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贺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传承
李贺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从时代发展角度分析了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必要性,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传承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的消解,外来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屡遭侵权三个方面。提出了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育,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化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网络新媒体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瑰宝。充满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传统体育项目彰显了中华子孙拼搏向上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过程中涌现出的集体智慧,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观念与行事方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成员的身体素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1]体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然而,受外来体育项目和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因此,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势在必行。
1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首先,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传承是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第一,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脚步在加快、程度在加深,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夯实根基,赢得更多的受众。特色性和趣味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大特点,饱含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传承,可以取得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奠定基础。第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凝聚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团结之心,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追寻。民族传统体育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色,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仅在小范围内流传。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把各民族经典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起来,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认同,使各族人民因传统体育文化而增进情感,继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播以及增强国民体质的客观要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是因为其背后依附的社会环境和民俗语境。”[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优势文化项目,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能够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我国公民的身体素质,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不仅关注奥运体育项目、国际体育项目,更不会忘记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这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等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只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增强中国特色体育项目的竞争力,才能延续和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2.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正在消解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全国范围内的体育运动热潮空前高涨。社会成员拥有了因体育事业发展而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然而,与此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基础正在消解,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遭遇严重的阻碍。首先,受众基数较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抢花炮、键球、珍珠球等仅有很少部分社会成员坚持从事这些项目,而大部分社会成员并不了解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来历和健身之作用。受众基础的薄弱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其次,文化基础薄弱。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群体对于外来文化趋之若鹜,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一些人热衷于西方文化的自由和时尚,没有耐心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加上媒体对传统体育文化宣传的不足以及政府引导工作的缺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丧失了生存的土壤[3]。
2.2外来竞技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冲击
从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较小,能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场地严重不足。在电视体育频道中较少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转播篮球、足球、跳水等竞技项目,而较少看到太极拳、武术以及象棋等民族传统体育节目。特别是在当前流行健身的背景下,青年人更热衷于在充满时尚和动感的健身房内挥洒热情,而广场上也可看见越来越多的人伴随着“小苹果”的电子舞曲而翩翩起舞。在室内体育场馆中,室内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收费场所生意兴隆。在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日常生活中已经较少看到武术、龙狮以及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少数太极拳爱好者被喧闹的城市推进了公园的僻静处,抖空竹的老人们缺少施展的空间[4]。在世界现代体育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根基已然溃塌,民族传统体育没落的现实有目共睹。
2.3民族传统体育屡遭侵权,教育活动难以展开
首先,在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科技结合的过程中,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一些商家开始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大作文章,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加速异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快速商业化催生了文化侵权现象,目前以“少林”为商标的各种企业屡见不鲜。在缺少相关法治体系的保障下,这些行为侵占了中华武术资源,也使传统体育文化显现出了功利化的倾向[5]。其次,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逐渐异化,国内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还十分不足,正是由于缺少系统的教育,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侵蚀殆尽。学校中几乎没有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仅有一些太极拳、武术等项目作为选修课或兴趣课零散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式微。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传承的对策
3.1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引导
“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重视,为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3]网络新媒体的受众基础庞大,是当前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导民族体育的积极舆论。积极通过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夯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基础,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力与辐射力。要开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群众评议渠道,积极听取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网络新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方式与内容。同时,要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名片”[6],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新媒体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中化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搭乘信息时代的列车走出国门,进一步扩大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时代魅力,让世界各地人民接受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经典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瑰宝成为我国建立国际友谊的重要桥梁,让中国的传统体育走得更远,造福于更多的受众。
3.2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有力应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全新增长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外来体育项目在我国的快速商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产业系统,使集娱乐、影视、图书、旅游等多种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首先,坚持继承与创新。一方面要在挽救、保护、整理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要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创新性的改造,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高度关注社会生态。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之中,以国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消费引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文化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分地展现出来。其次,要坚持在优秀的国际经验和做法中汲取营养。全面引入现代体育教育与管理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要对学科发展保持一种理智[4]。只有在充分把握现代国际体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之中,才能找准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定位。
3.3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专业化教育
首先,为了有效抑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分商业化与异化,必须加强相关立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传承提供法治基础和保障。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侵权行为进行明确的情节划分与法律责任界定,尽快出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法律法规。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全面融入到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上来。不断加强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立法,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机制[7]。其次,要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侵权案例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还要使我国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等不同层级的学生接受系统、专业、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和熏陶,让踢毽子、竹玲球、摔跤、抢花炮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成为新的体育宠儿。要培育青年一代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强化青年群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使其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化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和情趣。此外,要加强社会教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企业、工厂甚至田间地头。让人们能够通过老年大学、企业活动、社区教育等多种渠道,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知识,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发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浓厚氛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8]。
4结 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华子孙的智慧与果敢,彰显着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的人文魅力。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的传承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必须全面深入地把握当前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必要性,认清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中遭遇的困境,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宏观层面,进一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培育,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走进教室,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中再次绽放光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个人梦和体育强国梦汇入到中国梦: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08
[2]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与传承方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1):77-79
[3]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J].体育科学,2014(12):5-7
[4]王颢霖.质疑与重释:田野调查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应用:兼论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转变[J].体育学,2014(7):35-38
[5]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3)34-37
[6]芦平生,陈玉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37-40
[7]赵进,王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道路探析[J].体育学刊,2009(8):93-95
[8]段爱明,白晋湘,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5(3)54-56
(责任编辑:武艳芹)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7.026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简介:李贺(1987-),安徽宿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7-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