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汉中府志》编纂考

2016-04-13 09:16
关键词:体例

王 浩 远

(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明嘉靖《汉中府志》编纂考

王 浩 远

(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明嘉靖二十三年,汉中府同知张良知主持纂修《汉中府志》,该书流传至今,是现存最早的汉中地方志书。明清书目在著录该书时多有错误,本文在考证嘉靖《汉中府志》纂修人张良知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廓清嘉靖《汉中府志》的纂修过程,指出该书秉持儒家正统思想,编纂体例源自嘉靖《许州志》。嘉靖《汉中府志》涵盖明代陕南地区的二州十四县,地域范围广阔,史料价值突出,评述文字直抒胸臆,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张良知;嘉靖《汉中府志》;体例;文献价值

汉中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理险要,古人称汉中“控六路之师,据两川之粟,通荆襄之财,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于此可定”[1]122。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专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该书卷二为《汉中志》、卷十下为《汉中士女》[2]61,597,是汉中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但现存最早的汉中专志则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修成的十卷本《汉中府志》,该书全帙仅存一部,堪称孤本,尤为珍贵。原藏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年收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现就该书编纂情况及文献价值考述如下。

一、纂修人张良知事迹考

明代张萱《内阁藏书目录》载:“《汉中府志》四册,嘉靖癸卯郡丞张幼养修。”[3]卷六.98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张幼养《汉中府志》。嘉靖癸卯修。郡丞。胡缵宗《汉中府志》十卷。”[4]卷六.176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又载:“《汉中府志》十卷,明张良知。四本。”[5]卷六.921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则称:“《汉中府志》十卷。刊本。明知府赵于南修辑并序。”[6]卷二之二.105至钦定《明史》修成,又记作:“胡缵宗《汉中府志》十卷”[7]2410。纂修人有张幼养、胡缵宗、张良知、赵于南四种说法,莫衷一是,甚为混乱。

嘉靖《汉中府志》卷首有《汉中府志叙》两篇,其一为户部右侍郎“西陂刘储秀撰”,该《叙》开篇即言:“往岁宪副李君鸣叔、太守赵君于南仰奉我圣天子之命,保釐兹土,各尽厥职。无何,政用有成,乃令郡丞张君幼养重修厥志”[1]121;另一《叙》文末署“嘉靖癸卯七月七日天水胡缵宗叙”,该《叙》亦称:“汉郡张丞重修郡志成,走使以视予,予读之,而知张丞之贰郡其诸异乎人之贰郡也”[1]123。两篇《汉中府志叙》明确指出嘉靖《汉中府志》的纂修者为“郡丞”张幼养。明代人喜用古代官名称呼本朝官员,郡丞实为汉中府同知。《汉中府志》卷六《宦迹传·同知》载:“张良知,幼养。山西安邑县人。举人。嘉靖二十年以许州知州任。”[1]190幼养是张良知的字,张幼养、张良知实为一人。同书卷末附有张良知撰写的《序府志后》。文中有“《汉南郡志》告考,良知滥竽编摩”[1]229之语,也可证嘉靖《汉中府志》纂修者为张良知无疑。而胡缵宗则是应张良知之邀为《汉中府志》作叙,而非纂修者,《明史》记载错误;知府赵于南等人则是命张良知重修志书,现存嘉靖《汉中府志》赵于南序无存,但赵氏并不是《汉中府志》的纂修人则是毫无疑问的。

张良知为明嘉靖七年戊子科举人[8]卷六.页十八,是著名学者吕柟的弟子。嘉靖十七年至二十年间,任河南许州知州,任内多有政绩,重修州署,请吕柟为正堂“体仁堂”题写匾额,并主持纂修了《许州志》[9]卷五.页十八。张良知学识广博、勤于任事,修志经验丰富,升任汉中府同知之后,上级官员对其能力极为肯定,命张良知主持《汉中府志》的编纂工作,便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清康熙《陕西通志》卷十八下《名宦》记载,张良知“以知州任汉中府同知,修山河堰,大著勤劬。汉民乐利,至今称之”[10]卷十八下《名宦·汉中府》.页三十二。嘉靖《汉中府志》专辟《水利志》一卷,可见张良知对于农田水利事业的重视。清乾隆《解州安邑县志》载,张良知官至户部员外郎[8]卷六.页十八,但这并非张氏最终官职。“嘉靖二十六年,任为中都监储部曹使。按明代以陵寝在中都,设中都留守司八卫一所,官军护卫,因建广储五仓,以给廪食,由户部设分司以主之。”[11]163张良知又于任上编纂《中都储志》十卷,该书有钞本,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后张良知生平事迹则难于详考。

