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农业现代化视角下的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析

2016-12-10 02:50:3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河南河南省现代化

王 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450002 )



基于新型农业现代化视角下的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析

王 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450002 )

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方向。对于河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增长,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无疑是基础保障。而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新型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河南省

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条件优势明显。2014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5%,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但河南省人多地少,全省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人口却占到了全国人口的7.5%[1]。因此,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全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业比较效益,繁荣农村经济。

一、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河南省农业生产历经了农业生产恢复时期、农业稳定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剧烈波动时期以及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河南农业现代化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78—1990年)

理论界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提出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等“四化”,但是,当时河南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虽然经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建设,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四化”水平一直很低,粮食短缺,农业生产不能自给自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创造精神和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化肥、柴油和农电的投入量增加,大批农业技术得以推广,农业基本建设长期积蓄的潜在能量得以释放。1985年,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实行改革,农民的农业经营自主权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主要实行市场调节,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得到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为发展农村加工业提供了条件。这个阶段,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率由1984年的21.3%上升到1992年的35.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4.71元上升到1992年的588.48元,翻了五倍[2]。

(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1990—2000年)

1990年,以河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为标志,河南省提出把食品工业作为未来支柱产业来培育,开始了工农协调发展的探索。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河南农业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到了90年代,河南粮食持续增产,粮食产量在1999年创历史纪录达到851亿斤[2]。但是,从整体上看,河南农业经济效益水平仍然较低,农副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畜禽、油料、蔬菜出现销售不畅、相对过剩等情况,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弱,导致农业缺“钙”,工业缺“钢”,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情况,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制定了“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培育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把千家万户农民带入无限广阔的大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创新了“公司+农户”等农业市场化运行机制。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2000—今)

进入新世纪后,河南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在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在粮食生产上的税收和各种提留不仅被免除,而且还能得到财政多方面的补贴。同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农村发展得到更加全面的政策支持。以2006年中共河南省委第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推进中原崛起进程中,必须更好地统筹“三化”进程,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助力;抓好城镇化这个载体,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抓牢农业现代化这个基础,为工业化、城镇化夯实根基。2009年9月,《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为贯彻落实该规划,2010年10月21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未来10年内,中央和河南省将陆续投入资金900多亿元,用于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

二、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不断调整农业内部和农村经济结构,河南省农村和农业经济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开始向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迈进。“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较好的成效,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跨上新的台阶。2014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4.46亿斤,连续四年超过110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9.5%。其中,夏粮总产667.80亿斤,比上年增产20.76亿斤,仍居全国第一;秋粮总产486.66亿斤,比上年减产9.04亿斤。全年统筹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产11.72亿斤,增长1.0%。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全省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78.0万吨、82.1 万吨和25.4万吨,分别增长5.3%、1.9%、2.6%;牛奶产量332.0 万吨,增长4.9%;禽肉、禽蛋产量分别为118.0万吨、404.0万吨,分别下降3.5%、1.5%。河南省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特别的贡献[3]。

(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得到长足发展,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截止到2014年底,我省有种粮大户3.9万户,家庭农场1.6万个,农民合作社9.7万家,辐射带动农户360万多户[3]。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现代经营能力,他们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三)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使用。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河南省土地流转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渐扩大。截止到2014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605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7%[3]。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近三年全市土地面积以年均25.1%的增速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流转总面积209.7万亩,约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0.8%[4]。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并以此不断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2014年,河南省培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达540个,比2013年增加83个,年销售收入9579亿元,比2013年净增1261亿元。这些产业化集群分布在十一个大类、五十多个中类产业农产品加工领域,基本覆盖河南省区域性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尤其是粮油、畜禽、果蔬类等我省主导产业集群总数达到329个。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聚集企业4351个,配套生产的专业合作社6211个,配套监测、研发、物流的机构总数2050个[5]。实践证明,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分工、协作等效应,增强辐射带动,强化区域联结,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农村社会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承接产业转移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投资拉动下,我省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步伐加快,2014年全年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742万人,其中省内就业1590万人,省内就业人数继续超过省外转移人数[3]。农民务工收入快速增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量;国家连续提高小麦、油料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加大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补贴力度,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各项收益的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 2014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5.34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5%,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相比,保障了农民收入继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3]。

三、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强则河南强,农民富则河南富,农村美则河南美。新型农业现代化是解决河南“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推进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不用忽视的问题。

(一)农业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结构没有得到优化

河南农业资金投入机制尚不完善。2013年农林牧副渔实际到位资金871.54亿元,其中农业317.36亿元,林业44.38亿元,畜牧业358.22亿元,渔业16.47亿元[6]。可见,当年河南省农业资金投入中,农户、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占整个资金投入的比例非常小,从实际到位资金结构看,国家预算资金578.32亿元中,实际投入的只有3.40亿元;国内贷款3270.31亿元中,实际净投入只有33.09亿元;省内自筹资金19437.88亿元中,实际净投入只有286.07亿元;在“其他资金”2221.79亿元中,实际净投入也只有12.17亿元[6]。上述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远未发挥出来。从投入结构看,各项资金虽然都有所侧重,但总体上投入现代农业项目的资金比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不断增长对资金的需要。

