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优化馆际互借服务之我见

2016-04-13 11:26蒋秀丽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馆际互借文献图书馆

蒋秀丽

(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 济南250100)

网络环境下优化馆际互借服务之我见

蒋秀丽

(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 济南25010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馆际互借就是用外延馆藏来满足用户需求,是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是图书馆提供的一项常规服务。本文从馆际互借的产生、发展和现实需要,对馆际互借进行角色定位,并从其环境、资源拥有和获取的关系、资源整合和馆际互借员素质等方面,对网络环境下如何优化馆际互借服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环境;资源;馆际互借员;素质

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是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对本馆无收藏文献的需求而开展的一项常规服务,有返还式和复制-非返还式两种模式,后者通常又被称为文献传递(Document Delivery)。

馆际互借最初是顺应学者及科研需求而产生的。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发展的未来在于如何适应学术信息交流环境的变化。而学术交流的变化将远远超越文献服务本身,它涉及的是图书馆服务的未来[1]。因此,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如何优化和创新馆际互借服务,提高其质量和效率,满足学术活动需求,是图书馆和每一位馆员应当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准确定位馆际互借地位和角色

态度决定行动。只有准确定位馆际互借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和角色,才能围绕其如何优化服务,制定措施并贯彻落实。

馆际互借“是图书情报机构之间根据事前订立的并保证恪守的互借规则,相互利用对方的藏书,以满足读者需要的服务方式”[2]。文献传递是传统的馆际互借方式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应使用者对特定已确知的出版或未出版文献的需求,由图书馆或商业服务单位等资料供应者将需要的文献或其代用品在适当的时间内,以有效的方式与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服务”[3]。

馆际互借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19世纪中叶,普鲁士10所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1893年发表馆际互借规则(LVO),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馆际互借是图书馆必须提供的一项常规服务,并且设立了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的准则[4]。美国的馆际互借业务可追溯到1876年,只是当时“皆属出于自动,纯为感情作用,尚无规定办法。”历经40年的磋商,1917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出面制定了“互借法。”其中,以国会及波士顿等公立图书馆的施行最有成效;大学图书馆则首推哈佛、哥伦比亚、密西根,业务量也初具规模。馆际互借使加州之人“欲读纽约之书,足不出所在之地,书可远道而来”,免去了横跨大陆、耗时废财尚不知凡几之苦,“学者受益,未过于此者”[5]。

我国的馆际互借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实施,比欧美足足晚了一个世纪之多。但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却为时不晚。严文郁,是第一个详细介绍美国馆际互借的人。1930年,在其“美国图书馆对研究学术之贡献”一文中,专门谈到馆际互借:刊版肇兴,文艺愈富,一馆之经济力量有限,发行之书籍杂志无穷,倘不择而购之,则必博而寡要,劳而无功,何况兼藏并蓄、力锁不及乎?切精校善抄,孤本绝刻,人手一本,势有难能,故欲免叠床架屋之嫌,读者向隅之叹,则合作尚焉。即截我之长,补人之短,以人之有,济我之无,事半功倍,法之经济,故今日美国之趋势,在使各馆,察其情形,按其需要,选定专长,分道扬镳,再取消彼此间之界限,从事互借,俾人之所藏,亦可为我用,殊途而同归,一劳而百利也[6]。

信息时代,文献信息浩如烟海。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召开的会议就有1万次,文献期刊出版数量达2万余种,学位论文和各种科技文献的出版数量也达90万之多[7]。凭一馆之力,根本不能竭泽而渔、全盘收购,开展馆际互借非常必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是实现资源共享、弥补馆藏不足、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本馆未收藏文献需求的最佳途径和最后保障,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体现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一种标志。