二、纂修过程与编纂体例

刘储秀在《汉中府志叙》已明确指出,张良知主持纂修《汉中府志》是应“宪副李君鸣叔、太守赵君于南”之命而作。“宪副李君鸣叔”即关南道抚民副使李凤,字“鸣叔,四川富顺县人。进士。以监察御史任”[1]189。“太守赵君于南”即汉中府知府赵鲲,字“于南,山东寿张人。进士。嘉靖十九年以大理寺正任”[1]190。但参与纂修《汉中府志》的官员并不止此二人。张良知在《序府志后》对《汉中府志》的纂修过程有详细记述:“嘉靖壬寅,宪副中岩李公(李凤)抚巡兹土,深用是慨,谋于少参湖南潘公(关南道分守参议潘徽),先郡守、今宪副九岭赵公(赵鲲),檄予任其事。良知谫陋,孙[逊]弗获命,乃开局于壬寅冬十月,更定名例,统挈纲目,爰召李教授鼎、王训导宗旦,遍搜郡邑,博采故实;俞教授崇魁、莫教谕侔考证今昔,校补谬亡而裁酌繁简,以从体要,予则图厥成。”“嘉靖甲辰岁秋七月望”张良知撰写《序府志后》,官员多有更替,故而张良知在文末又云:“时方入刻,予以会朝役于京,归而竣厥工。适宪台恒南杨公(杨时泰)按临,继至嘉其有成;太守董公汉儒,别驾王君珵、刘君元娄、李君禄,节推向君亲与有劳焉,法得备书。”[1]229

由此可知,自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十月,开局纂修《汉中府志》,至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七月雕版印行,用时一年零九个月。参与文字编纂者多是汉中府府学官员,又有关南道抚民副使、汉中府官员参与其间,最终顺利完成《汉中府志》的编纂工作。

胡缵宗《汉中府志叙》中称赞《汉中府志》“识既旷远,文复典实,斯不足征以训乎?”研究该书的编纂体例,首先需要了解张良知的学术思想。胡缵宗《汉中府志叙》载:张良知“尝从学宗伯泾野先生。泾野先生尝谓予曰:‘晋张幼养志古而笃行,可以言学者。’”[1]123泾野先生即吕柟,字仲木,号泾野,世称泾野先生,陕西高陵人。嘉靖初年贬为山西解州判官,摄行州事,“解人及四方士多从游者,乃即废寺建解梁书院,祀往开来,复选民间俊秀子弟习小学之节,歌《豳风》之诗”[12]卷37。张良知是解州安邑县人,投入吕柟门下当在此时。吕柟是明代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同时继承了关学以礼为教、躬行实践的特点。张良知深受吕柟学术思想的影响,这一影响在《汉中府志》的编纂体例中多有体现,全书极具儒家正统思想。“是志虽不脱乎今格,要多则乎古体”[1]124。张良知在《汉中府志凡例》中指出:“人物各列以传,重德业也。必定于毕身,所以征不爽也”;“水利,汉民衣食之源,特创一纲,叙故实、陈事宜者,重民事也”。重德业、重民事的特点极为突出。对于《汉中府志》的功用定位也非常明确,“《郡志》,志郡也,非为有家者也。诰敕、赠答则《家乘》,不录”,突出《汉中府志》一郡之志,并非家族家谱的地位。“汉南山川雄胜,名贤宦客题咏颇剧,不充尽录,量注本题”,不编《艺文志》,而是将重要文献列在相关卷目之下,避免冗繁。此外,明确提出寺观等宗教信仰与儒家学说不符,“寺观,异端之寓,删其旧冗,酌存《丛纪》,备稽古也”[1]124,列在全书最末,仅作为怀古之参考,儒学正统思想表露无遗。

