多孩子在预习时读成了“调(diào)达”,以致后来在课中多次提示孩子们改正,有些孩子仍因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而难以纠正。本文中的一些词语,如“降伏恶龙“中的“降”“恶”均是多音字,“潜入湖底”的“潜”,昆明人常常读成三声。为了让孩子们一开始就用正确的信息引导后面的学习,我决定将读准文中重点词语放在读文之前,让孩子们少走弯路。作为一个导者、师者,在教学中不正是要当寻路的明灯吗?不仅如此,还应是航标,准确地指明方向。

感同身受,让我们共同体会 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应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的经过,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胜恶龙的喜悦是最易激发孩子情感的。那么只有让孩子也深入其中,“披文以入情”感同身受,才能有所感悟。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漆黑的天地间……老人、孩子、人类、世间万物所发生的变化、遭遇到的苦难。把自己的身份变为日月潭边的部落酋长,切身地体会人物内心的焦急,“一筹莫展”。联系生活中自己的烦恼,与故事对比体会“一筹莫展”所表达的焦急程度。再通过句子对比练习来抓住“挺身而出”一词体会大尖哥和水社姐在危急之时拯救日月的英勇无畏。

教中行

法国文学家儒贝尔曾说:教是第二次学。真正到了实践之时,才能检验出自己一切设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感悟。可喜之处:

和谐之声 新旧交织的导入,让一开课时孩子与老师就相互认同,原本设计的老师深情导课,成了师生齐声背诵。这种接纳与认同,使得在后面的学习中孩子们乐于参与。

参与之喜 从读书到写字——从写字到感悟,孩子们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欲望,让课堂能有效推进,课堂上孩子们自然、大方,甚是可爱。让开课时推进顺利的我也十分欣喜。

基石之实 这是一堂公开课,也是一堂考核课,有时真想删去那些常态的环节,直接过渡到那些能展现自我、表现学生的精彩环节中。而华罗庚先生的“一日三省”,又常常在告诫自己:你每天有所获了吗?那么你所教的孩子每课也要必有所得。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认真地写字、准确地读词、流利地读文,坚持一步步走稳,哪怕孩子们只有点滴收获,那也是可喜的。

习惯之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学习的始终,以及终生的学习中。摆好书本,套好钢笔,这样简单的动作;说一句完整的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细节,也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今天我对孩子们的关注,明天还会继续,而且相信今天按要求做的孩子中必有几个会记住,会由记住而养成。

尊重之美 有学生的课堂是活跃的,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灵动的。正如一片荷塘,有风过时,泛起涟漪。那波纹或近或远,或圆或扁,不如你的预设,它是多变的。我庆幸的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如一柄荷叶,风起时,叶片微颤,却不翻身,挡住波纹的去向。课堂上,有些地方并没有按我预期的效果生成。当我让一个孩子用文中的重点词叙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时,这个孩子说得太冗长,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那时,我的内心是矛盾的,打断他的话也许能为后面赢得更多的时间,也许下一个就是我要的答案,但也许这课堂上有一只小手会放下40分钟,不再高举,思维停顿40分钟,不再想继续前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有了机会的孩子就一定让他尝试。课后我庆幸我今天尊重了每一个赢得了机会的孩子。也许今天其中有些孩子,多久以来只有这一次机会,也许这次机会成了他争取更多机会的起点,我庆幸,我没有打断……

思中进

“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这句昨天还在带着孩子们背诵的古语,今天成了撞击我心灵的巨石。一块璞玉要经过匠人们的悉心打磨,精心雕琢才能显出它的华美。琢玉人更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前行。每一次教学总能给我许多反思和收获,在遗憾、惋惜中,一次次锤炼自己的教学能力。短短的40分钟,留下了许多不足与缺憾。

铃声响起,短短的40分钟结束了,可自己一些教学环节却没有完成,我的时间到底花在哪儿了?坐下来,自己静静地回想,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面对一群陌生的孩子,因课前对学生预习情况心中无底,所以在字、词、课文朗读上花了太多时间。使整个教学进度推进虽顺而缓,造成自己预设的任务没有完成。

除此以外,自己是否在师生活动的过程中,做到了处处留心,关注每一个环节,似乎也还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内心焦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发现不够及时,没有及时指导。如孩子在读“潜入湖底”“千辛万苦”这两个词时,“潜”和“辛”字的读音,学生第一次读对了,第二次有些孩子读错了,齐读时又错了。因为怕耽误时间,白白地失去了教育的契机。归根到底,还是自己静不下心来,沉不住气。

“宁静致远”。静下心来,潜入书海,关注孩子,不断反思。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我始终坚信“学了必会习得,做了必会获得,思了必会悟得。”我愿不懈努力,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让这绿叶的工作更加枝繁叶茂,根深果累!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

猜你喜欢
日月潭课文孩子
日月潭日月盼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天目湖日月潭演绎的佳话
背课文的小偷
《日月潭》中的“像”
背课文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