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空间拓展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6-04-13 08:24:01陈蘅瑾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文化

陈蘅瑾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域外空间拓展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化
——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陈蘅瑾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当代文学文化地理与域外空间的

当代文学批评;文化地理;域外空间;会议综述

2016年5月13日至15日,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当代文学文化地理与域外空间的拓展”学术研讨会在古城绍兴顺利召开,来自省内外的学者13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本次研讨会被列为浙江省社科联第三届学术年会分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52篇。年会还专设博硕研究生论坛,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的博硕士34人参加论坛。年会以“当代文学文化地理与域外空间的拓展”为主题,就“当代文学文化的域外传播与华文文学研究”、“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当代文学与思潮流派研究”、“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和“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思潮”等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现综述如下。

一、文学空间拓展与文学史梳理的意义

空间和时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而与空间相关联的是时间,它是文学史意义与价值显现的另一重要维度。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以《重返八十年代:史料发掘》为题作了大会主题发言。程教授认为,目前八十年代文学矿层下来的历史隐秘,是一处不被问津的荒废的领域,这导致了史料发掘的难度和寂寞程度,但是也增大了它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史料发掘显然是对“重返八十年代”的历史性清理工作的又一次纵深性发展,是对前者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在《现当代文学融通互动的学理基础》大会主题发言中指出,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因两者缺乏共同的学理基础而使一体化停留在口号层面,强调现当代文学应该共同继承重视史料的传统,史料的研究工作应该有效对接,研究成果应该及时共享。华东师范大学殷国明教授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20世纪以来学术发展是一个“空间拓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外国文化及学术的影响与中国的当代生活和意识,构成了中国20世纪以来学术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潮流和精神动因,它们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造就了中国学术探索与理论创新的丰富多样的景观。

大会上,浙江财经大学周保欣教授在《“天下”与“列国”:中国文学古今演进的空间逻辑》中指出,以空间转换视角观察现代中国由天下体制向列国体制转变,不仅重构中国文学的内外关系,同时还因世界感知的改变而推动了其内部美学经验与价值系统的变革,并迫使我们重新去反省诸多现代文学的内部命题。浙江工业大学张勐副教授以《论“思想改造”主题对知识分子叙事的规训——以1950年代小说为例》为题作了小组发言,他指出5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大都被收编、整合进“思想改造”主题中,借此换取新政权下知识分子叙事合法化的话语动力。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刘家思教授在《建国十七年小说创作的艺术策略与体制突围——以魏金枝的创作为例》一文中认为,魏金枝当代小说创作既努力凸显自己的政治立场,又以民间风情和地域色彩冲淡作品的政治色彩,尽力保持作品一定的艺术性,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感染力。浙江师范大学俞敏华副教授《行走于“现实主义”的期待与慎行之轨上——论“新写实小说”的出场》一文指出了文坛艺术革命的热情和对“现实主义”这一名称命名的急迫和谨慎,文章发掘了80年代末期批评界的现实主义想象内涵,阐述了在市场力量控制下,“新写实小说”文本的存在形态与批判家的期待间的罅隙。华东师范大学李定通博士在其论文《“80后文学”:符号化建构的尴尬》中指出,“80后文学”成为了一个可操作被恣意赋予意义的符号,并已逐渐成为少数具有最终解释权的小圈子的话语游戏。

宁波大学毛海莹教授在其《当代女性文学的“人学”思考与构建》中指出,从民俗批评角度去关注女性文学形象,从“女性与民俗”的内在互动关系上去创作女性文学典型、解读女性民俗内涵,是对“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本土化、经典化、时代化的解读。绍兴文理学院李红霞副教授的《〈论“文学是人学”〉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以20年世纪80年代上海文学评论为中心,对新时期以来“文学是人学”观点进行拨乱反正的线索进行探寻;湖州师范学院刘树元教授在其《当代小说发展与批评的有效性》中指出文学批判有效性缺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当下文学繁荣的表象之下小说创作的困境和危机。

