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季 群
一道新定义考题的思路突破与教学思考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季群
关注北京市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同行应该知道,“新定义”把关题成为地方命题特色,作为一种风向标考题,北京市各区、各校各自的期中、期末试卷的把关题也都把“新定义”考题作为一道必考题.本文选取最近北京海淀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卷上的把关题,首先展开思路贯通,并围绕该题给出教学设计,供研讨.
考题:(2015-2016学年北京海淀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试卷,第29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定义直线y=ax+b为抛物线y=ax2+bx的特征直线,C(a,b)为其特征点.设抛物线y=ax2+bx与其特征直线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
(1)当点A的坐标为(0,0),点B的坐标为(1,3)时,特征点C的坐标为_______.
(2)若抛物线y=ax2+bx如图1所示,请在所给图中标出点A、点B的位置.
图1
(3)设抛物线y=ax2+bx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D,其特征直线交y轴于点E,点F的坐标为(1,0),DE∥CF.
①若特征点C为直线y=-4x上一点,求点D及点C的坐标;
思路突破:对于(1),关键是确定a、b的值,只要把点A的坐标(0,0)、点B的坐标(1,3)代入直线y=ax+b的解析式即可求出a、b的值,从而明确特征点C的坐标为(3,0).
图2
图3
图4
②这是一个填空题,然而情况较复杂,要想获得解答,需要深入思考,主要是a、b的取值范围不同,有不同的构图需要考虑.
(i)当a<0、b>0时,构图(如图4,注意:点D应该在点F的右边,否则不能符合DE∥CF).
图5
(ii)当a>0、b<0时,构图(如图6、图7).
图6
图7
图8
图9
(iii)当a<0、b<0时,构图(如图9),容易发现,此时特征点C在第三象限,不符合DE∥CF,故此种情况舍去.
(iv)当a>0、b>0时,构图(如图10).
图10
这道新定义考题经过以上思路突破获得了解答,为了避免“入宝山而空返”,下面再给出必要的回顾与赏析.
1.思路贯通的关键
2.数形结合的思想
除初始问题并不一定要构造出图形辅助思考,后续问题都需要构造出恰当的图形辅助思路,在最后一问的四种情况讨论时,更是需要画出可能的图形,求解过程中以形助数、数形互助的求解策略体现得十分充分,值得认真体会.
3.前后呼应的设计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本题的几个设问充分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具体来说,初始问题帮助理解新定义,接下来画出两个交点为后续第三问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防止部分学生还不能明确两个交点的特点;在(3)①中,先给出一个特例引路,让点C在直线y=-4x上,帮助学生确认可能的图像位置,与(2)中的图像做到一次呼应;又启发和引导着(3)②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环环相扣,渐入佳境,易进难出,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把关试题.
设想针对本题开展试题讲评或以该题为例开展解题教学,以下给出围绕该考题的解题教学的简要教学设计.
环节(一)开课阶段,熟悉“定义”
给出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定义直线y= ax+b为抛物线y=ax2+bx的特征直线,C(a,b)为其特征点.
问题1:当点A的坐标为(0,0)、点B的坐标为(1,3)时,求特征点C的坐标.
追问1:在“问题1”条件下,此时抛物线y=ax2+bx与其特征直线是否有交点?如果有,写出两点的坐标;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追问2:设抛物线y=ax2+bx与其特征直线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若抛物线y=ax2+bx如图1所示,请在图中标出点A、点B的位置.
环节(二)运用“定义”,展开研究
问题2:设抛物线y=ax2+bx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D,其特征直线交y轴于点E,点F的坐标为(1,0),DE∥CF.
追问1:当a<0、b>0时,试写出b关于a的函数关系式.
追问2:若特征点C为直线y=-4x上一点,求点D及点C的坐标.
环节(三)变式再练,检测反馈
根据多年来解题教学的经验,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课堂上讲解、启发或部分追问一些学生的理解,则很多学生即使听懂了,依然不会做,更不能深刻理解类似的较难试题,这里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讲解之后,将问题做简单的变式改编后安排学生限时再练,检测反馈,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限于篇幅,我们不给出变式题,比如将问题中的系数a、b改成“直线y=mx+n为抛物线y=mx2+nx的特征直线”就是一种可行的简单改编,或者把后续问题的呈现台阶再次增加,比如在第三问增加“当m>0、n>0时,试写出n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等.
参考文献:
1.肖维松.回到概念:解题教学的一种取向——以2014年江苏泰州卷第25题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4(7).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美】波利亚,著.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