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莹莹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当代中韩文化外交研究
聂莹莹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摘要]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明确指出了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作用。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文化外交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传统外交的有力补充。2013年中韩两国领导人各自换届以来,中韩两国关系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由于中韩两国彼此之间互有疑虑、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弱等特点,因此在两国之间开展文化外交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开展文化外交,中韩两国之间可以起到增信释疑、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双赢效果。中韩两国应重视文化外交的开展,通过加强网络资源的运用、加强两国政府间的教育交流、开展多样性的人文交流活动等途径,扩大中韩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韩两国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外交;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
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不断推进,无论是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还是以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他们对权力(硬权力,主要指军事力量)的理解已无法解释国家通过文化外交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战略目标的做法。自1990年约瑟夫·奈在他的一系列文章及著作中提出“软实力”理论以来,“软实力”理论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备受推崇。
中韩两国建交23年以来,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阶段,由于中国的崛起,朴槿惠政府上台后非常重视对华关系。习近平执政后,亦对我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韩态度比较友好。目前,学界对中韩关系的研究较为充分,但从文化软实力视角对中韩两国的文化外交进行研究的文章却微乎其微,加之国内学术界对文化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因此,从文化软实力视角对中韩两国的文化外交进行研究有其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软实力”理论最早是由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代表人物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在《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及《必定要领导——正在变化着的美国权力的性质》等文章和著作中对“软实力”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约瑟夫·奈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表现为“世界权力的变革”及“权力性质的变化”。在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主要表现为军事武器及核威胁在内的“硬实力”的对抗。冷战结束后,由于文化、教育、大众传媒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软实力的作用开始逐渐凸显。
在这一时期,“‘软实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价值标准,尤其是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特别是指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1]
1996年后,受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在约瑟夫·奈等人提出的“信息权力”的概念下,“软实力”的内涵又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约瑟夫·奈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信息为权力”的观念不仅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而且,信息权力对国际事务的变革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谁能拥有信息权力的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获得主动权。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调整自身战略定位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约瑟夫·奈把文化软实力描述为一种“影响力”、“吸引力”,即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无形力量引导对手自愿做出有利于己方的抉择,从而避免为达到目的运用硬实力所付出的高昂代价。约瑟夫·奈的这一观点,受到美国学者的青睐,他们认为提出“软实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世界输出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以期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可见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的目的是为美国谋求优势地位,增强美国潜在权力资源的影响力,稳固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当西方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并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王沪宁、庞中英等学者都在相关领域发表过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相关文章。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与西方学者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是存在差异的。中国所提倡的文化软实力的实质是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良好影响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强调的是一种自升性,即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与西方学者文化软实力理论所具有的霸权属性具有本质的不同。
本文基于我国学者所赋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内涵对中韩文化外交进行论述。
文化外交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美国前新闻署高级官员兼学者查理德T·安特的观点,文化外交可以追溯到至少三千年前国王们以文化沟通、交流为目的外交手段。当前,由于各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各国政治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国政府在外交上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各国政府及学者对文化外交的理解不同,导致学术界对“文化外交”的概念界定不清晰,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一般公认的是,文化外交不同于政治外交,“从一元行为体的角度理解,文化外交被认为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是主权国家重要的外交形式之一。从二元行为体的角度理解,文化外交则是由政府或者充当公共机构契约协作者的非政府组织向别国国民描绘本国情况的活动,其描绘目的是使对方国的人民提高对本国的了解与同情,从而提升本国的声望,支持其对外政治经济关系,或者加强生活在海外的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度。”[2]