二、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当代文学与文化

文学与地理、文化与地理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化地理学不仅为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方法,也极大的丰富了对文学作品、文学家和各种文学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会上,学者们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或对作家作品进行独特视角的分析,或对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著作进行了评述。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吕丹副教授的论文《江南文化的植入与超越——叶文玲创作浅论》,从江南文化的视角对叶文玲的创作进行了解读,认为江南文化从题材选择、主题内涵和文学资源上对叶文玲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叶文玲创作文本亦是对江南文化的新传承与超越,地域文化与作家创作之间实现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嘉兴学院汪娟副教授的《文化地理视域下的西部散文图绘》一文认为西部散文的文化地理书写映照出西部的文化地理空间形态,从西部散文的空间背景来看,“边地”在作家笔下是现实的表现对象,也是作家精神的求索地。浙江传媒学院蔺春华教授则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当代作家范稳的少数民族叙事进行了较好的分析与解读。其在论文《文学地理学视镜下的范稳少数民族写作》中指出,作家范稳的“双世界视景”赋予了作品新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深度,其民族叙事文本对自然地理的文学呈现,既是一种少数民族空间的建构,也在峡谷、雪山和树木等的自然意象中凝聚着主体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浙江工商大学范家进教授《当代乡村意义符号的重组——周立波〈山乡巨变〉重读谈片》一文通过对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的重读,认为小说所描写的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农村外在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变”,而是较多地留下了对乡村人进行思想改造的具体而丰富的细节和场景。华东师范大学陈丽军博士以贾平凹长篇新作《极花》为研究对象,对乡村世界的罪与美作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认为小说《极花》是一个与时代对话的沉重故事,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乡村生活与文化沉重阴郁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农村另一侧的温暖和轻盈,悲剧中渗透的是乡村的暖意,显示了乡土世界的复杂。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钟小安副教授的《许寿裳与台湾文化的复兴》一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对许寿裳在台湾文化的复兴中的作用与贡献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和海宁静安国学院王学海教授对区域文学与文化专著作了评论。陈勤建教授《国内第一本江南女性民俗的研究专著》一文中认为,该书作者从江南女性民俗这一文化视角展开系统探究,在女性、民俗、文学三维的结构中,建构女性民俗文学批评理论,给当代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增长点。王学海教授在《文学本位研究中的审美视野——王泉〈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述评》中指出此书作者把西藏书写放置到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西藏书写独特的文学力量与审美品性。

三、多元文学空间的审美

当代文学的范畴已由单向的时间渐渐转向多元的空间,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文坛已然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审美空间,而网络文学的盛行,亦是对当下文学空间的一种极大的拓展。在本次研讨会上,南治国教授在其《新加坡华文文坛现状及研究策略》的发言中,对新加坡华文文坛现状作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并对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提出了精选文本、本土视角、独立观点和专业情怀的研究策略。宁波大学胡苏珍副教授在《〈今天〉海外诗歌创作的文化空间》的发言中认为,《今天》流散海外的不少诗人选择回归,其实质是他们心中难遣的乡愁和异域知音的稀缺、诗人生存的无依无定,他们的“流散”写作,一方面丰富了诗歌本身,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地理空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朱文斌教授在《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乡愁”衍变》一文中认为,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文诗歌中的乡愁由确有所指的地缘性乡愁转向抽象的文化性乡愁,文化乡愁诗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东南亚华文诗人对于“中国”的情感、想象与向往。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刘鹤教授对台湾文学中的“乡愁”叙事作解读,在《台湾文学“乡愁”叙事的遗民意识论》一文中,他认为台湾乡愁文学经历了从作者个体“怀乡”经验的投射,到追求政治理想、政治诉求,到历史意识的觉醒,再到追求精神家园的哲学世界的过程,这是台湾遗民文学精神从现实境遇到精神追寻的升华之路,折射了文学“乡愁”的遗民文化属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周文波的《“知音”主题与诗艺辨析——论张枣诗作》认为知音主题是理解张枣诗歌的对话方式、评析方法与语言结构流变以及写作主题的核心所有,其实质是诗人孤悬海外失去知音的孤独。

