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2016-04-13 05:01李亚云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改革

李亚云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李亚云

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充分把握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立足积极心理学的崭新视角和“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探索并提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心理学能力本位

本文属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度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高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研究”(13Z42)的研究成果。

课程改革是教育的生命。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性转变,全国性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颁布以来,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竞相出炉,但该课程教学实施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反思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并大胆实践新的改革思路和成果,引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向成熟发展迈进,是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缺位

课堂是面向全体高职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然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至今仍有少数高职院校并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该门课程,但似乎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课程教学时间安排甚少,全然不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更不可求。

2.消极心理学的理念主导教学目标

心理学自1879年取得独立地位后就面临着三项主要使命: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但“二战”后,心理学越来越偏重于第一个目标,关注人的消极方面,逐渐变成一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都是通过问题和缺陷观察世界,这种矫正心理疾病的模式统治了心理学半个世纪。[1]长期以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消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致力于预防和解决存在于少数学生人群的心理问题,强调外部环境和外部力量对人心理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忽略甚至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即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幸福,重视人本身的积极力量对心理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教育的实效来看是治标而难以治本的。这无疑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剥夺了它的使命,削弱了它的力量。

3.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在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势必使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针对于少数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从而失去了对大多数心理健康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仍然沿用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充分体现“知识本位”的教学立场,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未直接瞄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及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忽视“能力目标”的培养。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势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

4.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

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尚未完全摆脱“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一味被动听讲,仅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少量书面作业和活动训练,并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角色,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5.教学过程缺乏开放性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一般局限在教室进行,并未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可用资源开辟第二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开放性,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局限,虽然教师也努力尝试运用案例法、情景模拟法、心理测量法、讨论法、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教学效果始终难以获得根本提升。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内容探索

1.积极心理学思想引领教学目标,突出“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共同渴望和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幸福的历史,人类的知识就是追求幸福的知识。[2]“让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而这恰恰契合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含义和基本使命。国际心理学网站的首页对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即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3]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各种问题的同时,也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可见,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引领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才能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本身具有的内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在自觉获取幸福的历程中主动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仅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神奇功效,还可以增强对所有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开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全新视野,拓展其内容,充实其使命,提升其格局,真正焕发其生命的活力。

在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引领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能力目标”,用“能力本位”取代“知识本位”,使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发现、锻炼和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力量的能力,真正成长为自觉追求自身幸福的人。

2.围绕教学目标,重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该围绕“使学生切实获取发现、锻炼和提升积极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勇于跳出现有教材内容体系的束缚,开放思想,重新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最大价值,产生最强吸引力,取得最优教学效果。为此,一方面应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既要熟悉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又要充分了解他们当下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既要立足于高职大学生快乐度过大学生活的实际需求,又要兼顾他们未来职场满意和生活幸福的基本需求,在充分了解高职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重点要培养哪些必要的积极品质;另一方面应从“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出发,充分考虑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将已经选择和确定的知识内容按照其内在规律和教学实践的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以方便学生快速有效地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掌握了增进心理健康的知识,又学习和锻炼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3.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明确的能力目标,并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将能力目标的达成,通过充分实现与知识的对接,分解成一个个具体而恰当的项目、任务和活动的完成,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训练能力的同时,将知识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仅是系统的,而且是可以应用、可以创新的。不仅如此,在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成功构建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科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又符合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活动走出教室,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多样性

教学活动一旦摆脱教室的局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更具备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条件。可以把教室作为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阵地,但更要勇于走出教室,广泛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可利用的一切有效资源以及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单位所能提供的机会和条件,根据学生能力目标训练的实际需要,在更广阔的实践领域设置恰当的项目、任务和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有条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自主选择和创新更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效课堂。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保障探索

通过全新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将成为一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动自身积极力量追求幸福人生的魅力课程。然而,改革历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确保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各高职院校应该提供必要保障。

1.领导支持的保障

“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高职院校领导应充分尊重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注重自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大力推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素质教育课,其改革的必要性十分突出,改革的实践性也很强,改革成果的推广范围大,以此门课程的改革为抓手,不仅可以有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改革,更可带动其他课程教学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改革。学校应在人、财、物、制度等方面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以宽松的环境和切实的支持,以促进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2.教学时间的保障

课程改革需要时间来实践探索,改革成果的应用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保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时安排,“主干教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4]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结合《基本要求》,兼顾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分布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应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知识学习时间,主要由教师带领学习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另一部分为实践操作时间,主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恰当的项目、任务和活动训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教学硬件设施的保障

《基本要求》明确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5]我们也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切实获取发现、锻炼和提升积极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鼓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走出教室,进入更广阔的实践领域,以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主体”的崭新教学模式,争取最佳学习效果,这就亟需高职院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尽快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及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料、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场地、校园网络等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应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级网络机构对教学工作的积极配合,还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将课堂深入到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全方位满足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促使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接地气,更充满生机。

4.师资队伍的保障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最强有力保障。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要摒弃“心理健康教育课谁都能上”的错误观念,引进一批心理学专业人才承担教学工作;其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定期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必要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并形成“以老带新”的日常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再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改革热情,挖掘教师的潜能。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并肯定他们在课程改革方面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在科学评估每位教师改革贡献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专长和实际发展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给予最令他们称心的回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永不缺失前进的动力。

[1]MarkD.T,MatthewJ,JefferyF,el.“IntegratingPositive PsychologyintoSchools:ImplicationsforPractice,”Psychology intheSchools 41(1)(2004):1631.

[2]朱翠英、胡义秋:《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2。

[3]国际心理学网站:http://www.ippanetwork.org/home/。

[4-5]冯刚、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382-387页。

作者单位: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陕西西安

G42

A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改革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改革之路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