在中国,文化外交就如同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学科一样年轻,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中国所倡导的文化外交,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蓬勃发展具有强大活力。自习近平执政后,中国外交呈现出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趋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失时宜地提出“中国梦”的主张,致力于重塑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外交上更加注重软实力的运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3]。文化外交作为外交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作用也越发凸显。
在韩国,其文化外交与西方国家相比基础仍略显薄弱。冷战结束后,韩国的历届政府逐渐重视文化外交,并将文化外交逐渐确立为其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轴之一。朴槿惠政府上台后,更是大力推行文化外交。通过语言、文化、时装等拉近与被访问国国民的民心,为韩国带来“四两拨千斤”的实际利益。
“软权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化(能够吸引他者)、政治价值(坚持国家内政外交的时候)、对外政策(他者认为其合法和符合道德权威的时候)。”[4]文化软实力表现为文化的吸引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的交流彼此增多,文化外交随之兴盛。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韩国政府,要想国家振兴、民族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重视本国文化外交的开展。
(一)文化外交对于国家间加强交流、增信释疑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世界霸主美国的警觉,认为中国正在强势崛起,崛起后的中国必然会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中美之间必有一战,这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一场较量。为此,美国重返亚太,开始遏制中国崛起的步伐。韩国作为美国政策的追随者,面对中国崛起,并不十分欢迎。
朴槿惠总统上台后,中韩两国通过文化外交不断加强交流,两国关系得到切实改善。2013年6月27日,朴槿惠总统访华,开启其就任总统后的首次中国之行。习近平主席与朴槿惠总统会谈,双方签署了《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要加强人文纽带活动,并成立“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之后,朴槿惠在清华大学用汉语作为开场白进行主题演讲,并到西安参观名胜古迹,使其在华行程更具文化味道。这不仅巩固了中韩的战略伙伴关系,更是让中韩关系进入“蜜月期”。这次文化外交,使韩国了解到真实的中国,消除了韩国对中国崛起的部分疑虑。
2013年11月23日,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范围与韩国、日本有重叠部分,这再次导致了韩国对中国的防范。由于中韩关系更加紧密,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人文交流不断加强,中韩两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重叠问题上并未爆发较大规模的摩擦。这都归功于文化外交的增信释疑作用。
(二)文化外交对于主权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综合国力对主权国家行为体所表现的行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文化外交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文化外交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非常深刻。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主张。“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文化建设作为实现中国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并大力推行文化外交,让文化建设助力于中国梦的实现。
2013年2月25日,朴槿惠宣布就职韩国总统,成为韩国第一任女性总统,备受世界关注。在朴槿惠的就职演说中,将“振兴经济”“国民幸福”和“文化兴盛”作为其国内政策的三大核心理念,不仅在国内重视文化发展,而且在国外更加重视软外交的应用,力图为韩国民众铸就“韩国梦”。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方面说,“中国梦”与“韩国梦”是相通的。
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凸显,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中韩两国领导人都把文化提升到了战略地位的高度。2015年1月27日,中韩两国在江陵市江陵室内体育馆举办了“中韩文化交流之夜”活动。在此活动中,中方投资了约10亿韩元(约合581万人民币)作为活动经费,致力于中国梦想之城的成功建设和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成功举办。随着中韩两国公共文化外交的升温,中韩民间文化交流日益兴盛。2015年5月,在中国江苏举办了“2015年中韩中老年文化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的举办增进了中韩中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友谊。2015年6月13日—6月22日,在中国成都举办了“2015成都中韩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周”大型活动,目的在于加强“四川成都—韩国首尔”两座友好城市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对话和务实合作,为四川文化旅游业与韩国文化旅游业搭建一座合作互通的桥梁,实现“韩流”与“汉风”的双赢。
中韩之间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中韩两国人民对彼此两国间文化的了解。中韩两国文化的共赢,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两国在世界舞台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增强两国的综合国力和提升两国的国际地位。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韩两国在文化外交方面摩擦不断:“中韩双方互信欠缺,了解不深入;文化交流不对等,有些交流为单向的;民族主义及历史问题的政治性介入;申遗问题引发的文化纷争”[5]等问题的存在,成为中韩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但中韩两国同属汉字和儒家文化圈,中韩两国基于这种共同的文化基础及地缘政治优势,在文化外交方面具有别的国家之间没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交往的密切,可以促使中韩两国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因此,为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的文化外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加强网络资源的运用。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普及。