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及职业能力发展对策研究

2016-04-13 11:28:17马宏贤文萍
关键词:理念职业思维

马宏贤,文萍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及职业能力发展对策研究

马宏贤,文萍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学生本位理念的相对薄弱、职业实践的相对不足及教育时空的相对固化,是制约国内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及职业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此,只有坚持学生本位理念,更多引入差异化、互动式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横向破除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体制壁垒,纵向贯通全民终身学习的通路,才能顺应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助力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转变。

大学生;创新思维;职业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创新创业、注重能力、持续学习”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与之相应,社会对具有创业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从最初的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时代,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数量显著提升,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仍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为此,积极探讨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及职业能力发展的相关对策,日益成为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及职业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本位”理念的相对薄弱

“学生本位”理念主要强调高等教育的目标、内容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等,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和依归。[1](P20~24)主张高等教育既要赋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权利,也要赋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权利;既要赋予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的权利,更要赋予学生依据个人爱好选择学习的权利。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社会本位”[2](P68~73)观念的影响,“学生本位”理念较为薄弱,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均以满足短期的或当下的就业需求为首要前提,[3](P4~7)使得大学生更多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缺少必要的学习选择权。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多数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4](P34~36)他们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也只能满足特定的职业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和个人多元发展、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职业实践相对不足

职业实践是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获取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必要前提。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当前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支撑。[5](P104~110)职业实践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虽然多数高校将与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实习、职业见习等都纳入了学业考核体系,但安排的课时相对偏少,相关实习内容不够丰富、类型单一,实习成果的考核大多也流于形式,其结果必然制约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教育时空”的相对固化

“教育时空”的相对固化主要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在招录制度、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缺少必要的弹性或变化,[6](P5~7)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个体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其招录对象主要是尚未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高中生,同时大都采用固定学制、集中学习的方式,其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相对不足,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即面临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教改革本身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较高的进入门槛、相对固化的教育模式等既限制了部分社会群体(包括广大从业者及离、退休人员)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受教育成本。两方面因素的叠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终身学习理念的全方位推广和实施。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及职业能力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坚持“学生本位”理念,实行全方位、差异化、互动式教育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依赖于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只有坚持“学生本位”理念,实行全方位的差异化、互动式教育,才能显著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效率和水平。“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依归,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赋予学生学习选择权,[2](P60~73)倡导以兴趣和爱好为导向的主动式学习,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等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与扶持。“学生本位”理念的坚持与实践已成为新时期强化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方位、差异化、互动式”的发展导向,首先,主张实行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从而赋予更多人,甚或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不同层级高等教育的机会,以期实现高教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公平化。其次,主张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自助式、互助式学习,而高校也可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业修读情况,视不同情形分别授予学位证(满足特定专业的毕业要求)、学历证(满足该校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但所修课程较为庞杂,未能修完特定专业要求的全部课程)、结业证(满足该校规定的学制要求,但未取得毕业要求的总学分)、肄业证(尚未毕业即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修学证(适用于接受高校中短期培训且合格者)等,这样有助于实现高校开放式办学、差异化培养的发展目标。最后,“互动式”发展导向则着重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即将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变革为课堂讲解与专题讨论、主题汇报等多种形式有机融合的互动式教学。这样,既能密切师生联系,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横向破除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体制壁垒,实现两种教育模式的互通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模式,但两者同属国民教育系列,共同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职业能力的义务和责任,两者之间不宜相互割裂,而应积极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壁垒,充分发挥和融合各自的教育优势,谋求互通发展、共同进步。其中,高等教育长于学生学术素养、科研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侧重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传授。唯有强化两者之间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更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具体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

1.推进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即改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职业实践的内容及比例,将高等教育的理论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促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通互融,进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7](P96~98)

2.鼓励职业教育的学术化。即鼓励中职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工程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确定科技研发的新方向,并主动联合相关高等院校协同攻关,共同进步。

3.倡导高等教育同高职教育间的平台共享、学分互认及学籍互转。高等院校同高职院校各有其独具优势或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若能实现两类院校间的平台共享,既有助于大学生和职教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此外,积极鼓励两类院校在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方面开展积极有益的尝试,进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创造更多便利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选择。[8](P72~75)

(三)纵向贯通全民终身学习通路,助力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建设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有效整合高等教育(涵盖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两种教育资源,纵向贯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间的联系通道,适度降低技能培训、大众教育的进入门槛,吸纳更多的社会个体接受符合自身实际及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技术,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放式办学、个性化培养、订单式服务,[9](P32~37)多开设类型多样(如科普型、学术型等)、内容丰富的网络课堂,多开办急社会所需、企业所需的中短期培训,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大众“终身学习”的现实需要,助力“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骨干和生力军,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职业能力的发展,事关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等强国战略或计划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关乎民族复兴和强国梦的实现。为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着力消除“社会本位”观念浓厚、职业实践不足、“教育时空”固化等不利因素的同时,更应积极倡导“学生本位”理念,勇于破除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全力贯通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通路。唯有这样,才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职业发展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邓小华.论学生本位[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 (4).

[2]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三大矛盾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方红萍,张继平.论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3(9).

[4]陈梦然.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使命[J].教育学术月刊,2009(4).

[5]房欲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

[6]张丽萍,杨士平.论教育内容无限性与教育时空有限性的矛盾[J].教学与管理,2004(3).

[7]刘瑞新.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及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3(7).

[8]徐纯,钱逸秋.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共融下的德国“高等双元制课程”[J].职业技术教育,2015 (20).

[9]弗莱德·穆德,魏奇.利用开放资源推进终身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7(4).

(责任编辑:彭琳琳)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Capacity Development

MA Hongxian,WEN P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1

Shortage of concept of student centered,lack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solid space-time education had restricted national students’creative thinking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bility to a large extent.Adhering to the student centered philosophy,introduction of more differentiated,interactive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removing institutional barrier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opening up the path of lifelong learning would be helpfu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vocational capacity

马宏贤(1974-),男,陕西宝鸡人,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文萍(1976-),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6-10-19

G642.0

A

猜你喜欢
理念职业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我爱的职业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