在研讨会上,也有学者对海外华人作家和具体的文学作品作深入地分析。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刘红英博士和王慧开老师针对新移民作家虹影的《英国情人》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刘红英博士认为虹影的《英国情人》通过对“革命+恋爱”的旧式小说进行重新构想,肯定了欲望本能与生命能力,彰显的是女性主体意识和现代个体的价值立场;王慧开老师指出《金陵十三钗》中严歌苓的历史讲述与妖女、烈女、圣女融为一体的妓女形象塑造,是一种超越历史和跨越国界的永恒真诚的人性书写。浙江传媒学院赵思运教授在《一个“败德”的身体测绘学家——华语诗人陈克华论》中认为诗人陈克华以身体的“在场”为基点,从“个体化生存”拓向“社会化”生存,意欲在更大的场域中建构起诗人的自我形象。温州大学王旺和孙良好教授则把研究视角投向了海外华人张翎笔下的外国人,他们认为张翎以一个局外人的姿态审视东西方文化,并提供合理性的审美空间,指出张翎笔下的外国人有着较为强烈的中国情结。

嘉兴学院马琳老师在其《“双性同体”思维与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文中认为,金庸武侠小说呈现出一种“双性同体”思维之下的和谐与冲突。而绍兴越城区作协戴珏老师从版本学视角对金庸作品集版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查,从历史研究和地域性研究两个范畴对金庸作品集版本作了梳理,为金庸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在本次年上,有两位学者对当下网络空间的文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杭州师范大学刘克敌教授和谈霜瑜老师的《在另一空间翱翔——论中文网络玄幻文学》中认为目前对网络玄幻小说的研究大体上呈现出了从本体论到价值论的转向,并提出网络玄幻小说中“文青”派作家的创作理念与价值关怀将玄幻小说研究推向学理化的一大突破点。浙江传媒学院葛娟副教授的《论网络历史小说的文本范式和诗性建构》一文,认为网络历史小说体现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互文性”,网络历史小说的虚构和想象没有完全放逐历史,而是拓展了历史可能性的空间,闪烁着乌托邦式的理想和精神。

四、中外文学对话与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文学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进入了中外文学对话与交流的空间之中。浙江大学张慧伦博士在其论文《集中的复杂与复杂的单一──《百年孤独》与《炸裂志》的历史叙述比较》认为,马尔克斯用一个村庄的历史折射出拉丁美洲百年历史兴衰,而阎连科以地方志的形式记录了“炸裂村”由村发展为直辖市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并指出了前者将西方文明冲击下拉美复杂的社会面貌浓缩到一个村庄之中,而后者是将城市化出现的种种问题归结为对“权力至上”原则的推崇。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博士和方桂林老师的论文《“寻找刘子骥”与“等待戈多”——《暗恋桃花源》与《等待戈多》的主题比较》中指出,两者形象各取材于中西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原型,两者作为剧中未曾露面的“幕后人物”,都在对“人类存在意义”进行探索与反思。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李卓然博士《论冰心笔下泰戈尔形象之变迁》一文指出,冰心笔下的泰戈尔形象在“神”与“魔”的两极形象中折射出文学的体制化生成和历史真实的缺失,而“人”的形象的重现显现了现代文学的内在生命力和作家对于内心真实感受表达自由的重拾。

