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彤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世界汉语教学》(2006-2015)认知视角语法述评
彭彤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外认知语法理论的引入,我国认知视角的语法研究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意象图式等认知理论出发,对《世界汉语教学》(2006-2015)年发表的认知视角的语法论文进行简要述评。
《世界汉语教学》;认知;语法论文;述评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在吸取了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等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与传统的结构语法、形式语法不同,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句法在根本上跟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的分析不能脱离语义。《世界汉语教学》(以下简称《世汉》)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核心期刊,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推动汉语语法的理论建设、应用研究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汉》近十年发表的语法论文中,认知视角的论文占了很大的比重,且在我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拟对《世汉》2006-2015年语法论文中的认知视角的文章进行述评,分析近十年《世汉》认知视角论文的研究动态。通过本文对我国认知视角语法研究状况的分析,从事汉语语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对我国的认知视角的语法研究现状有更深的了解,更好地把握认知语法的研究动态,从而促进我国的认知语法研究的发展。
《世汉》近十年认知视角的语法论文涉及的理论较多,下面我们将从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意象图式等方面分别进行述评。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主观化是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随着近年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以及人们对语义研究重视程度的增加,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世汉》近十年发表的有关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论文也有很多,如刘长征(2006)、胡建刚(2007)、武果(2009)、匡鹏飞(2011)、李先银(2013)、任鹰(2013)、张国宪、卢建(2014)等。胡建刚的《主观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在现有主观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观量度”(即主观量的量化等级)的概念并从主观量度出发,论证了“才”表示“主观差量”“了2”表示“主观足量”,都表示“主观级量”,从而进一步量化了“才”“都”“了2”的主观量意义。匡鹏飞的《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一文研究了语气副词“明明”具有的强调判断显而易见和强调实施确定无疑的两种语气表达功能,并对这两种功能所在句子的特点、主观性程度及其表现以及语义背景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探讨了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任鹰在《“个”的主观赋量功能及其语义基础》一文中指出“V个NP”的“主观小量”特征与“V个VP”的主观大量特征的形成,都与“个”的个体化功能有关,都是“个”的个体化功能在起作用,其中“V个NP”中的“个”主要功用是将事物个体化,而“V个VP”中的“个”的主要功用则是将性状个体化,由于将事物个体化与将性状个体化所需的认知程序不同,因此“V个NP”和“V个VP”形成“反向”主观情态义。张国宪、卢建的《言者的情感表达与定语句位占据的语用斜波》一文基于现代汉语的真实语料,对主内定语和宾内定语在感情、态度、意向和情绪表达上的主观性程度差异进行了考察,发现宾内定语是一种容易以“自我视点”为中心的句法成分,它比主内定语更易于表达说话人的自我情感,由此得出现代汉语的定语存在着一个情感表述的主观性语用程度斜坡:宾内定语>主内定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方面,既有对具体某个词语或句式的主观性或主观化的分析,也有运用主观性或主观化理论对某个或某类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还有对不同语言形式主观性程度差异的考察。该理论涉到了汉语语法研究对象的各个层面,应用范围广,与其他理论结合紧密,解释力强,近十年一直都是《世汉》语法研究的热点,在认知语法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目前汉语语法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理论。
构式是一个语言表达式(可以是任意大小),或者是一个从许多语言表达式中抽象出来的图式,该图式可以代表这些语言表达的共性。构式语法代表了一种语法研究理念,符合认知语言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则。在构式语法研究方面,《世汉》近十年发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李杰(2009)、郑娟曼(2011)、王倩(2013)、雷东平、胡丽珍(2013)、王晓辉、池昌海(2014)、张立飞(2015)、张先亮、倪妙静(2015)等。郑娟曼的《从贬抑性习语构式看构式化的机制》一文以实体构式“真是(的)”与图式构式“整个一个X”为例,对这些贬抑性习语构式的构式化机制作了探讨,发现简省式、总括副词、必然情态副词、主观小量词等构形特征与贬抑义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可论证的联系,它们为贬抑义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可能性。雷冬平、胡丽珍的《“NP+好V”构式的认知机制与动态演变研究》通过对“NP+好V”构式的认知机制与动态演变的研究指出构式语法理论与生成词库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应该具有更大的空间。王晓辉、池昌海的《程度评价构式“X就不用说了”》一文从构式义的产生和浮现、成因和机制等角度分析了程度评价义构式“X就不用说了”,指出该构式是对X性状程度的主观评价,能够进入到构式的词项需具有可计量的特征,并通过与相关程度评价构式的对比分析,发现了程度评价义构式为形式上否定、意义上肯定的一类构式。张立飞的《汉语“没+MVp”构式的认知理据和语义结构》一文分析了汉语“没+MVp”构式产生的认知理据并分析了该构式的语义结构,该构式产生的认知理据是“糅合造句”,即“没”否定显示时间的用法被类推至表事件现实性的情态动词,其产生是使用者在表达需求的驱使下,利用已有语言资源进行语言创新的结果,该构式的语义结构包括对时间的现实性进行狗定和对时间为你难过实现的原因进行阐释两个方面。
