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发展的哲学思考

2016-04-13 08:41:24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定势尺度主体

刘 曼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关于创新发展的哲学思考

刘 曼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应着力解决以下五个问题:创新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活动定势建设;创新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传统与发展的关系;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创新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8“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9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发展问题。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笔者试就创新发展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创新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截至2016年6月29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共进行了33次集体学习,其中第11次是2013年12月3日,学习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第20次是2015年1月23日,学习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说,安排这两次学习,目的是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在第20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重复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如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等等。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法宝。创新发展当然亦不例外。

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党的建设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实,按照列宁的说法,规律就是关系。五大发展理念着重解决的就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关系。在拥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处理好各种关系是一门大学问。从哲学的高度来说,就是不能违背主客体相关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应遵循两种尺度的思想,奠定了主客体相关律的根本基础。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162-163这里所说的固有的尺度,就是主体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就是客体的尺度。主体的尺度是人的需要、目的,客体的尺度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美的规律”体现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人民的期盼,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是主体的尺度;中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具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初级阶段、经济新常态等就是外在的、客体的尺度。不认识、不把握这些尺度,我们就无法驾驭复杂的局面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3]45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的发展问题这么复杂。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需要辩证思维来指导发展问题。没有辩证思维,不要说处理复杂的关系,就连两件简单的事实都联系不起来。马克思两个尺度的思想,实际上揭示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也就是说,人的对象性活动不能违背主客体相关律。主体与客体的相关,必须是真实的相关,是主体认识客体基础上的相关。如果主体勉强地去改造客体,就会产生“虚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人在对象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就会走向反面,或者说,会丧失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产生反主体性效应。这说明,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绝不是绝对的。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只有在遵循主客体相关律的条件下,才能保证自己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达到自己的目的。《建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1]5我们要实现创新发展,就不能离开这个基本依据,这个基本依据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的尺度”、“客体的尺度”。这充分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两种尺度的思想,是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扩大主体性效应,缩小反主体性效应,是创新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活动定势建设

人的对象性活动,人的主体性的发挥,都与人的活动定势密切相关。活动定势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的自身准备状态。人从事任何主体性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活动定势。认识活动需要有认知定势,艺术活动需要有艺术定势(审美立场、审美观念)等。譬如,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可以为我们掌握世界提供一种内在的参照系,知识的岛屿越大,惊奇的海岸线就越长。没有一定的知识,不可能接受有意义的信息,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背景可以提供概念、思维方式,可以对信息进行逻辑加工。爱因斯坦说过,你能够观察到什么,取决于你掌握的理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一般要经过三道防线,一是情感防线,二是伦理防线,三是逻辑防线。这三道防线就是人自身知识的储备状态。如果知识储备不充分,那就容易上当受骗,没有定力。定力,尤其是战略定力(《建议》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保持战略定力”的思想)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需要更加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定势建设问题,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音乐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种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2]191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对于准备去听音乐的人来说,叫做定势准备不充分。

定势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升级换代至关重要。就像经济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一样,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结构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比英国高出很多。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行,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茶叶、丝绸、瓷器等等。英国则主要是蒸汽机、机器设备等工业品。农业文明的结构和工业文明的结构相比,先进与落后一目了然。所以,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同样道理,知识结构亦是如此,我们的知识结构也要升级换代,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懂得互联网技术,不可能搞“互联网+行动计划”,也不可能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等。《建议》阐述创新发展的时候,提出的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都必须以人们的观念创新、理论创新为基础。创新不停顿的关键是思想不能停顿。

西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指出:“人类本质的基本特性乃是:把相对的东西变成绝对的东西。”[4]525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但把相对的东西看成是绝对的定西,就会导致思想的僵化,堵塞认识真理的道路。

不难看出,合理的、完善的定势贮备是创新的前提。但定势形成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能产生结构僵化、功能枯竭,不能适应新的对象性活动的需要的问题。甚至还可能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惯性思维。因此,对定势应不断更新、重构,变更定势的内部因素,吸收最新的科学知识、方法、思维方式。认识定势的上述特点,对于加强定势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传统与发展的关系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3]436恩格斯这一重要论断说明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来都不存在割断历史的创新。西美尔说:“如果一个人试图去理解现代的、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任何其他文化的各方面,那么就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完成,即是说,通过认识和了解过去才能完成。”[4]60

卡尔·波普精彩地阐明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我完全承认,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到我们的理论框架,即我们的预期框架、我们以往的经验框架、我们的语言框架的囚徒。但我们又是特定意义上的囚徒:只要愿意,我们随时都可以打碎这个框架。当然,那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又进入另一个框架,这一个可能更合适一些,更宽敞一些。但我们还是随时再打碎它。” 这里所说的“框架”,就是历史传统对我们的限制,上一代人留给我们的条件就是框架,就是限制,我们不满足于已有框架的限制,我们要突破框架,突破限制,但又会进入一个新的框架、新的限制之中。历史就是在这种限制与突破中前进的。后人之所以能够创新,恰恰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留下了尚未解决的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黑格尔的评价说明了这个问题,杜林试图用暴力论来解释历史,而“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3]26但遗憾的是,“黑格尔没有解决这个任务……他的划时代的功绩是提出了这个任务……虽然黑格尔和圣西门一样是当时博学的人物,但是他毕竟受到了限制,首先是他自己的必然有限的知识的限制,其次是他那个时代的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同样有限知识的见解的限制”[3]27。

