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豫剧中女小生表演风格
——以《风流才子》为例

2016-04-13 08:32:0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豫剧

孙 梦 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浅析豫剧中女小生表演风格
——以《风流才子》为例

孙 梦 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女小生是豫剧艺术中较有特色的一个行当,也是传统戏曲表演中由女性来扮演男性的一种表演形式。但是对于女小生的把握却不是每一位女小生行当都可以做好的。对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从女小生角色理清豫剧发展的某些脉络,从音乐唱腔上体会艺术的共通性,对豫剧音乐的演唱、创作都有着示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豫剧;女小生;风流才子;唱段分析

一、关于《风流才子》

“风流才子”一词最初出见于唐·元稹《莺莺传》:“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大型古装喜剧是《风流才子》根据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而创作,目前已经成为豫剧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主要讲述的是明代扬州画家唐寅,即唐伯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是众多江南才女名媛倾心的对象。但唐伯虎并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生性不羁,向往自由。一日,唐伯虎在虎丘山与华府丫鬟秋香偶遇,两人便两情相悦,之后私订终身。唐伯虎不为名利,只愿与秋香终成眷属。他不顾世俗争议,宁可抛弃功名在华府隐姓埋名做书童,最终以自己的智慧赢得了秋香的芳心。迄今为止,郑州市豫剧团的演员王希玲对唐伯虎的演绎,是最受业内和大众肯定的一版。王希玲的豫剧《风流才子》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到小县城,已经演过上千场。

二、王希玲与《风流才子》

在豫剧的各个行当演唱中,生行唱法是最有特点的唱法之一。生行唱法中又以老生与小生唱法最有特点。老生唱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派和王派。唐派演唱精髓体现在两个方面,声腔的韵味以及真假声的转换技巧;王派的声腔特点则是嗓音宽厚清醇,而且或略带一点儿鼻音。豫剧中小生唱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豫剧当中的女小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她们在演唱时多以真声为主,在吐字、发声、运气、行腔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王派的女小生的代表王希玲就是比较优秀的女小生演员,她对唐伯虎这个人物的把握恰到好处。在《风流才子》一剧中,根据剧情需要,她所饰演的画家唐伯虎,在台上当场吟诗作画,而且表现得淡定自若,令观众称奇。她良好的书法功底,在《题画》一折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

王希玲作为新时期女小生行当的代表,对《风流才子》中的每一段情节,结合自己对作品历史、时代背景的充分了解,给予所饰演的人物多面的诠释。女小生的表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仅有“正面”、“反面”两种片面认识,她对于唐伯虎的演绎倾注了自己对于作品的认识和这一角色的思考,通过对角色的深刻揣摩,结合作品当中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成长历程、不同境遇,巧妙地反映出人物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关于《风流才子》王希玲塑造的唐伯虎,李庆成(文化部艺术局文艺处长)认为,风流“未必不真诚,才子未必不质朴”[1]203。这是对王希玲演技的很大肯定,说明通过她的演绎,赋予了唐伯虎这个角色内在的生命力,使作者的创作得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延伸。也正因为她的多才多艺,演唱“传人物之神”,所以成为豫剧女小生行当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三、豫剧女小生的表演风格

我们以王希玲为例,通过她在豫剧中对于角色的塑造,来看豫剧女小生的表演风格。在长期的豫剧表演艺术实践中,王希玲善于对她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思考并运用到表演中,结合准确的吐字、真挚的感情将豫剧中小生的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她对女小生人物的塑造既有女生的细腻,又有男生的豪迈[2]。她的表演自然淳雅、清新秀丽,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个性,也充分体现了豫剧中女小生既柔美又刚强的风格特点。

首先,真实。就是说在表演的时候不刻意去追求自己的表演对象,而是通过自身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高度凝练来展示剧中人物的真实性。比如在《风流才子》一剧中,她所饰演的唐伯虎,尽管满腹才华,但是为了追求爱情,跑去华府做了书童。王希玲在所饰演的唐伯虎同其他版本相比虽同样是风流倜傥,但是更多了些许质朴与真实[3]。

其次,对于自己表演的角色要赋予灵魂,不应该只是干巴巴地重复剧本。剧本对于塑造角色只是提供一个依据,演员在塑造的同时,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风流才子》中,唐伯虎对秋香一见钟情,之后为了追求秋香,委身卖进华府,若只看表面,对于唐伯虎的演绎也就只停留在他的有才无德、风流成性。但是,《唐寅传》中所讲,唐伯虎的爱情观就是不在乎门第出身,对于爱情有他自己的执着。所以,如果不从深层次去把握人物的心理,很容易对一个人物产生误解,那一个经典的角色也就毁了。所以,对于角色深层次的把握至关重要。

再次,在塑造角色时,赋予了角色新的时代内涵,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所以《风流才子》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吸取艺术前辈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的表现手段,刻画了一个富含文人气息,而且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唐伯虎。

