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实体环境*

2016-04-13 08:05姚建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

姚建军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试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实体环境*

姚建军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实体环境是由客观的实物和物质实在组成的环境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宏观环境,具有一定的既定性和现成性,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取向,对思想品德教育本身产生直接的影响。微观环境对于实践主体而言,是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领域,实践主体的价值能够在微观环境中获得更加充分的体现。二者虽各有特点,但有一定的关联。只有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教育环境相互配合,互相融通,才能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体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3.020

思想品德教育实体环境是由客观的实物和物质实在组成的环境系统,它独立于人的思想和精神领域之外,并以其绝对的“客观实在性”对人的思想和观念产生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体环境是多层次、多样化、多侧面的,它是和物质与精神、静态与动态、群体与个人、时间与空间、外显与潜在等等因素共存的复合整体,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产生影响。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宏观实体环境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由客观必然支配,而人在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必然王国,正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宏观环境。

一是人文自然环境。自然界在呈现给人类无限威力、甚至不可制服的威力的同时,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和能量。人们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环境利用改造、为我所用,创造出具有人文属性的环境。

人文自然环境不同于自在世界,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和自然属性,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在自然的原始原貌,打上了人类烙印,但受人类实践活动影响较少,受人类干预相对较少的一种特殊的环境。人文自然环境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通过在人文自然环境中的实践体验,在生理素质、智力素质以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获得提升。因此,经过思想教育者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能够实现有效利用自然环境的目的,发挥自然环境中的审美价值,引导和陶冶人们的自然情感、人文关照和价值追求。

二是经济实体环境。思想品德教育经济实体环境是经济环境中的实体部分,是经济环境中的物质构成,包括人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体制、经济关系、经济制度以及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行业及技术水平等。

思想品德教育的经济实体环境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具有经济属性且能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客观的、物质性实体要素所组成的经济环境的子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中那些体现社会生产力水平,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行业;也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中所有制关系、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水平等要素。

经济实体环境对人们基本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水平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这一规律,经济实体环境必然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经济实体环境能够为人们思想和行为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不良的经济实体环境阻碍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1]。

经济实体环境是人们道德品质和价值判断等观念和行为形成和转变的根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要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适应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实体环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供给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一旦停止,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则无从谈起。

三是政治实体环境。政治实体环境对良好政治人的养成至关重要。作为社会的人,无论什么情况,不管喜欢与否,都不可能游离于政治体系之外[2]。因此,加强政治制度建设,配置政治设施,调动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氛围,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根本路径。换言之,政治制度是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将人的政治活动规范和束缚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体现国家的政治理念,实现政治环境的基本稳定。这些实体环境内容给予思想品德教育接受者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并伴有一定的思想威慑力和行为强制性。在政治实体环境中,人的思想认识会伴随着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体、统治阶级性质等基本政治状况而产生、形成、发展,使政治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四是文化实体环境。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这一观点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文化不仅能够体现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结构,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文化媒介来传播和影响他人,搭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实体文化环境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要素,往往表现为工具、器具和物品等形式,或者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更新。文化环境中的实体环境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客体,主要生产的是人们的精神成果、精神产品,包括具有实体形态的制度文化环境等。

思想品德教育的文化实体环境是由具有文化属性的物质载体所组成,是人们观念形态的一种体现,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凝结出来的文化观念的物质产品。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不同形态的文化实体环境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影响和冲击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还能够引导、帮助人们在实践中树立信念,深化认识。优秀的文化实体环境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其健康向上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化实体环境实体内容的传递,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融通、达成共识。例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纪念堂等这些漂亮而整洁,可以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建筑群,不仅可以美化市容市貌,营造有利于人们身心发展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体现文化底蕴,培养心智、教化心灵。若文化实体环境所传递的是落后的、不健康的、消极的、颓废的内容,人们会随之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思想品德教育成果会在这种文化实践中被弱化甚至消解。可见,文化实体环境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和观念导向性,它表达了历史文化积淀及政党和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微观实体环境

