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论新媒体文化语境下文学的别样景观
张晓敏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的崛起,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股时代潮流同样波及到文学领域,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发着中国文学的转型。在新媒体时代,新文化语境和文学在产生碰撞交融的同时,也是在不断重塑新时代的文学新观念,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生态景观出现。基于文学与新媒体的密切关系,在详细解释“新媒体”概念以及它与文学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新媒体对文学的建构和消解景观,同时基于新媒体文化语境带给文学的一系列影响,展开深入的反思,重新审视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文学景观;建构;消解;反思
1.1新媒体概念及其文化语境
研究界关于新媒体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深入,但是时至今日,新媒体的具体概念,仍然没有统一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媒体及其影响混杂而庞大。笔者认为新媒体相对全面的概念是“依托于当代最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网络传媒技术,在现代传媒业的支持下,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手机等数码终端向人们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媒介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它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影像化、全民化、互动化,甚至在一定程度变革了人类与信息之间的秩序。”[1]新媒体在这一发展中呈现出不断“去中心化”的趋势,同时更加关注人的个性需求,媒介将传播与文化凝聚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媒体文化”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语境,它将我们每一个人裹挟其中,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并且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当代文化系统,它充满了时代气息,在与社会现实的深度碰撞中构筑和完善着自身的价值功能和意义体系。
1.2新媒体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在为文学提供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塑造出全新的文学形态。首先新媒体作为传播文学的载体,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社会普及程度更大,相比于传统媒介的书籍、报纸、杂志,它有更明显的优势。同时新媒体不仅影响著文学的传播,更以一种全新的文化影响著文学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深深潜入到创作者、读者和批评家的思维和意识中,改变了文学创作和接受的视野。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它对文学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自觉意识,不是盲目的、顺从的,而是会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引导文学的发展走向。“华语文学传媒奖”就是媒体充分自觉意识的一个好的例证。它有媒体发起,让文学参与到媒体的价值评价体系中,对文学价值观的评价也是以媒体的认同观为标准。因而可以说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介入到文学机制中,不仅成为文学传输的外在管道,也成为了文学本身重要的构成维度之一,对文学的发展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2.1文学创作走向“新民间写作”
文学的根基在民间,文学发轫之初是属于“民间文化“的,但是随着社会分工,文学走向了“高、精、尖”,逐渐脱离了大众而演绎成文学的权利话语和文化垄断,文学活动逐渐由众声喧哗变成了“你写我读”的布道和聆听。媒体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的出现,为网络写手、网络小说、博客以及网上阅读等一系列新现象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打破了传统的精英化写作,所有的人都可以写了,都可以表达观点,重新确立了民间本位的写作立场。文学在新媒体开放的姿态下,得到了一次全新的解放,激发了社会公众的文学梦想和艺术热情,让文学在消解中心话语的同时,实现了真正的民间化写作。新媒体语境下,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机会打个平手,并且有机会感受到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
2.2文学传播走向新的空间场域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传统文学体制中,文学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障碍,那就是严格的出版发行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报纸、印刷业地迅速发展,原本占有主导地位的精英文化走下圣坛,大众文化开始对文学走向起到了不可忽视影响。到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扩展到虚拟空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消解了社会等级结构,跨越了时空隔绝,普通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网络这一巨大的虚拟空间中充分使用个人都话语权,正如李东所言“文化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文化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文化应当是普及的和大众的。”[2]所有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消费不再只能传统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便得以运行,凭借着新媒体管道,文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能迅速传播,并出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点击率,文学传播的空间域实现了历史性的奇迹,文学也真正实现了普及和大众化。
2.3文学审美走向日常化、消费化
新媒体时代,首先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的影响下,各种技术迅速发展,以前纸质、平面、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让位于立体、动感、刺激的多媒体,而影视文化的产生,更是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使文学从“阳春白雪”的高雅境界走向了“下里巴人”的日常审美领域。由于先进的技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变成电视剧、电影,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影视文学用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去寻找文学发展的方向,既保留了文学独有的特色,又具有了视听的艺术效果,这样一来便满足了大众多元的审美需求,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欣赏口味。同样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文学审美也进一步走向消费意识,作家在创作会考虑受众的审美需求,出版社发行会考虑市场的需求潜力,影视传媒行业翻拍经典作品时也会考虑其价值利益,这样一来,文学的审美便具有了消费化趋势,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变得多元而复杂,而文学审美意识也由单一的精英走向了多元的生活和消费化。