浙江师范大学黄江苏副教授《文学的加法——从〈第七天〉反观余华的创作历程与症结 》一文认为小说《第七天》提供了反观余华创作的绝佳视角,集中了余华在“先锋”时期的实验性写作、《活着》时期的温情写作、《兄弟》时期的强攻现实写作,作品在艺术探索、情感体感和现实关怀方面,都维系了很高的水准。绍兴文理学院王芳副教授的论文《艰难的破茧——读张悦然新作〈茧〉》认为,《茧》尽管并未从根本上超越张悦然早期创作的模式化倾向,但从人物性格和行动间的逻辑、丰富真实的生活细节、比相当严谨的物质环境与人文历史的历史背景而言,仍是一部比较成功的转型之作。华东师范大学张高领、李朝平和蔡超博士的《从受害者到“荡妇”——如何塑造田小娥的形象》一文认为,陈忠实成功绕开压迫/被压迫的阶级叙述模式,并重构欲望故事,在赋予田小娥人性解放色彩的同时,通过其“放荡性”描写,为保守的传统伦理出场铺平道路。浙江警官职业学院魏庆培副教授的论文《文化记忆与身份焦虑——读胡永生的长篇小说〈汶水汤汤〉》指出胡永生的长篇小说《汶水汤汤》追踪了汶水两岸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景象和文化线索,复活了“商族后裔”世俗生活与精神挣扎的鲜活面容。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潘海军博士在《论〈铁木前传〉的“文化守成”主题》一文中认为,作家孙犁在小说中表达了对失落乡土情感的缅怀,透露出文化守成者的价值忧虑。

浙江大学于海燕博士在《“日脚”到“仪式”: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人生书写》一文中认为范小青从对苏州小巷“日脚”有滋有味的描绘到将“寻找”上升为人生的“仪式”,传递出一种人生的样态,蕴育着事关存在的全部意义。本人拙作《阎连科小说的身体寓言与反讽锋芒》认为,身体成为了作家阎连科笔下乡土世界的重要意象,寓言化的书写流露出了反讽的锋芒,也表达了作家内心对传统乡土世界的守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齐童巍老师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性逻辑的交织——王安忆新世纪小说中的命运意识》中认为,命运意识是研究和理解王安忆新世纪小说创作理路的新途径。宁波大学南志刚教授和赵敏老师的论文《归来的叙述:真实与清白——丁玲的〈意外集〉与〈魍魉世界〉》认为《魍魉世界》是丁玲晚年“归来”的一种政治上“自证清白”,并非历史真相的主动还原,这是与《意外集》产生叙述冲突的原因所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周仲强教授的《长歌当哭——亲情指向的永恒记忆与作家温暖——评金岳清的长篇散文〈呼愁〉》一文指出,散文《呼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的精神与情感等“形而上”领域的某种深刻思考和诗意眷恋。海宁市文联任少云的论文《诗性与智慧之树永不凋——穆旦诗论》认为穆旦以对生命苦难的真切认知实现了其诗性人生的理想表达。浙江工商大学郭剑敏副教授的《划为右派后作家的收入及生活水平考 ——以丁玲、刘绍棠、傅雷、王蒙为研究个案》认为划为右派后作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差异性,形成了右派作家不同的生活体验、历史记忆和政治心态,这使得右派作家在复出后表现出了不同的历史反思意识与文学书写形态。浙江大学丁晋博士的《〈老舍五则〉对老舍“小说体戏剧”传统的延承与发展 》一文认为,林兆华改编的话剧《老舍五则》的成功为进一步理解老舍“小说—戏剧”的跨文体创作以及探索其文学作品的舞台改编提供了有益经验。

本次年会是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近年来参会学者和提交论文最多的一次学术会议,从文学史、空间拓展和中外文学交流等多个层面展开了“当代文学文化地理与域外空间的拓展”这一主题的研讨,与会代表通过相互沟通,有效促进了学术的交流。

(责任编辑 林东明)

Expansion of Extraterritorial Space and Pluralism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A Review of the 10thAnnual Conference of Zhejiang Society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Research

Chen Hengjin

(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The 10thannual conference of Zhejiang Society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cademic seminar on the expansion of cultural geography and extraterritorial spac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as held in Shaoxing. The participants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expanding literature space and analyzing literature history,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geography, the aesthetic vision of pluralistic literature space,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Key words: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cultural geography; extraterritorial space; conference review

I06、I206.7

A

1008-293X(2016)05-0117-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5.022

2016-06-24

陈蘅瑾(1976-),女,浙江绍兴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拓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研讨主题从文学空间拓展与文学史梳理的意义、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当代文学与文化、多元文学空间的审美视野和中外文学对话与当代文学批评等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文化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陕西当代文学创作透析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谁远谁近?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0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