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素娟
将“探究自学”引入“吸引课堂”
文/侯素娟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更要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学,如此才能做到了解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探究自学”是“吸引课堂”“学交享悦四步趣动”(即:探究自学、交流互学、分享激学、愉悦升学)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指的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法形式。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吸引课堂”模式之探究自学环节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自主”是核心。在笔者看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应该是“自主”,能够做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已经是“合作”“探究”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质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分清。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决不能包办代替,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正如俗语所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都知道“跳一跳,摘桃子”的道理,怎么能因为担心累坏学生而不让他“跳一跳”?当然要让学生能摘到桃子,尝到甜头。经常这样,学生也就乐在其中,不以为累了。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影响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集体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小学生健康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吸引课堂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探索自学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古人也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因此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课前先学,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还有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对学生探究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教师还可作适当的提示。例如,当学生为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教师要做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适当点拨;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小组合作性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合作学习是对自主学习的补充和促进。没有自主学习就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会好,有时甚至不如不组织,与其毫无准备地凑在一起、乱说一通,还不如让学生独自学习。因此,在课堂上也要给学生留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时也不一定每堂课都非要有合作学习形式,要选择需要互相启发,需要共同探究的地方,组织合作学习。在开展小组合作时,笔者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教学《我真希望》一文,组织小组讨论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第一,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试着提出1~2个自己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第二,四人小组讨论时,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读所画出的句子并提出问题,然后从中筛选1~2个大家感兴趣或不太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认真填写好以下讨论记录表:组员、主持人、记录员讨论内容、时间、发言、摘要及小组意见。第三,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重点讨论了哪些问题,讨论结果如何。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讨论的规则,又让学生明确了个人责任,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整个过程在问、想、说、议、悟的师生协作中进行,从而达到推陈出新,自主探索,自得其知。另外,还要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关系不是并列的。这三方面组成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是相互作用的,比如单方面强调自主,有可能变成各行其是。总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这在小语教学中还是一种新事物,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得还比较好,部分教师出现一些偏差,在所难免,愿大家能正确认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只有生动的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学校教师广泛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学习、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倘若教师能好好利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将其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定能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学习模式。学校构建的“吸引课堂”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探究自学入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春风的吹拂下,将“探究自学”引入“吸引课堂”,如火如荼的实验,给教育百花园增添了一缕独特美丽的风景。作为一名实验者,带着对“探究自学”这一研究的责任与使命感时,多了一分“勇于实践”的执着,多了一分“不断创新”的精神;心怀对“探究自学”方法的审视与评判,少了一点“患得患失”的犹豫,少了一点“理想主义”的痴迷。因为,教育创新的可能性,就这样一步步、一点点诞生于伟大、执着的践行者的实践中。作为教育者,在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长处的同时,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心,使他们不要认为别人什么都行,自己什么都不行,要让他们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石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