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对传统外交提出了挑战。由于互联网的及时性、便利性,世界上的许多大国走在利用互联网宣传其文化价值观的前列,向世界展示其大国形象及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在美国,美国政府将互联网和本国的外交战略相捆绑,将互联网开辟为外交战场的新领域。美国利用互联网技术一方面推进其外交目标,提高美国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向世界渗透美国的民主自由价值观思想,以其文化吸引力实现对其他国家的“和平演变”。中韩两国与美国相比,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本国进行文化观念传播与政治主张宣传方面都远远落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势不可挡,中韩两国应审时度势,积极作为。在中韩两国的文化外交中,要注重对互联网技术传播的广泛应用。中韩两国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宣传作用中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对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外交进行大力宣传。一方面,通过文化外交,深化中韩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促使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另一方面,通过对中韩两国文化外交在网络上的大力宣传,可以展现中韩两个地区性强国的良好国家形象,提升中韩两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力。
第二,增加两国政府间的教育交流。
中韩自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随着外交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在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中韩两国在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方面,远远落后于中韩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另外,外交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国家谋取最大化的国家利益。因此,中韩两国在开展文化外交过程中不能忽视政府间的教育与交流活动。在教育交流方面,中韩两国政府一方面应发挥主导性作用,对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给与更多支持与鼓励,制定两国在教育交流方面的中长期规划;另一方面,两国政府应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教育资金的使用。
第三,开展多样性的人文交流活动。
文化交流在中韩关系中具有非凡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带动中韩两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中韩两国文化呈现出新的趋势,例如政府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官方交流机制逐渐完善;民间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文化合作遍地生花等,使得“韩流”与“汉风”交相辉映,令中韩两国人文交流迈向新台阶。
2014年,中国版的韩国综艺节目在中国各大电视台竞相播放。这些新节目的播出,让中国民众喜闻乐道,让韩国收益颇丰,实现了中韩两国的共赢。2015年12月16日,在西安绿地笔克会议厅隆重举行了第三届中国西安金丹若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暨“你好·城市”中韩文化交流盛典。此次电影节为未来中韩两国微电影艺术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2015年与2016年是习近平主席与朴槿惠总统指定的中韩两国旅游年。在此情形下,中国方面提出采取普通护照短期旅行免签等措施,以吸引更多的来自韩国的观光游客。韩国方面则提出放宽签证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中韩两国多样性的人文交流不仅让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且让中韩两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密切合作。可见,为了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加强两国间多样性的人文交流活动必不可少。
第四,合理利用国际组织增强文化合作。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受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影响,国际社会越来越组织化,加之国家间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国际组织得到迅猛发展。国际组织不仅具有政治方面的普遍职能,也具有促进成员国文化交流的职能。
中韩两国同属“10+3”合作机制(东盟10国与中日韩)成员国,在文化领域理应加强地区合作,况且中韩两国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有很多相似点,如若两国在“10+3”合作机制框架下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则会进一步促进两国国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推动中韩两国文化的彼此了解。中韩两国同属联合国成员国,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近年来,联合国在促进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中韩两国应重视联合国的文化交流作用,在其框架下丰富两国的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在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备受西方学者推崇。虽然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其本质目的是为美国政府服务,但软实力理论作为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我们不应摒弃,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借鉴并运用于我国的外交实践中。当前,中韩关系不断升温,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互动不断深化,但中韩两国在文化外交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中韩两国历史的延续性及共同的文化基础,经过两国政府的积极努力,相信中韩两国在文化外交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会越来越成熟越广阔,这对于扩大中韩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韩两国的国际地位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93.
[2]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3).
[3]中共十八大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 cn/n/2012/1118/e64094-19612151.html,2012-11-08.
[4]陈路平.软权力论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启示[J].山东工会论坛,2014,(3).
[5]邢丽菊.关于加强中韩人文交流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4,(6).
(责任编辑:王友才)
作者简介:聂莹莹(1989-),女,山东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3-07
[中图分类号]D822;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2—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