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安徽 芜湖 230000)
音乐学科国家级“教学名师 ”的共性研究
——以王耀华、俞丽拿、周小燕、金铁霖等教授为例
王 妍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安徽 芜湖 230000)
以教育部一至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耀华、俞丽拿、周小燕、金铁霖、李双江、刘德海等名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立足本土、兼收并蓄、视野开阔、倡导多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重人格魅力;注重协作精神、重视梯队建设、引领学术团队共同进取”四个方面的归纳总结,探讨名师在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导向、学科建设、乃至为人表率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总结名师的成功之路,有利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高等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级;教学名师;共性研究;王耀华;俞丽拿;周小燕;金铁霖;李双江;刘德海
2003年,教育部将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每届100名)列为教育部的常设行政性表彰奖励项目,并于当年开展了首届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表彰工作。迄今已开展的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已评出400名各学科的获奖教师,音乐学科的王耀华、俞丽拿、周小燕、金铁霖、李双江、刘德海等六人分别获第一、二、三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表彰奖励。
纵观这六位音乐学科的国家级教学名师,都在各自的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每位名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都形成了卓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与教育思想。但他们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导向、学科建设、乃至为人表率等方面却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开展其共性特征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名师的成功之路,为后人所学习借鉴,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乃至音乐学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发现,六位名师在音乐领域内虽从事不同的具体专业(理论、小提琴、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琵琶),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音乐家,他们都将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原则放在他们事业追求的首位。
如王耀华倡导“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在建立科学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如《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音乐,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俞丽拿则进行中国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探索,作为中国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作《梁祝》(中国蝴蝶)的首个“放飞”者,曾与何占豪、丁芷诺、沈西蒂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试图探求一条新路,解决小提琴创作与演奏的民族风格问题。俞丽拿在小提琴的教学中也十分强调对民族风格、民族韵味的把握。
周小燕留学国外时,就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热衷于在各种演出中演唱中国曲目,让西方人感受到了此前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被称为“中国之莺”。抗日战争时期周小燕为弘扬民族精神,大唱《长城谣》。此后倾毕生精力创立中国声乐学派,悉心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旋律、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可能性,成为中国声乐学派的杰出代表。周小燕还始终坚持“中国歌唱家必须唱好中国歌”[1],认为学好美声不仅是为了唱好欧洲歌剧和艺术歌曲,“还要以此为科学原理,结合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经验,唱好中国歌,为中国作品走向世界服务。”[1]
金铁霖则长期致力于构建中国民族声乐唱法新学派。认为学习外国声乐的优秀经验只能是借鉴而不能照搬,要以我为主,注重民族特色,要在演唱中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追求民族的吐字、民族的感情、民族的气质。并践行其“让世界各国都喜欢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到处都有中国的声音”[2]的理想追求。
李双江十分注重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吸纳丰富的营养,并努力保持民族化的演唱风格。在掌握了欧洲传统美声唱法的基础上,洋为中用。他的唱法可以说是西洋唱法的民族化,也是民族文化对西方艺术的融解。其代表作《北京颂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都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刘德海以其琵琶与国外交响乐队合作演奏其代表作《草原小姐妹》,首开此种合作形式之先河,开辟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出国门的一条新路径。刘德海还以其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呼吁:中国的民族乐器应该走进国际乐坛。琵琶本自外国传入,由于中国人的改进它才成为我们的民族乐器。如果我们能把琵琶再介绍到外国去,使它成为一种国际性乐器,将会具有更大的影响与意义。
可见,在不同的音乐专业领域,六位音乐教育家都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放在了其教育思想的首位。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本土教育家的王耀华、刘德海,除了立足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还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即使在学习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及西方乐器的其他四位教育家中,也并非西化照搬,而是洋为中用,积极倡导西方音乐的中国民族化,构建民族学派。
自学堂乐歌以来,动荡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近百年的历程,得失几何、教训几多?一度本土母语的忽视,也曾令中国音乐教育迷途茫然。而作为中国音乐教育领头羊的六位名师,在其教育思想中坚定地将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教育之根本,对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立足民族的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在各自的音乐活动(表演、研究、教育)中深深扎根于本国、本民族、乃至乡土音乐文化的沃土,汲取丰富的养料。而后由此扩展、拓宽,在中西及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兼收并蓄。倡导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观,是六位名师的另一个共性特点。
如王耀华的学术研究是以福建的民间音乐为起点,再扩展同心圆到闽台音乐、客家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日音乐比较、世界民族音乐。兼收并蓄的实践观下,认为“只有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道路,把中国传统音乐放在世界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与脉络之中,才能看清中国音乐的位置和特点。因此,必须扩大视野,开阔知识面”[3]。强调将所考察的音乐置于社会文化范畴中,注重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多视角多元化地揭示音乐的特征及其成因。
李双江的民族声乐则是以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为起点,新疆的工作经历使他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海洋里深度浸润,十多个少数民族音乐的滋养和熏染,使其对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驾轻就熟。此外,几十年的军旅生活也使他的演唱更具感情特色,丰富了他的演唱风格。良好的多元交融造就了李双江的独特唱法与教学体系。
周小燕在创建“中国声乐学派”的过程中,极其重视汲取我国戏曲、说唱、民歌的演唱经验,追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美学境界。并主张打破声乐教学中的学科界限,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周小燕早在法国留学期间就认识到,美声唱法毕竟只是一种科学发声法,它只有和相异的语言文化与审美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升华为歌唱艺术,进而形成特定的演唱风格和声乐学派。