以上研究既有对具体构式的构式义及生成机制的研究,也有构式研究与其他语言理论或语言现象相结合的研究。可以看出,构式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传统语法很难做出解释的语法现象,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句义的构成,了解各种不同句式产生的原因和理据,是如今语法研究的热点,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构式的研究今年来越来越受到汉语研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世汉》发表的构式研究论文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我们预测未来的汉语语法研究者会越来越重视构式语法的研究,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
意象图式是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所在。《世汉》同样注重该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收录的该方面的文章有杉村博文(2006)、宋文辉(2006)、刘杰(2009)、李文浩(2010)、任俊舒、吴炳章、吴明会(2014)、等。宋文辉在《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畴化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一文指出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并从语言的历时发展和语言类型学的视角验证了“副”的范畴化过程。
此外,陆丙甫、蔡振光(2009)、完权(2012)、贺阳(2013)等也运用了认知语法的理论。其中,陆丙甫,蔡振光的《“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根据短时记忆的限度为“七左右”以及短时记忆对“四”的敏感这两个心理学基本现象,对一些语言结构现象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和解释。贺阳在《定语的限制性和描写性及其认知基础》一文里通过调查得出:就现代汉语而言,认知因素是决定定语功能限制性和描写性理解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因素,定语功能理解基于人对客观事物以及属性与事物之间现实关系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认知视角的语法研究涉及到的研究理论较为丰富,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强、应用面广,为汉语语法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世汉》认知视角的语法论文注重从认知视角不同侧面共同对语言事实进行分析与解释,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使得研究过程以及结果更具说服力。
《世汉》认识视角的研究除以上的三个方面,还涉及概念整合研究、隐喻、理想化认知模型研究、范畴化研究等方面。这些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沈家煊(2006)、袁毓林、王健(2007)、周清艳(2013)、马伟忠(2015)、宗守云(2007)、铃木庆夏(2008)等。其中,沈家煊在《“糅合”和“截搭”》一文中进一步将概念和词语的整合或复合分为“糅合”和“截搭”两类,糅合型整合跟隐喻有关,截搭型整合跟转喻有关;袁毓林、王健的《汉语拥有关系的语义模式和语法表现》一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投射的角度,揭示出不同的拥有结构背后的概念结构,并据此抽象了出不同类别的动词所造成的拥有结构格式的情景语义框架;周清艳在《特殊“V个N”结构对VN的选择和制约条件分析》一文中指出“V个N”结构的意义除了受VN事件结构的制约,还受VN的理想认知模型的影响,该文认为“V个N”中VN多大程度上被认知为一个整体的动作行为,宾语在多大程度上被理解为一个具体化、实体化的个体是决定“V个N”结构意义的根本因素;宗守云的《从范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一文中解释了现代汉语“给予”和“夺去”两类双及物动结式配位方式的差别,认为两者各自概念结构之中概念成分凸显程度的对比关系不同。“夺去”类衬体比凸体凸显程度高,而“给予”类凸体比衬体凸显程度高。李文浩的《量词重叠与构式互动》一文指出了认知主体对意象图式不同成分或关系的突显以及构建情景时的不同扫描方式,导致量词重叠的基本义在构式不同句位的动态变化。同样是量词重叠,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定语时识解为总括扫描,充当谓语是识解为次第扫描,体现了不同句位作为构件的量词重叠的整合效应。任俊舒、吴炳章、吴明会的《例示与细化:以“吃食堂”为例》一文中立足语料,用认知语法关于名词识解方式的研究论证了“吃勺园七号楼餐厅”、“吃前门的全聚德”这些表达的合法性。该文指出,在识解上,细化结构可通过增加基础结构里名词详细度生成,而例示结构可通过焦点聚集在实例概念上生成,识解提供了生成这些细化和例示结构认知上的可能性,表达精细化是生成它们的主要动因。
意象图式研究是近年来汉语语法学者较为关注的热门研究方向,与之相关的新概念多、理论解释力强、适用面广,与其他语法理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语法理论,也是《世汉》近十年语法论文中一直重点关注的研究方面,该理论必将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认知视角是《世汉》语法研究的主要视角,此视角涉及的研究理论较为丰富,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和分析较为新颖,同时解决了一些传统的结构主义或形式主义无法做出解释问题,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世汉》语法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视角。从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发展趋势上看,我们认为,认知视角的语法研究将会越来越不可或缺,将会在语法分析中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同时认知理论也将推动汉语语法研究向着更广的视野、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迈进!