四、《风流才子》唱段分析

《我画蓝江水悠悠》是王希玲在《风流才子》中饰演唐伯虎的唱段,此唱段歌词不多,但唱段要求潇洒自信,风流倜傥。她刚一出场,便是舞扇,眼神炯炯。其十分注意对“清”、“净”、“冲”的把握。她面目清秀,吐字清晰,体现的是“清”;唱腔和动作干净麻利,体现的是“净”;精气神兼备,用软性的冲击力来代替猛冲,是对“冲”的体现。在稍慢的锣鼓点节奏点后,开门见山:“我,我画蓝江水悠悠。”尾音的韵母是“ou”,声音集中且一字多音,体现了江南扬州湖水荡漾的情景,对气息要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第二句“爱,爱晚亭上枫叶稠”的最后一音回到宫音。演唱时注意了休止符的空拍,产生了抑扬顿挫之感。第三句“秋月溶溶照佛寺”的尾音“寺”字易咬字,后面出现变徵音。这里均为一四拍,最后一句“香,香烟袅袅绕经楼”,一字多音在“袅”、“楼”,旋律呈上弦和下弦交替,最后回到徵音,古典特色意味渐浓。在《风流才子》中,王希玲展示了她的戏曲艺术才华,通过感情转换和舞台动作,结合部分他种戏曲旋律的运用和唱腔的表达。以《我画蓝江水悠悠》唱腔为例,前奏音乐旋律清新爽朗,有着民间小调之感。“流水板”的唱腔加上王希玲的现场书画绝活使广大观众得到视觉与听觉的审美享受。唱腔和书画体现了王希玲全面的艺术造诣,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唐伯虎形象。

《骤然间天地放异彩》也是《风流才子》中唐伯虎的重点唱段,王希玲以音乐和表演又一次成功地刻画了唐伯虎不拘世俗之礼的文人形象。唱段以自由的散板开始,“骤然间,天地放异彩”旋律上行,营造出一幅风流人物的情景,给人无限爽朗的感觉。王希玲的一声“异”(YI音)一字多音,咬字清晰,节奏准确,别有一番韵味。正是有了这个“异”,后面的“彩”才显得更加充满魅力。紧接着“好一个艳丽俊俏的女儿,女儿态。她倩影风姿称绝代”。王希玲注意短旋律气息的抑扬顿挫之韵,口腔和胸腔共鸣共用,着力在均分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及前八后十六节奏型,造成旋律的起伏,尤其是下滑音和波音的加入,是听众对艳丽俊俏从音响上对姑娘秋香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王希玲采用叙事的口吻,在演唱此段时采用本声演唱,使“好一个”声线来得清新自然和脱俗。

在本唱段中,运用了语气衬词。“只有一个你”,“你呀你呀你”风趣幽默,旋律上扬回到徵音,非常具有中原特色,“你”字上扬到主音,加之运用河南方言的演唱形式对“你”这种闭口音进行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咬字处理[4]。整段节奏使旋律富于律动,配上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为《风流才子》的喜剧特效增加了注解。唱段结尾处,在商音的一声“咿”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装饰波音,用来渲场,表现了一副失魂落魄,失望无比的情景。一句“我也只好离华府”、“走江南,逝江北”、“你西我东我东你西”,道出了唐伯虎的无奈之情,颇有几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恋人身处两地的感伤。与这样的心境相对应的旋律是很有起伏的。王希玲对弱起的带有切分音的“我也只好”处理得恰到好处,与唐伯虎平日唱腔有了鲜明的对比,感情真挚而有度。“离华府”是小七度大跳,强调了这“离”的程度和意义,后面的旋律围绕着商音和徵音进行。一字一音或两音,以对话的口吻诉说。两个Sol的下滑音表现了唐伯虎的复杂心情。王希玲的女小生唐伯虎,体现出唐伯虎风流之外的柔情一面,这是艺术表现力的一大突破。

王希玲所饰演的唐伯虎,有别于江南戏曲中的唐伯虎。具有中原人文气息和人格魅力的唐伯虎,同样是风流倜傥,但却又朴实真挚。既是才子配佳人,又是以情载剧的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王希玲和其他主创人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艺术思想。她刻画了一个富于文人气息,而且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唐伯虎。其对唐伯虎的再创造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5]。她那种突出人物风骨、神韵的传统美学原则,她的采取生活与程式相结合、行当与性格相结合、人物风貌的大体勾勒和细腻动人的细节的描绘相结合,都需要内心体验。尤其是她表演中细腻动人的部分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应该说,这种创造来源于王希玲长期的知识积累与文化修养。

五、结语

《风流才子》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女小生代表人物王希玲准确到位地演活了唐伯虎。她所代表的鲜明的豫剧女小生的表演风格,不应该局限在豫剧这一剧种当中,她对于表演艺术的贡献在于影响了广大艺术工作者。所以对于豫剧中女小生的表演,刻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该有艺术悟性。女小生代表人物王希玲在《风流才子》中,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及扎实的唱功,成功塑造了唐伯虎的崭新艺术形象,为古老的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清新儒雅的表演风格也使得其在女小生行当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朱军,张满良.风流儒雅写春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袁明菊.谈常香玉豫剧作品中音色的创新表现[J].魅力中国,2014(20).

[3]郭克俭.论戏曲演唱中的音色问题——以豫剧演唱艺术为例[J].中国音乐,2008(4).

[4]宋照敏.浅议豫剧唱腔音乐的调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陈淑玲.“女小生”浅谈[J].当代戏剧,2007(4).

【责任编辑:孙艳秋】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5-0104-03

作者简介:孙梦洁(1988—),女,河南商丘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声乐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9

猜你喜欢
豫剧
豫剧三百年
中华瑰宝(2024年6期)2024-06-17 12:54:36
档案管理助力非遗保护
文化产业(2024年8期)2024-04-27 10:38:46
勇毅执着的追求 坚实丰厚的建树
——郭克俭《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1:18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00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戏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3:04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0
不老的豫剧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26
豫剧马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0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54
外来文化影响下豫剧发展的对策讨论
戏剧之家(2014年23期)2015-01-12 01: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