(二)农机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结构没有得到优化

农业大中型机械及其完备的配套工具和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980年以来,河南省大中型农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也出现了各种现代农业服务组织,但大中型农机及其配套工具偏小且不完善,农业服务组织规模也较小,加之管理不完善,缺乏信誉,服务质量和收费尚无行业标准,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一直存在,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13年后,农机配套服务的范围不断拓展,与此相适应,农业机械应向大功率、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河南省农机具多数为中小型机械,且产品性能差,制造和装备技术落后,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见图1),且还处于自发、 低端状态, 季节性市场比较突出,真正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大部分农村市场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庙会、集市的形式,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敞篷或露天交易场所居多。据统计,2013年,河南省共有各类市场4556个,其中农村市场3338个,占全省市场个数的73%。全省各类市场成交额是800多亿元,其中农村各类市场交易额只有300多亿元,只占全省各类市场交易额的37.5%[6]。可以看出,农村市场虽然数量较多,但交易额却很少,这说明农村市场交易方式不够先进,市场管理不够规范,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个体工商户经营的方式上,农村物价信息的形成、传递、交易,尤其是农村商品的仓储、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性功能还远没有形成,加之农村互联网滞后,2013年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的只有22.9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则更少,平均每百户只有17.04台[6]。

图1 河南省农业机械及其配套工具情况(1980-2013年)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整理

(三)农业生产者整体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河南省人口劳动力比较丰富,2013年全省总人口1亿多,其中农村人口近6000万,城镇化率43.8%[6]。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河南省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据2013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22%)看,河南省没有上过学的为3770人,小学毕业的为18142人,如果依照0.822%的抽样比[6], 理论上可推算出河南省总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而且大多集中在河南省的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农民教育,就没有良好农村文化风气的形成;没有良好的农民职业教育,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操作能力;没有良好的农民法制教育,就不可能杜绝农村不良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教育就直接影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城镇化的步伐。

(四)河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业不足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众多。据统计,2012年单就河南省乡镇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达2939个,总产值234亿元,利润总额190亿元[6]。但是,这些企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小,大多属于区域品牌,产品也大多数在本地销售。由于市场有限,企业没有能力提高产能、更新技术,加之生产和管理落后,工人也缺乏职业技能,因此,多年来河南省农业加工企业大多停留在小而全的层次上,不能带动相应的农作物种植,“企业+农户”“企业+种植”的模式远没有形成。

四、以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河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河南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关键的突破在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这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才能带动农业的稳产和高产,才能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才能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也才能进一步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推进新农村建设[7]。

(一)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稳定面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形成粮食生产内涵式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推广农业技术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强化乡(镇)林业站、农技站建设,探索建立“三农”服务综合体系。启动农业技术特岗计划,保障经费来源,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创新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培育推广农业给水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邮政系统和供销合作社发展农资连锁经营,鼓励它们积极参与订单式、合作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二)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拓展、优化和提升,提高农业经营水平。通过重组、兼并、联合、改制、上市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培育产业集团。发挥河南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提升面粉加工的集约化水平,拓宽粮食的开发利用渠道,壮大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加工产业。把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好,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示范性原料基地。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以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为重点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培育新型流通业态,拓展现代农业市场空间,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三)注重内调外转,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内部调整结构促增收和向外转移就业促增收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落实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八项措施,按照“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的基本思路,确保进城农民在子女教育、进城购房、产业发展、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以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改善为支出重点,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积极拓展多渠道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引导社会企业进行市场化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惠农补贴的实效性和精准性,切实将各项惠农补贴和奖励补助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分批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群众意愿为出发点,坚持因地因时因势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建设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产方式的相互协调,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的相互协调,做到统筹兼顾,内外兼修,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信村村通工程和宽带普及,逐步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在农村房屋建设中,加强房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贯彻落实国家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提升农村房屋的建设质量和性能。统筹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研究制定农村建设的金融、财政等支持政策,引入市场机制,拓宽农村建设融资渠道,鼓励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由社会力量承担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保障性服务事项等农村非基本公共服务。

(五)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农村改革

按照中央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抓好试点试验,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流转权,保障农民对承包经营权享有的抵押、担保权能。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资源、农业资产的资本化和流动化,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享有的占有和收益权益以及抵押权、担保权和继承权[8]。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改革发展路子,鼓励、支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累经验。

(六)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做好“三农”工作,以便更好地适应农村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体系的新变化、新特点。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完善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围绕打造平安河南,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加快农村、农业立法步伐,使农村、农业立法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实践证明立法条件已经成熟并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时上升为立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符合河南农业、农村大省实际、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地方涉农法规体系。加强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1]李江苏,等.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10).

[2]罗鹏.论河南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05(4).

[3]河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乔家君,等.河南省小康水平实现程度差异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4(2).

[5]河南省产业聚集区产业发展报告(2015年)[R].

[6]河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7]尹晓燕,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J].行政与法,2003(9).

[8]张盟.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李维乐】

2016-07-09

王锋(1963—),男,河南新乡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法律与社会发展研究。

F320

A

1672-3600(2016)11-0079-05

猜你喜欢
河南河南省现代化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边疆治理现代化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
放歌河南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3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