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TouShi
发展更高质量教育,科学质量观是前提
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教育质量有着不同看法。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推进,“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强调提高教育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对于“教育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从这个定义能看出,教育质量的指涉很宽泛,很难用单一标准来衡量和评判。
如果历史地看,我们就会发现教育质量观是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层次也在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力推进“普九”,“有学上”是当年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表明,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提高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如今,我们所提的教育质量,一方面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亟需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看法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公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上好学”“教育均衡”“就近入学”等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期待。
第一,不同的人都享有相对均等受教育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可见,提升教育质量必须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前提。
第二,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今天的教育不应该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应把知识视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教育,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培养人才。一方面,改变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另一方面,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教育质量观。
第三,针对不同个体需求实行差异化教育。教育育质量的提升,最终要体现为个体所受教育的质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科学的质量观和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关注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用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套规范衡量所有的孩子。“人人皆可成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应成为社会共识,注重个体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为人才成长提供多元通道和广阔空间。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德,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关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这既为教育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也说,没有高水平的德育,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
“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育部去年3月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三大工作目标、五大统筹任务、十大改革举措,从各个学习阶段推动深化课程改革,强调立德树人。教育部将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
第二,以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手段。提高质量首先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质量的高低。考高分的就是“好学生”,升学率高的就是“好学校”,这种“老土”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显然已经落伍。当下,我国的教育质量标准正从零散的、粗线条的向系统的、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必须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改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建立教育质量的“绿色评价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逐步推行“绿色评价体系”,不断深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对学生而言,“绿色评价体系”改分数独大为全面发展,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维度20个关键性指标。
同时,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见》要求,必须严格执行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实行等级记分制度。学校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奖励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师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好差的主要依据。这一要求与2012年9月国务院就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提出的意见是一致的。
第三,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没有教师“教”的质量,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八大报告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要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引导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对此,需要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成长,维护教师权益,吸引、鼓励、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四,通过其他改革措施配套发力。做到以上几点,显然还不够,仍需要其他措施相配套。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课程改革,推动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等等。
结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任务。但长期以来,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心目中,所谓的“教育质量”就是“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就是分数和升学率。这种教育质量观虽然越来越显得“老土”,但在当下还是很有市场。因此,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人才战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来源:蒲公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