二、优化馆际互借环境是优化馆际互借服务的前提

良好的馆际互借环境是馆际互借服务顺利开展的保障和基础。因此,优化馆际互借服务首先要优化馆际互借环境。

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8]。软环境属于非物质因素,包括馆际互借政策、规则、标准、组织管理、版权以及合作联盟等,是馆际互借服务的保障;硬环境属于物质因素,包括技术条件、软硬件设备、馆际互借系统、统一检索平台等,是馆际互借的基础。版权规定为馆际互借提供法律依据;经费支持为馆际互借提供经济基础;馆际环境规则保证馆际互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馆际互借系统标准可以实现不同馆际互借系统之间、馆际互借系统与其他各种系统之间的互联和畅通;组织管理和合作联盟保证馆际互借有序开展;馆际互借工作中所使用的服务器、个人电脑、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和馆际互借管理系统、资源检索平台等软件技术,更是馆际互借长足发展的硬性支持[9]。

优化馆际互借环境,一要靠政策,二要靠配合,二者缺一不可。首先要有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其次是业界的全力配合,各大图书馆或文献情报机构,尤其是CALIS、CASHL、NSTL、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等,应该走出自我发展的圈子,放眼全国图谋大局,尽早改变馆际互借各自为政、系统互不兼容的格局。2007年11月,国图在曾在第一次“全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讨会”上倡议建立“全国文献提供协作网”,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同和积极响应。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2013年国图与CALIS馆际互借系统对接,虽然在处理事务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实现了一定预期。

近年来,CALIS、CASH L和上图在一直致力于促进馆际合作。2010年11月10日,上图与CALIS管理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当日通过CALIS馆际互借系统面向国内高校提供馆际互借服务,为公共馆跟高校系统的资源共享树立了典范;2011年,CALIS馆际互借系统的全面升级,标志全国高校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基本实现;2012年3月29日,NSTL与CALIS成功握手,其文献传递服务系统(高校版)正式开通,开创了科学院所系统图书馆跟高校馆合作的先河;2013年 1月18日,CASHL跟上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大学的举行,上图为高校馆的合作又深入一步。

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实现馆际互借一体化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大势所趋。只要国家科学引导,政策和经济支持,各单位走出自我,顾全大局,通力合作,建立“全国文献提供协作网”指日可待。

三、平衡“拥有”和“获取”之关系,有“有”才能“取”。

“拥有”和“获取”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源建设和馆际互借的关系。文献资源的“拥有”与“获取”是资源共享的一个完整过程,二者互相依存,不能互相取代。拥有是“获取”的前提,“获取”是相对于拥有而言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源,“获取”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从长远和大局看,“拥有”是永恒的主题。传统时代,把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比较重视“拥有”,并以收藏为工作重心,数千年的积累,所以才有了今天浩瀚的文献资源,才有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数据库孕育和诞生的温床;具体到某一个馆来说,由于一馆之力确实有限,无法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依靠“获取”来弥补拥有的缺憾的确是不错的选择。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凭其经济、便捷、高效的获取手段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是对于“长促发展”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获取”比拥有更重要;还有一些人甚至盲目感到单篇“获取”文献比较经济,而且绝大多数文献都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满足,所以忽视或放弃馆藏发展,只通过“获取”来满足用户需求。1991年80%的ARL(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成员在文献资源建设活动规划或者实施中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的政策[10]。上述这些观点,就任何一个独立的图书馆而言似乎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的层面,就有失偏颇了。一馆的“拥有”正是它馆“获取”的前提。如果谁都不去进行馆藏建设,谁都没有,都想通过“获取”来满足读者需求,那么馆际互借最终将失去依托。而且,因受版权等因素制约,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可以通过“获取”得到,比如学位论文、特藏文献等,一直是馆际互借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馆藏建设不可忽视,从国家的高度,国图、NSTL等大馆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实力扮演文献收藏机构的角色。

其实,资源“拥有”对于馆际互借的重要性,业内早就有共识,CALIS、CASHL、NSTL在建设过程中均考虑了资源建设。CALIS侧重电子资源的建设[11],并已经将其拥有的36万册电子书免费开放给了所有成员馆使用;CASHL以建立国家最终保障为基本发展战略,兼顾外文期刊和图书,兼收纸本和电子本,并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缺藏文献进行回溯补藏[12];2007-2009年,先后出资购买了JSTOR、PAO、ECCO、EEBO四个全文数据库、大型特藏引进了EAI(《美国早期印刷品》)、并完成了MyiLibrary电子书联盟采购;NSTL则侧重于收藏科技类外文纸本期刊,并把完整收藏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源作为首要任务,也宣布对却藏文献进行回溯补藏,以保证科技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和连续性[13]。目前,NSTL为解决尚未被中心覆盖的早期重要科技资源的缺失问题,已经有选择地引进了 Springer、Nature、OUP、IOP、Turpion等回溯数据库。

