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2016-04-13 08:32:0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类比双关唐诗

郭 德 民

(商丘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唐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郭 德 民

(商丘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在我国乃至世界艺术画廊中,唐诗作为中华民族最绚丽的艺术瑰宝大放异彩。唐诗之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激起强烈共鸣,当然离不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即运用匠心,遣词造句,以达到动人心魄的语言效果。

关键词:唐诗;类比;比喻;双关;隐涵

在文学艺术的天空中,唐诗灿若烟霞。唐诗之所以能在代代读者的心灵中激起强烈共鸣,离不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即运用匠心,遣词造句,以达到动人心魄的语言效果。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惯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受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唐诗中也大量用“比”。“比”在唐诗中既多且广,既包含类比,更包含比喻。

一、类比

莫以今时宠,宁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息夫人》,作于一次酒宴上。宴请宾客的主人是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他仗着皇帝的宠信,恃宠而骄,多行不义。他家附近有一个卖饼人,妻子如花似玉。宁王一见动心,便威逼利诱,仗势强夺,得手后宠爱无比。一年以后,宁王问她:“还想念那个穷巴巴的卖饼人吗?”她默不作声。过了一段时间,王府大宴宾客,宁王一时得意忘形,竟派人找来卖饼人,让他们夫妻相见。卖饼人的妻子久久注视着自己的丈夫,悲伤万分,双泪长流,在座宾客无不为之动容。宁王见状让大家作诗以赋,于是便有了王维的这首《息夫人》。

息夫人是我国春秋时期息国的国君夫人,据传美艳无比,时人称为桃花夫人。楚文王垂涎息夫人的美貌,发兵灭掉了息国,把息夫人据为己有。入楚宫后,息夫人虽然备受宠爱,却从不和楚王说只言片语。楚王大感奇怪,追问原因。息夫人垂泪道:“我作为一个女人,被迫追随两个丈夫,不能保全名节去死,还有什么颜面开口呢?”

了解了关于息夫人的历史知识,就会发现,王维的这首《息夫人》,表面上写的是息夫人的心酸人生,实际上却是代卖饼人的妻子道出了心声,抒发了哀怨:不要以为你今日的恩宠就能让我忘掉昔日的恩爱,今日的满眼繁华只能让我更加怀念昔日的平淡时光,所以我只有默默地流泪,不能与你有语言的交流。

宁王读了王维的诗后,良知触动,当场把卖饼人的妻子还给了卖饼人。

息夫人与卖饼人的妻子两不相关,为什么息夫人的故事竟能打动骄奢淫逸的宁王,以至于让他良心发现放卖饼人的妻子出牢笼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息夫人和卖饼人的妻子遭遇相似:她们都同自己原来的丈夫伉俪情深,她们都横遭掳掠而被迫改侍他人,她们都身被新宠却难忘旧情,身为弱女子她们对自己的不幸都只能发出无言的反抗。也许宁王原本以为卖饼人妻子的沉默只是因为不善言谈,王维的诗却点醒了他,她之所以沉默,恰恰是因为“莫以今时宠,宁忘旧日恩”。这就说明,王维笔下古代的息夫人和当时的卖饼人妻子有着类似之处,因而王维用类比的手法把这种古今类似之处更明晰地表达了出来。也正是由于类比这种修辞的运用,王维的这首《息夫人》才具有了如此撼动人心的力量。

唐朝末年的诗人韩偓曾经写过一首七绝《观斗鸡偶作》,是对时人热衷斗鸡的世情描摹。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从字面上来看,这首七绝写的是斗鸡,说斗鸡不懂得报答主人的喂养之恩,只是套着金距,趾高气扬地晃动着“花冠”。青天白日下枭鸟残害小鸡它不闻不问,只知道逞强斗狠欺压同群。这首七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经》中的《硕鼠》,表面上是写大老鼠,实际上是指吃着百姓喝着百姓却又不顾百姓死活的旧时的统治者。言在此而意在彼,彼此之间有相类之处,是类比的主要特征所在。《硕鼠》如此,《观斗鸡偶作》亦如此。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只知道同室操戈的斗鸡者,恰恰是“炙手可热势绝伦”却又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达官贵人的写照。朝廷供他们以禄米,他们便趾高气扬嚣张跋扈;军阀残害百姓他们不敢过问也无意过问,只知道一门心思耍阴谋使诡计同根相煎。读者看到“斗鸡”,就会立刻由此及彼联想到“权贵”,出现这种意义转移的现象,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相类之处。进一步讲,就是“斗鸡”和“权贵”虽然表面上看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对象,但通过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在不懂报答哺养之恩只知挖空心思陷害别人这一点上何其类似。由此,人们通过作者对“惟将芥羽害同群”的斗鸡的描绘,就能深刻而形象地联想到权贵们类似的可恶本质,从而激起内心深处的鄙夷愤恨之情。

二、比喻

唐朝国力强盛,繁华和艳丽是当时的主流审美。受此影响,颜色清淡的白牡丹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都颇受冷遇。大诗人白居易却独辟蹊径,以“白牡丹”为题作诗一首:

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善赞,被人还唤作朝官。

白诗固然以平淡浅近为追求,但这首《白牡丹》也太流于通俗了。原因是这首诗根本算不上作者斟酌润饰的艺术创作,而仅仅是他的直抒胸臆。白牡丹虽说也叫牡丹,但和其他斑斓艳丽的彩色牡丹相比却大不受待见。就像我这个东宫白善赞,虽然也被唤作朝官,却和“炙手可热”“经世济国”毫无缘分,不过是个无所事事无权无势难遇青眼的闲官罢了。用白牡丹的名不副实来喻示自己的徒具虚名,进而用白牡丹的冷遇来喻示自己身为闲官不被重视的尴尬遭际。很明显,白居易在这首诗中用白牡丹比喻自己这位白善赞,既形象又贴切,既生动又准确。表面上看,本体和喻体一花一官各居霄壤无从比喻,实际上二者却有很多共同之处:都空有其名,都受尽白眼,所以自然可以用本体白牡丹的具体形象来映衬喻体白善赞的相似本质,从而让读者对作者的苦涩境遇感同身受。

唐朝是诗歌的朝代。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黎庶,皆能言出必诗,即使书信往来,也多以诗歌的形式。唐代诗人朱庆馀籍籍无名时,曾经给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写过一封信,想了解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以期获得对方的赏识和举荐。这封信就是一首七绝诗,名字叫《闺意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看此诗,谁都会当成是新婚夫妇的闺房志趣:洞房花烛春宵过,晓来要去拜公婆。新娘子一番梳洗打扮,娇羞地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妆,符合眼下的时尚潮流吗?但是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题名——《近试上张水部》,说明这是朱庆馀考试前呈献给张籍的一首诗。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就不能绕开唐代的进士行卷习俗。行卷是应试教的举子为科举及第而将习作佳品献于公卿名流,以期得到推荐的一种手段[1]。唐代取士虽然主要通过科举,但名人举荐亦不容小视。很多时候,名人举荐甚至能左右科举考试的名次。比如王维,第一次科举名落孙山,第二次科举又遭遇劲敌——当时的名士张九皋,并且张九皋已经得到了公主的举荐。王维便到岐王那里想办法。这个岐王就是“岐王宅里寻常见”的岐王,一个深度音乐爱好者,喜欢王维主要是由于王维的音乐才华。他对王维进行了一番包装,又策划了一次行为艺术,让王维得到了公主的赏识。公主便向主考官大力举荐王维,让他把解头换成王维,王维于是就成了那年的状元。知道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朱庆馀这首《闺意上张水部》的写作目的就一目了然了:借新娘子的提问表达自己的探询,希望得到张籍的赏识并进而得到张籍的举荐,以便他参加科举考试时能被顺利录取。更具体讲,就是朱庆馀在诗中自比新娘,把张籍比喻为新郎,将当年的主考官比喻为舅姑,也就是公公婆婆,最后,用新娘就自己的眉妆是否入时向新郎询问,婉转地向张籍表达自己的彷徨犹豫: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考试完我的卷子当然要上呈主考官过目,我想请教您,我写的诗文符合主考官的口味吗?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睐吗?

读过信后,张籍立刻明白了朱庆馀的一番苦心,于是同样以一首七绝作为回信,这首七绝的名字叫《酬朱庆馀》,诗中对朱庆馀的提问一一作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这首诗同样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朱庆馀比作对镜新妆的越女(因为西施是越女,越女便和西施一样成了美女的代称),把朱庆馀的诗作喻为越女的一曲菱歌。越女明知自己娇媚艳丽还心怀忐忑,要知道身被齐纨的浓妆美人并非世间尊贵,越女的一曲菱歌才称得上价值连城。可见,张籍对朱庆馀的诗文赞赏有加。正因为此,张籍后来对朱庆馀其人其文都大力举荐,朱庆馀诗文的广泛传播,朱庆馀本人的进士及第,应该说都和张籍的推荐不无关联。

朱庆馀和张籍二人的问答,都是通过比喻的表现手法得以完成的。具体来讲,朱诗通过比喻,把自己比喻成新娘,把张籍比喻成新郎,把主考官比喻成公婆,以新娘向新郎的提问,表达自己对主考官是否中意自己诗文的担心和疑虑。张诗同样通过比喻表达了对朱诗的赏识,用越女和敌万金的菱歌比喻朱庆馀其人其文,回答了朱的提问,打消了朱的隐忧。

不过,这两首诗中的比喻手法和上述《白牡丹》的比喻手法有所不同。白诗用的是明喻,直接用白牡丹比喻白善赞,用白牡丹的名不副实比喻白善赞的徒有其名。而朱诗和张诗表面上是在谈论一件事,实际上却暗有另指。用修辞学术语来讲,就是隐喻。

明喻也好,暗喻也罢,同样离不开意义转移。因此有学者认为,比喻其实是“变奏的类比”,认为比喻既似类比又不同于类比。类比是此对象也具有彼对象的类似属性,而比喻则是以喻体的属性更加鲜明地喻示印证本体的类似属性,以便于深刻理解这一属性[2]294。