金铁霖的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也是首先立足本土,注重民族的吐字、感情、风格、表演、气质等问题。并在教学中摒弃门户之见,潜心研究多种唱法的风格和特质。融贯中、西、古、今声乐艺术理论,积极探索民族唱法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从而形成了一个具代表性的多元的声乐艺术教育文化现象。
刘德海琵琶艺术学派的形成,首先源于其自幼对沪剧、越剧、弹词等民族音乐的广泛学习,视野开阔、不拘一格的兼收并蓄,刘德海在琵琶演奏中集诸家之长,走探索创新之路。既继承了江南诸派琵琶的清新细腻的风格,也从同代乐人那里吸收了营养。并从古琴、板鼓,甚至大提琴等外来文化中借鉴发展了诸如“人工泛音、假泛音、共鸣泛音、打泛音、反弹”等新技法,其“新古典”风格的现代琵琶曲的创作,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可谓是“立足中和、追根寻源、回归传统、师而不泥,再探新宝”[4]。
俞丽拿小提琴民族学派的探索也是立足于中国民间音乐,兼学中西。将西方小提琴演奏技法与中国戏曲、民族器乐的技法、神韵相结合,长期研究小提琴民族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演奏、创作使得西方小提琴最终为中国老百姓所喜爱、接受。
一个在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必须要具备完善的双重人格,即艺术人格和道德人格。六位名师的共同点还在于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协作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平等、自然、真诚的心态与人相处。
如王耀华教授长年立足高师教育系统,立足教师教育。虽身兼多职,但多年来仍潜心学术、以“农民不能离开锄头”的心态坚守教学科研岗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四十余年如一日。故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周小燕自1947年毅然回国任教,出于艺术良知和对祖国文化事业的高度责任心,60余年来,全心致力于培养歌唱人才。周小燕还以其人格魅力感化、影响她的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倡导“真善美”。美,即美好地歌唱、自然地歌唱;“善”,表达方法要完善;核心是“真”,“真”是美善之本,只有真诚、真实、真心待人处事才能在歌唱时传出真情。周小燕为建立中国当代声乐教育教学体系艰苦磨砺,锲而不舍,其卓越成就己成为现代中国声乐发展的重要标志。
李双江被称为“战士歌手”,长期为部队基层服务,广受好评。漫长边疆军旅生活及与战士们的摸爬滚打,成为了他艺术灵感与表现情感的源泉,其饱蘸感情、极富感染力的歌声在20世纪70、80年代传遍中国大地,成为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欣赏的歌唱家。正是由于其对祖国、人民真挚的情感,他的歌声才充满了崇高与庄严之美。
金铁霖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科学引导、因材施教、点石成金,培养出众多中西合璧唱法的歌唱人才。其在教学思想体系的构架中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的“七字标准”与声乐基本技术、技能训练“三段论”的理论。
刘德海作为琵琶大师,始终强调琵琶的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他要求学生技术全面、文武双全、情感丰富、富有独创。作为教育家,刘德海的教育思想既继承传统,又标新立异,独特的教学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人才。
作为各个学科领域的排头兵,六位名师在各自不同的院校发挥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形成合理的学术、教学梯队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音乐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铁霖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形成金氏教学团队,所谓“金腔、金韵、金唱法”,其民族声乐教学已成为一种音乐教育文化现象。刘德海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培养建设了该院中国民族音乐学科的梯队。周小燕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还创办周小燕歌剧中心,在“中国大陆举起了一面歌剧的旗帜”。王耀华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在他的引领下该校获批了中国高师的第一个音乐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他的“音乐学”教学团队还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俞丽拿负责的弦乐学科是上海音乐学院重点学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李双江带头主持申报的《解放军音乐史研究》获批为“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1999年度课题”,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课题研究,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通过对六位音乐学科教学名师共性的研究,可见入选名师都是高等音乐教育中学术造诣高、教学思想先进、教学成果显著且大力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精神、艺术人格与道德人格俱佳者。这种共性,说明他们入选为国家级名师并非偶然,名师的这些共性特征为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树立了一面旗帜。通过对名师共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名师的表率作用,激励、鼓舞更多的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张楠.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J].音乐研究,2005(3):98-102.
[2]王建柱.金铁霖:让世界到处都有中国的声音[J].中国人才,2006(19):46-49.
[3]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后记[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299.
[4]杨靖.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思想刍议[J].中国音乐,2007(1):123-124.
A Study on the Common Character of the National “teaching famous teacher” in Music Discipline——Wang Yaohua, Yu Lina, Zhou Xiaoyan, Jin Tielin and Other Six Professors as An Example
WANG Yan
(College of Music, Anhui University, wuhu 230000, Anhui Chin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rom the first to the fourth session of the "high school teacher award" music discipline Yaohua, Yu Lina, Zhou Xiaoyan, Jin Tielin, Li Shuang, Liu Dehai, six teacher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by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enhanc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based on the local community, eclectic, broaden their horizons, multiple advocacy;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paragon of virtue,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ity charm; focus on the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helon, leading academic team common enterprise"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the summary, teaching teachers i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for exampl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success of the road, cast of the road. To ful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the n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talent powerful 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music education.
national teaching teacher; general research; Wang Yaohua; Yu Lina; Zhou Xiaoyan; Jin Tielin
H319.1
A
1007-5348(2016)11-0109-04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6-08-26
王妍(1979-),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