张良知任许州知州时曾纂修《许州志》,该书体例对《汉中府志》存在直接影响。《许州志凡例》亦云:“《宦迹》、《人物》必定于谢事盖棺之后,所以征不爽也”;“《艺文》,征文献也,旧志所载别为一卷,今皆类入各题之下,庶可考观”;“郡邑有志,志郡邑也,非为有家私也。诰敕、赠答之纪则家乘,今皆弗庸”;“寺观、庙宇虽未皆近正,而稽考所需,载籍为先,故收附《杂志》,备稽考也”[9]卷首《凡例》·页十五。各卷开篇皆有张良知“解题”,卷末多附以张良知点评、赞语,也与《汉中府志》相类。这也说明,张良知的学术思想、编纂体例是一脉相承的,编纂《许州志》时的成熟经验与基本方法,完全为《汉中府志》所承袭。

最终纂成“为《志》者四,《纪》者一,《传》、《表》、《考》各二,图意著形,书以纪实,各以类列,总一十卷”[1]229的《汉中府志》。《志》分别指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田赋志》、卷四《水利志》;《纪》指卷十《丛纪》;《传》指卷六《宦迹传》、卷八《人物传》;《表》指卷一《舆地志·沿革表》、卷七《选举表》;《考》指卷五《职官考》、卷九《典礼考》。

三、嘉靖《汉中府志》的文献价值

明代陕南地区修纂了不少地方志书,不少志书流传至今。如明嘉靖《略阳县志》、《城固县志》,万历《重修汉阴县志》、《重修宁羌州志》,但府志仅存明嘉靖《汉中府志》一种。这一方面凸显了嘉靖《汉中府志》的珍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书独特的文献价值。

第一,涵盖地域范围广阔。明代的汉中府所辖州县众多,嘉靖《汉中府志》卷一《沿革表》明确记载“领州二、县十四”,二州指金州、宁羌州;十四县则指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乡、凤县、平利、石泉、洵阳、汉阴、白河、紫阳、沔县、略阳[1]130。这一辖区范围几乎涵盖了除今商洛地区之外的陕南地区。至万历十一年八月,“改陕西金州为兴安州”[13]卷140·2603;“万历二十三年,改(兴安州)直隶(陕西)布政司”[14]2817,兴安州及其下辖平利、石泉、洵阳、汉阴、白河、紫阳六县不再隶于汉中府,使得汉中府的辖区面积大为缩减。而现存最早的《兴安州志》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王希舜修纂的《兴安州志》,时代较晚,明代文献明显不足;嘉靖《汉中府志》则因成书时间较早,金州等州县尚在汉中府管辖范围之内,因而保存了不少相关文献资料,使得这一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如行政区划沿革、山川、邮驿、城池、儒学均有详细记录。

第二,突出的史料价值。刘储秀、胡缵宗为嘉靖《汉中府志》各作《叙》一篇,但二人传世文集均未收录《汉中府志叙》。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成书于嘉靖初年,未收录《汉中府志叙》实属正常,但明天启、崇祯年间秦安县知县周士奇、儒学教谕路世龙等人补辑《鸟鼠山人后集》亦未收录此文[15]。刘储秀《刘西陂集》成书于嘉靖三十年[16],亦未收录《汉中府志叙》,由此可见嘉靖《汉中府志》辑佚明代文人文集的功用。但嘉靖《汉中府志》的价值绝不仅限于此,最为重要的是不少文献仅见该书收录,清初《汉中府志》、《兴安州志》等方志均未收录。如卷四《水利志》有关各县渠堰修造、分布情况的记载;卷三《田赋志》明代中后期赋税、劳役的记载,颇为重要。顾炎武在其传世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曾抄录《汉中府志》中有关“水利”、“茶课”的内容[17]2033-2036。“茶课”部分与嘉靖《汉中府志》内容相同;但“水利”部分只涉及南郑、褒城、城固、洋县、沔县、宁羌州,不涉及兴安州及下辖诸县,且内容也完全不同。可知,顾炎武抄录的并非嘉靖《汉中府志》。又如卷二《建置志》“金州儒学”条目下,收录成化十四年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伍福撰《金州学记》一文,专记金州儒学兴废情况[1]157。康熙《兴安州志》卷四《艺文志》虽有收录[18]卷四《艺文》.页四,但仅为节录,无法了解金州儒学历史变迁的全貌。