三、双关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两首流传很广的《竹枝词》,其中一首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首诗以一位芳心暗许的少女的口吻唱出,明媚的春天里,这位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波平如镜的江岸边,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的歌声。情郎是否也对自己一腔真心呢?这真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多变天气一样叫人难以捉摸啊。天气的“无晴”和“有晴”,就成了少女心上人“无情”和“有情”的映照。

很显然,这首诗突出地运用了谐音双关的艺术表现手法。谐音双关在古诗词中经常可见,比如南朝民歌《子夜歌》: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其中“梧子”就是“吾子”的谐音双关,意指“我的心上人”。

谐音双关是巧用词语的“声”“音”相谐,使原词语的内涵、外延向谐音词语的内涵、外延转化。上述《竹枝词》,“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就是暗指谐音词“情”,诗句的含义从而也跟着这两个词语内涵外延的转化而发生转化。如果无法领略这种转化,仅仅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就无法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除了谐音双关,唐诗中还经常用到语义双关的表现手法。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这首诗名为《章台柳》,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笔下。韩翃历经寒窗高中进士,却苦于朝廷一直未有任用,妻子柳氏便劝他出门寻求机遇。可是韩翃刚刚离家,就爆发了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兵连祸劫,一对有情人成了战争乱离者。柳氏貌美,害怕自己招致叛军凌辱,只好削发为尼,藏身于长安的法灵寺中。平叛胜利以后,在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帐下任书记的韩翃派人到长安寻访柳氏。临行前交给寻访人一个内装碎金的口袋,口袋上写着这首《章台柳》。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咏柳诗,实际上却是写给柳氏的一封问候信:柳氏啊柳氏,曾经青春明媚的你还活着吗?只怕即使你容颜如昨,也已经落入了强人之手吧。作尼姑的柳氏见到这个口袋后大放悲声,提笔写了一首《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这首诗表面上同样是为咏柳而作,实际上却是呈给韩翃的回信,借芳菲时的杨柳之恨诉说自己和丈夫的悲欢离合,借清秋苦柳的随风飘零诉说自己的动荡磨难,只怕自己像枯萎的柳枝,已经配不上丈夫了。

很显然,这两首诗都使用了语义双关。语义双关的形成基础是词语的一词多义,即词语的明义暗义一体并存。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词语的明义和暗义双管齐下,明义是手段,暗义是目的。语义双关一般还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否则很难准确理解和把握个中深味。比如上述两首诗,如果不把它们结合韩翃夫妇的不幸遭遇进行解读,很难透过诗句的明义参透暗义。

四、隐涵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的纪实小说《午后之死》中谈到了他创作中所追求的“冰山原则”:“冰山在海上移动是很庄严、很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其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3]42-43通过“冰山原则”创作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知就在于,根据寥寥的文字表达,领略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和文字背后的深层涵义。这种文学表现手法还有一个名称,叫做隐涵。具体来说,隐涵就是特定条件或语境下的某句话,隐蔽地包含着另外的含义。

尚武的唐朝诗坛最不缺边塞诗。只不过所向披靡的初盛唐边塞诗号角激越,士气昂扬;而穷兵黩武的中晚唐边塞诗愁肠百转,牢骚满腹。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这是中唐诗人戎昱的《塞上曲》。当时和亲换取的唐蕃之间的温情面纱已被撕碎,吐蕃军队在两国边境气势汹汹、略地烧山,导致边城碎叶一如其名,被生生从大唐的版图上扯裂开来,变成了一座孤城。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境下,烽火台上的守卫士兵声声高叫,却并非为了通报敌情,而是告知大家夜猎的将军回来了。拂去这首诗文字上的表面叙事,其言外之意所要表达的便是,强敌压境,险象环生,边地守将非但没有积极备战,保卫边疆,反而一味沉湎狩猎,耽于悠游。如此守将,如此边城,怎么可能有效地抵御外侮,保卫边民呢?当然,这些言外之意不是诗歌文字的直接描述,而是读者心领神会的间接传达,也就是隐涵。在语用学中,隐涵又被称做语用推理。

唐代诗人许浑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途经秦始皇墓》: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这是作者经过秦始皇陵墓时的有感而发。壮观的秦始皇陵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不可一世,只可惜这显赫就如浮云瞬间崩摧,同样是青山秋草,世人只向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表达尊崇。“路人唯拜汉文陵”的弦外之音便是“路人不拜秦始皇陵”,暗指大家对秦始皇的不满和愤恨。

唐朝诗人在创作中多用隐涵不足为奇,因为隐涵手法的意在言外,能更好地体现诗歌的含蓄隽永,余韵无穷。

参考文献:

[1]谭皓.唐代进士行卷制度的兴衰及启示[J].考试周刊,2009(10).

[2]韦世林.汉语—逻辑相应相异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

[3]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责任编辑:孙艳秋】

中图分类号:I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5-0052-04

作者简介:郭德民(1964—),男,河南夏邑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6

猜你喜欢
类比双关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讲唐诗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22
唐诗赏读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类比教学法
双关
意林(2016年14期)2016-08-18 22:10:59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1期)2016-05-10 18:15:40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8期)2016-04-05 08: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