[1]贺阳.定语的限制性和描写性及其认知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3(2).
[2]胡建刚.主观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3]匡鹏飞.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世界汉语教学,2011(2).
[4]雷东平,胡丽珍.“NP+好V”构式的认知机制与动态演变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3(4).
[5]李杰.试论发生句——对隐现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句式意义的重新审视[J].世界汉语教学,2009(1).
[6]李文浩.量词重叠与构式的互动[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7]李先银.表达祈使的“去”在对话语境中的主观化与叹词化[J].世界汉语教学,2013(2).
[8]铃木庆夏.论对举形式的范畴化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8(2).
[9]刘长征“一会儿”和“不一会”[J].世界汉语教学,2006 (3).
[10]刘杰.位置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制约[J].世界汉语教学,2009(4).
[11]陆丙甫,蔡振光.“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J].世界汉语教学,2009(1).
[12]马伟忠.职业称谓“VP的”的特点及其使用动因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5(3).
[13]任俊舒,吴炳章,吴明会.例示与细化:以“吃食堂”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14(2).
[14]任鹰.“个”的主观赋量功能及其语义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3(3).
[15]王倩.“有点+太+A”构式的量[J].世界汉语教学,2013. (3).
[16]杉村博文.量词“个”的文化属性激活功能和语义的动态理解[J].世界汉语教学,2006(3).
[17]宋文辉.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18]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1).
[1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20]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21]完权超越区别与描写之争:“的”的认知入场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12(2).
[22]王晓辉,池昌海.程度评价构式“X就不用说了”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2).
[23]武果.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9 (3).
[24]袁毓林,王健.汉语拥有关系的语义模式和语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4).
[25]张国宪,卢建.言者的情感表达与定语句位占据的语用斜坡[J].世界汉语教学,2014(3).
[26]张建.汉语标记配套型并列结构时间关联特征的象似性[J].世界汉语教学,2013(1).
[27]张立飞.汉语“没+MVp”构式的认知理据和语义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015(1).
[28]张先亮,倪妙静.试论恍悟义构式“我说呢”[J].世界汉语教学,2015(2).
[29]郑娟曼.从贬抑性习语构式看构式化的机制——以“真是(的)”与“整个一个X”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12(4).
[30]周清艳.特殊“V个N”结构对VN的选择和制约条件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2(1).
[31]宗守云.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7(4).
[32]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garmmar.Vol.Ⅰ.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Ⅱ.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l: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87a&1991.
[33]Langacker,RinaldW.TenLectureson Cognitive Grammar ByRonald Langacker.Gao.
[责任编辑靳开宇]
A Review of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2006-2015)
Peng Tongto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25)
In 1990s,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ognitive grammar theory,the grammar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China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developed rapidly,and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construction and image schema,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comment on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2006-2015.
“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cognitive;grammar paper;review
H146
A
2095-0438(2016)08-0089-04
2016-05-18
彭彤彤(1993-),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