思想品德教育微观环境是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的具有物质性的实体部分,是人们行为产生的根基,与个体或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直接相关。在微观实体环境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可以按照主体愿望发挥能动作用,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是家庭实体环境。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初级的单元。家庭成员以血亲为纽带,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这种影响作用,虽然不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系统的、连贯的,但对人的早期发展的影响尤其深刻。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语行为往往成为子女效仿的对象,对子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同化作用。家庭能引导儿童认识世界,懂得生活,发展各种积极的兴趣爱好。家庭也能帮助子女在成长中培养社会角色,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家庭的经济实体环境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顺畅、自然的时空条件。父母的收入状况、社会地位,父母为子女提供的生活设施、活动范围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培养并教育孩子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在无形中,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所建立的家园,正在有意甚至无意中对子女进行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家庭的政治实体环境往往是指以家庭关系为依托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如家长制与民主制、平等型与溺爱型等。在家长制环境中,个体没有独立的人格,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家长的“附属品”,懦弱自卑、闭塞多疑,社会化过程迟缓;民主制家庭中成长的个体正好相反,家庭成员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并能够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调节情感,个体社会化过程比较顺利。家庭文化实体环境是指家庭生活设施和生活条件中,承载着文化内涵的物质性存在。例如,家庭居所中的书法字画、书房、展厅、健身房,等等。这些文化设施和文化器具可以体现出家庭成员的文化品位和专业爱好,它们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家庭成员的心性、情操,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对于子女的文化取向,实体环境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校园实体环境。学校的主要职能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校园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自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学校具有相对强大的教育力量,具有以各种方式承担思想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可以对思想品德教育对象施加有效影响,进而先入为主地占领学生的思想,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顺利表达,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个人发展的思想内容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生根发芽。

校园实体环境是指学校所辖范围内客观存在的总和。譬如校园布局、绿化景观、标志性建筑、图书馆、教学场所、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各种硬件设施、学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等等。校园实体环境对于学生思想的塑造同样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决定着校园观念环境的基本形式,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坚实基础。校园环境集中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凭借知识的力量,可以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环境的不足,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障。校园里社团及党团开展的各种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的时空场所。

三、宏观实体环境与微观实体环境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的关联

人的思想和行为总是有一定的根源,不是来自于天性,便是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关联[3]。如前所述,思想品德教育的宏观环境,具有一定的既定性和现成性,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取向,对思想品德教育本身产生直接的影响。微观环境对于实践主体而言,是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领域,实践主体的价值能够在微观环境中获得更加充分的体现。二者虽各有特点,但有一定的关联。

一是两者的同构性。宏观环境突出的社会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而这三个领域中的思想、观点和实践活动也恰恰对微观环境领域中的经济、政治、文化观点、行为环境具有决定作用。例如,社会环境中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都获得了显著增强,于是,这些变化也逐步渗透到个人成长的微观环境当中。而作为微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不论是学校、单位、社区,还是家庭,都同样拥有着各自被身处其中的成员所共同接受的经济观点和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特质,分配制度所体现的价值观点在微观环境中也随之会获得充分体现。社会环境中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倡民主和选举,于是在各个微观要素中,领导干部公开竞聘、学生干部民主选举的微观政治环境也会随之成形。在文化领域中,主流意识形态特征使得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同构性、导向性更为突出,更多影响了人们在理性和非理性层面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同时塑造了与时俱进的微观文化环境。可见,社会环境中经济的根本性发展、政治制度的完善,是健康的微观环境形成的坚实基础。

二是两者的互动性。思想品德教育宏观环境的社会价值取向非常突出,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观念都贯穿始终。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点可以通过舆论、媒体、网络等各种手段影响和改造着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的个人”。因此,对于微观环境而言,宏观环境中的社会价值体系就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从宏观渗透到微观,不仅改造了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体,也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改造了微观环境。

在微观环境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个人的作用、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思想、个人的观念、个人的选择、个人的行为不再那么微不足道,反而都会对微观环境、对群体、对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这种个人的价值被群体所理解、接受和认可时,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会转化为群体的观念和行为。此时,新的微观环境、个人价值持续彰显,其作用可以持续渗透,渗透到其他微观环境领域和群体当中,当其影响逐步升级、扩大后,甚至可以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宏观环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微观环境中的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即网络传播速度快、广播电视媒体受众面大、舆论环境作用最持久的特点,更加便捷地影响社会宏观环境。就此意义而言,思想品德教育微观环境能够反作用于宏观环境,进而影响并改造了从事实践活动的群体和个人。

总之,环境因素中的实体环境对观念环境起到了决定作用,而观念环境反映了实体环境,并对实体环境产生反作用。只有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教育环境相互配合,互相融通,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共建,进而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2] 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3] 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7.

Briefly 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YAO Jianjun

(CollegeofMarxismStudies,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n environmental system composed of objective objects and material objects, while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qualitative and existing and has its vivi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As far as practical subject is concerned, micro-environment is an area of activity that can give full play to subjectivity, motility and creativity, and the value of the practice subject can be more fully reflected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Although both of them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certain to have something relevant, therefore their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may exert positive effect on formation of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physical environment;micro environment;macro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5-12-18

[作者简介]姚建军(1970-),男,山西夏县人,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3-0077-04

*2013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状况研究”(晋规办[2013]2);2014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0140226)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
选择
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刍议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