3.1文学中心地位的边缘化
新媒体对文学产生广泛又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学向来扮演社会文化精英的角色,它以深入剖析人性、分析其深层意义为己任,功能重在“立人”,成为当时文学话语权的掌控者。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其高速迅捷并含有巨大信息量的传播方式契合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特征,逐渐取代了文学至高无上的话语权。人们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得对纯文学汲取力量逐渐衰微,而凭借新媒体成长的消费文化、娱乐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并且成为现代人争相追逐的放松工具,而文学相对严肃的“立人”工具便被人们放置一旁,不受重视。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学与市场结合,文学走向经济领域,必然会出现一部分文学与商业联盟的热闹场面,而精英文学迫于社会的忽视,面临着严峻的社会现实,从精英到媚俗,从严肃到娱乐,在浮躁的商业文化氛围中,文学顺理成章的走向了危险的边缘。
3.2经典作品和精英作家的缺失
文学经典是基于艺术积累并由特定审美文化命意所标持的价值规范。而在新媒体时代,高科技数字化媒体打造的是大众文学、新民间文学,而不是传统的精英文学或者纯文学,将精英文学的时代崇高感改造成快乐游戏,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重复和复制粘贴造成了艺术创新观念的淡化,客观上助长了文学游戏化的发展,如本雅明指出“技术复制能把原作地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快节奏和利益化的巨大诱惑,使人的心理时时处于一种追赶、超前的进取状态,人的情绪很容易焦躁、肤浅,加之生活的压力和马不停蹄赶完一部粗制滥造小说所带来的利益驱使,经典作品又从何处而来?经典作品的出世和文学巨匠的缔造,都必须是在能够忍受长时间创作孤独和艰辛基础之上的,而当下新媒体所赋予的巨大空间里充斥了复杂的外界利益,能够做到隔绝外界的物是人非而专心写作的精英作家也是屈指可数。
3.3文学的人文价值体系遭到破坏
新媒体对文学人文价值体系造成破坏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娱乐性、消闲性增强,却使文学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缺乏思考的热情,文学不再把美学追求放在第一位,不再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其次新媒体下网络文学和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等迅速发展,得益于新媒体对其采取的“低门槛、无门槛”策略,使每一个媒体受众都可以在新媒体上过一把瘾,虽说文学的受众普及化,但是不得不承认文学的精神价值以及文化含量大打折扣。最后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文化空间里,人们揭去了生活中的面纱,互相以陌生人的身份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力,但同时“作者在场与不在场,又将导致创作主体观念的缺位,文学承担、审美承担、道德承担、社会承担感地缺失”[3]143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不用通过层层审核,不用向精英文学中心靠近,作者全凭自律而无他律,结果文学所应有的价值、意义等一切都可能崩溃,文学的人文价值体系遭到了破坏。
4.1直面现实,调整文学创新发展观念
回避现实,拒绝当下,正是造成普通大众,尤其是“80后”、“90后”年轻一代疏离传统纯文学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文学必须直面现实,重新调整对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文学创作与传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调整文学观念,建立符合当下文学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当务之急。计算机艺术、网络文学、手机创作,是与知识时代的高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是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学表达,因而得到快速发展。我们只有立足现实,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造新的文学发展形式,才能超越传统,实现知识视野和观念模式的更新,才会有文学的进步和创新的活力。
4.2始终坚守文学的人文价值立场
“文学是一种人文精神性的价值存在,它浸润的始终是创作者的审美情怀,释放的是审美化的诗性魅力,营造的是人性的心灵家园。”[3]150数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及其精神原点永远是本位和本体的,它们是文学发展之根和文学观念之源,需要不断地坚持和发扬下去,即使文学要变,也要将其视为根基。新媒体永远需要从传统的精英文学中汲取营养,坚守人文审美的价值承诺,并用新媒介拓展文学的新空间与新价值。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在确保文学本质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保持文学的高贵质量,坚守文学的人文价值立场,只有这样,才真正能使文学成为文学,而且我们也有理由始终相信“只要人性没有变,只要人类对美、对爱、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没有改变,那么,文学的本质就不会改变。不管科技如何革命,不管书写的工具和传媒如何花样翻新,文学仍将沿着自身的规律走向未来。”[4]
4.3创建规范主体自律的网络机制
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提供给创作主体一个虚幻的存在场域,其自由写作的创作模式像一个开放的实验室,把人性的丰富性展现出来,而这种充分自由的文学创作模式,如果没有统一的网络机制来规范创作和传播,极易出现滥用自由、膨胀个性、无限张扬欲望的现象,将互联网变成藏污纳垢的新地盘,从而导致意志薄弱者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松懈本该秉持的艺术操守和道德承担,降低文学创作的精神状态。所以说健全“自律”和“他律”并存的约束机制,也许是庇佑新媒体下文学健康前行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国家需要通过具体的调控及法律举措,努力开发能够规范网络环境的新机制来净化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的生存环境,同时文学创作主体也应该提高自律意识,在利用新媒体工具创作时,应该发扬独立创作、严肃文学的观念,以自我约束坚守文学的人文本位。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
[2]李东.影视文化的性别批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2:8.
[3]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43—151.
[4]赵丽宏.2000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3.
责任编辑:周哲良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094(2016)01- 0052- 03
收稿日期:2015-12-28
作者简介:张晓敏(1991-),女,山西运城人,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