对传统的重视不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是对过去的留恋和赞美,而传统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是一种还没有完成了的叙事。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是现在的,也是传统的。创新是接力赛,需要一棒一棒向下传递。黑格尔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方法却是辩证的。马克思多次指出,他的《资本论》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分析的方法。同样道理,2003年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有些矛盾还没有今天这样突出,12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讲科学发展观,但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人说,这次《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笔者认为,这样讲是实事求是的。有人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第一次提出来的,笔者就觉得不太实事求是了。因为,分别来看,每一个发展理念都不是新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就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了,并且明确提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可持续发展就含有绿色发展的意蕴。十八大报告集中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就进一步突出了绿色发展的思想。其实,早在十八大之前,我们早就提出“绿色GDP”这个概念了,至于创新和开放则是我们改革开放37年来一直强调的。但把“五大发展理念”集中排列在一起,加以强化,形成一个体系,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

大家知道,围绕着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一些人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那一套,是没有前途的。当然,我们也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思想对于指导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价值取向

创新(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等)往往与人们的利益有关。《孟子·梁惠王上》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里,孟子指出了“不能”与“不为”的区别。“不能”是真的做不到,“不为”是能做到而不愿去做。不愿去做是立场问题、价值观问题。譬如我们党一直倡导实事求是,但大家都觉得实事求是很难。难在哪里?一部分是认识客观规律确实是很难的,另一部分是难在主体方面。譬如,主体的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主体的立场和价值观,即一些人压根儿就不愿意实事求是。那些以权谋私的官员,如果坚持实事求是,就不能以权谋私了。我们一再强调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但政务公开、信息公开、财产公开等遇到了很大的阻力。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说:“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5]164为什么现在的改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根子在部门利益,在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改革。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没有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让他带领群众创新是不可能的。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往往都打着创新的旗号,但实际上都是一些劳民伤财的行为,甚至是利益输送的违法犯罪行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很难解决。马克思说,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也曾经说过,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他一定会遭到反驳的。这说明创新受利益、立场、价值观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建议》明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六大原则”之首,寓意十分深刻。笔者认为,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利益的立场。

五、创新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适宜的环境能够促进创新才能的迸发,而压抑的环境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以费尔巴哈为例说明上述道理:“自然科学的所有这些划时代的进步,都在费尔巴哈那里擦肩而过,基本上没有触动他。这与其说是他的过错,不如说应归咎于当时德国的可悲的环境。由于这种环境,大学教席都被毫无头脑的折中主义的小识小见之徒占据了,而比这些人高明百倍的费尔巴哈,却不得不在与世隔绝的乡间过着孤寂的农民式的生活。”[3]459

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体系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特别是社会领域的客观规律所提供的社会条件是很不相同的,有的比较充分,有的则十分不足,甚至处处设置禁区,如中国古代的“焚书坑儒”、“文字狱”。文字狱毁灭和摧残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生命,更是对人类精神活力和创造力的毁灭打击。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亦是如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明了神学对科学的阻碍:“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由的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而宗教裁判所则只是满足于直截了当地烧死乔尔丹诺·布鲁诺。”[3]410

反过来看,在人类历史上,也出现过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恩格斯曾经评价文艺复兴时期,认为“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3]409。

历史规律启示我们,弱势要发展为强势,人数少的要战胜人数多的,武器差的要打败武器好的,需要很多社会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激发主体的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方面,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行家里手。1942年,毛泽东专门就“给农民东西”还是“向农民要东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第一位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6]563并且认为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6]564。调动积极性,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在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干部是“跟我上”,是冲锋在前;国民党军队的官员则是拿着枪逼着士兵“给我上”。一字之差,一个得了江山,一个丢了江山。

调动积极性还必须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1962年3月21日,刘少奇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8次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上将几年来的缺点和错误一一列出,并且指出缺点、错误由中国共产党负责,在中国共产党又是由中央负责,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负责人士没有责任或者责任很小。对此,与会者反应十分强烈,对中国共产党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精神深表叹服。张治中更有深切的感受,他说:“我这个人跟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关系二十五年之久,我作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也有十几年之久,我就从没听过蒋介石讲过自己的缺点、错误。”[7]1214

政策是调动主体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只有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货币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利益[M]//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薛明珠】

2016-07-05

刘曼(199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D616;A8

A

1672-3600(2016)11-0105-04

猜你喜欢
定势尺度主体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宜写“思维定式”,不宜写“思维定势”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宇宙的尺度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9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