这种资源建设的模式虽然仍有各自为政之嫌,但毕竟在战略上保证了资源的“拥有”,为“获取”提供了依托和基础。如果在资源采购时再把馆际互借的因素考虑进来,由国家根据学科建设和地域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指导,分工合作,文献互补,资源共建,那么馆际互借就会水到渠成。目前,DRAA(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是一个不错的集团采购方式,经济、实惠,避免了资源建设的重复和浪费,资源也会最大限度得以利用,如果能扩大到更大层面将是全民之福。

四、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馆际互借的开展要以了解文献的收藏机构为前提。因此,对不同系统、不同结构的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附有文献收藏项的联合目录或者统一的资源检索平台,先实现资源共知进而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标准的、涵盖各个系统资源的大规模的联合目录或者检索平台供大家使用。网上可查的众多图书馆的OPAC,并非一个整合性的数据库,也基本都不涵盖各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一些文献收藏单位的书刊目录数据甚至尚未系统化、网路化;CALIS联合目录虽然目前数据已经六七百万条,但它创建的基础是各成员馆提交的馆藏数据,其质量直接受各馆提交数据的影响,有些数据甚至缺乏馆藏项揭示,还有的参加馆提供数据时漏报、错报,读者从目录得到的信息与实际馆藏不符;CCC只是一个单纯的CALIS外文期刊目次库;e读学术搜索引擎,整合了全国近800家高校图书馆的纸本资源,涵盖了CCC、学位论文、教学参考书、特色库、古籍等9千万条数据,跟上述目录比起来,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资源发现平台,最大的缺憾是,因数据库商和版权等多种因素,没把各馆所购买的商业数据库整合进来,OA资源也没涵盖;被称为“一个账号、全国获取”、“可查可得、一查即得”的CALIS e得文献获取门户,虽然集成了电子文献、文献传递、馆际借书、单篇订购、电子书租借等多种原文获取服务,但只是简单的把可借的文献类型和提供传递的机构摆放在这个平台上,有点像超市里的商品柜台,用户进门之后首先要选择去上图还是去NSTL,是单篇索取还是代查代检等等,然后再在选定的系统里进行检索、提交申请,有的查了半天还不能提交文献申请(收藏单位不提供),费时费力。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开展馆际互借的障碍。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大学图书馆自己购买的资源整合系统可以权且拿来使用,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术信息资源门户、水木搜索,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未名搜索,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源探索等,对各自的馆藏(纸本和电子的)和OA资源整合得基本都比较到位,简单易用,检索方便,用户没有使用障碍。只可惜揭示的只是一馆之源。馆际互借员若要检索一条申请的馆藏信息,不得不挨门串户去查找。不过好在这些资源整合系统给我们整合现有文献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源检索平台提供了思路和启发。

如果国家支持,CALIS牵头,CASHL、NSTL、国图和上图等通力配合,引进或开发一套资源整合系统,采用统一标准、系统收割全国各馆资源数据,在e读学术搜索基础上,借鉴summon的整合模式,将现有资源全部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并实现跟CALIS馆际互借系统的无缝对接,集资源共享与馆际互借与一体,那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五、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工作质量

馆际互借是一项非常繁琐且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馆际互借员是整个馆际互借服务的践行者,是用户与外延馆藏的纽带和桥梁,连接着资源与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馆际互借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馆际互借的成败和效果。因此,只有提高馆际互借员素质才能保障馆际工作质量和效率。