第三,不吝笔墨真实点评。嘉靖《汉中府志》在各卷卷末多附有点评文字,对本卷内容进行收束,点明编纂者的态度与意图。均以“何大復曰”、“张良知曰”的形式出现。何大復即何景明,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白坡,一号大復山人,人称大復子。正德末年任陕西提学副使,主持编纂陕西地方通志《雍大记》,正德十六年(1521)七月因病辞官。[19]卷四·183嘉靖元年(1522),《雍大记》刊刻成书。张良知编纂《汉中府志》时多引用何景明评论,如卷一《疆域》引“何大復曰:余观汉中形势险固,四塞若纳诸匮中,此可以为门户之扼,而不可以为宫安居也。其北至褒、西至沔、东至城固,方三百余里,崖谷开朗,有肥田活水,修竹鱼稻,棕榈橘柚,美哉其地乎!而据巴蜀之粟,出秦陇之马,通荆襄之财,由来利之矣!然地远而求多,民杂而赋繁,害来于所产,灾取于所聚,然哉然哉!”[1]134-135又如卷三《田赋志·茶课》引“何大復曰:汉中之茶产于西乡,故谓尽茶地。余问之,不然。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县又四百里,经于豹虎寇盗之窟。比以加赋,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于是有逋户焉。”[1]168上述两处均见《雍大记》卷七《考易》[20]45,46。何景明的评论中规中矩,而张良知的评论则针砭时弊,绝不含糊,针对赋役不均、民生困苦的局面就评论道:“均田定赋,照力出差,什一中正之制,不可易也。法久则敉,保甲吏胥互通关节,初意浸失。汉中虽称沃野,土著无多,迁附日广,豪猾伪计,供免夤缘,人丁在此则称有丁无地,田粮寄彼则称有地无丁;力差则倩费,至于鬻田,马头则贷利,流于灭门。名虽登而实日耗,客愈利而主愈困也,噫!”[1]168又如《水利志》中针对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但忽视水利建设的情况,评论道:汉中“水利之大莫过于山河堰,而工力之艰者亦莫过于山河堰。苟知其利之大也,则修筑开导之方不可以不讲;夫苟知其工力之艰也,则相度通变之术不可以不求。今但知治堰倍于治农,而所费半于所获,是以修者未底于成绩,而淤塞崩败者又种种相告矣!殊不知,治堰即所以治农,而天下之事未有不基于一劳而能永得其佚(逸)者也!”[1]172强调水利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嘉靖《汉中府志》也存在一些缺憾与不足,如卷六《宦迹传》中不少明代官员任职时间无法精确到具体年份,只能以“成化中”、“嘉靖初”代替。下辖各州县官员传记,则统以“州县”,不再细分某官在某州县任职,较为杂乱。

四、嘉靖《汉中府志》流传历程

抗战期间,为保障珍贵文物、古籍的安全,国立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将所藏珍贵文物、善本南迁。后将存在上海的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分批转运美国,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并拍摄成缩微胶片。抗战胜利后,这批善本又转运台湾。嘉靖《汉中府志》即是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中的一种。台北“国家图书馆”网站检索该书信息,亦称此书为“本馆前代管北平图书馆藏书,已移置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善本古籍资料库”有著录。该书四册。2014年收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出版时,列于第354册。为我们利用这一珍贵文献提供了便利。此外,山东省博物馆亦藏有嘉靖《汉中府志》,但仅存卷一至卷七[21]197-198。

[参考文献]

[1]张良知.嘉靖汉中府志[M].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35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2]常璩,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张萱,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M].影印清迟云楼钞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黄虞稷,瞿凤起,等.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徐乾学.传是楼书目[M].影印清道光八年味经书屋钞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范邦甸.天一阁书目[M].影印清嘉庆文选楼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言如泗.乾隆解州安邑县志[M].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9]张良知.嘉靖许州志[M].明嘉靖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7册.上海:上海书店,1981.

[10]贾汉复,李楷.康熙陕西通志[M].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

[1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徵录[M].影印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枟曼山馆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5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明神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4]顾炎武.肇域志[M].谭其骧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5]胡缵宗.鸟鼠山人后集[M].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明嘉靖十八年(1539)刊本.

[16]刘储秀.刘西陂集[M].影印明嘉靖三十年傅凤翱刻本.四库未收书丛刊·第五辑第1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黄坤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8]王希舜,刘应秋.康熙兴安州志[M].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19]明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0]何景明.雍大记[M].影印明嘉靖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1]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朱 飞]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王浩远(1982-),男,安徽滁州人,历史学博士,陕西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历史地理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人才启动项目(SLGQD15-02)

[中图分类号]K29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6)02-0028-04

猜你喜欢
体例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来稿体例
来稿体例
来稿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