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的系统操作和事务处理过程十分复杂。以CALIS馆际互借系统上的本馆读者请求为例,馆际互借员从系统的管理端接受读者从网关发来的申请开始,到发送文献原文到终端用户(读者)完成申请事务结束,馆际互借员必须要做的工作和步骤包括:核实读者提交的文献信息是否准确-确定本馆是否收藏-定位文献收藏地-跟文献收藏单位沟通和协调-发出申请 (尚需通过CALIS服务中心调度)-接收原文并与提供单位结算-通知读者来取-读者取走登记-与读者结算-事务结束;这还只是一个非返还式的读者申请处理过程,如果是返还式的,还要再加上读者还书-寄还提供馆-与提供馆结算等更多的步骤。如果要处理外馆申请,步骤和程序跟上述相似,只不过是处理方向有别,还有就是,作为文献提供馆(也叫服务馆、借出馆)的馆际互借员,要根据申请馆的要求选择原文传递方式,或寄送原件,或寄送复印件,或扫描发送电子文档……

要完成上述步骤和程序,馆际互借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检索能力,不但要非常熟悉本馆的馆藏情况,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想读者之想,急读者所急;其次,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检索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定位文献的收藏地;第三,具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相关学科资源在不同数据库里的分布;第四,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和阅读能力,以免在遇到外文文献申请时不知所以;第五,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在读者、协作馆之间进行有效协调,提高满足率;第六,具备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否则,在网络时代寸步难行;第七,具有熟练的馆际互借系统操作能力,保证每一个步骤的有效操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馆际互借员是推动馆际互借服务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馆际互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离不开良好的馆际互借环境,更依赖馆际互借员的素质、能力和努力。馆际互借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馆际互借服务的质量和和效率。因此,提高馆际互借员素质和能力时不我待。业界乃至各图书馆的领导都应该重视馆际互借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当然,馆际互借员自己也应该不负众望,爱岗敬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六、结语

馆际互借是一个多方参与协作开展的系统工程。网络环境下,要想提高馆际互借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必须从政策、组织、资源、技术、利益、版权保护等多方面全方位综合思考,制定统一的规则和立法,营造一个良好的馆际互借环境,保证馆际互借的良性循环;其次要抓好资源共建,保证资源的拥有,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全国规模的集检索和提供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并注意定期对馆际互借员进行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培训,保证馆际互借工作的高效运转。另外,馆际互借员还应注意关注学术信息交流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在为用户提供文献服务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逐步迈向知识性服务。唯如此,才能实现从整体上优化馆际互借服务的目标。

[1]彭伟.整合资源融合服务——国际土联第11届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大会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0,(5):12-15.

[2]王绍平.图书情报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碘出版社,1990:847.

[3]胡述兆.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大辞典[M].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109-110.

[4][8]曾丽军.论馆际互借服务环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79-82+86.

[5][6]王丽娟.我国馆际互借制的引入及现实思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4):57-62.

[7]张艺斌.试论网络环境下提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能力及其意义[J].科技情报开放与经济,2012,22(18):1-3.

[9]孙维莲,王伟.影响我国馆际互借发展的主要因素际互借环境[J].图书馆,2012,(4):82-84.

[10]刘兹恒,张久珍.对存取与拥有的再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0,(12):12-16.

[11]戴龙基.关于CALIS建设的建设现状[J].河北科技图苑,1999,(4):19-24.

[13]袁海波.坚持改革创新广泛开展合作拓展可劲儿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新局面[A].中国信息导报,2001,(7):8-10.

[12]肖珑,燕今伟,关志英.高校人文社科外文资源的布局与保障方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2-7.

编辑:崔月华

My Opinion on Optimalization of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JIANG Xiuli
(Shandong University library,Jinan Shandong 250100)

By other's faults,wise men correct their own.Interlibrary loan is meeting the need of users with extension collection,which is the best way for resource sharing,as well as a conventional service a library to provide.This article orients the role of the interlibrary loan by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library loan,as well as the realistic urgent needs.And from interlibrary loan environment,the relations between owning and accessing to resources,exist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interlibrary loan librarian,come up with my own opinion of how to optimize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interlibrary loan environment;resources;interlibrary loan librarian;quality

G64

A

2095-7327(2016)-01-0174-05

蒋秀丽,女,山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

猜你喜欢
馆际互借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及其启示
去图书馆
影响我国馆际互借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
馆际互借在ALEPH中的应用实践
中外图书馆馆际互借规则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