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银娟
(西藏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依托西藏传统节庆活动发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
——以2016年西藏山南市吉纳望果节为例
林银娟
(西藏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全面了解西藏地区的民俗节庆活动及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状况,以西藏农区典型节日——望果节为例分析节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如何更好地依托西藏民俗节庆来发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阐述。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传统节庆;望果节
吉纳村行政区域划上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处于西藏拉萨河、雅鲁藏布江和年楚藏布江3条河流交汇处,平均海拔3 600m,距离拉萨市约60km。早在1987年,吉纳望果节就被西藏自治区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仅仅是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没有任何后续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直到2012年,吉纳望果节才和自治区内其他地区的望果节一同,以“西藏望果节”为名,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西藏望果节”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望果节”中的“望”,藏语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意为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吉纳望果节有史料记载以来已有1 600多年的历史,始于吐蕃布德贡杰赞普时期,据西藏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末,雅砻地区已经兴修水利,开始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这时,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本都教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根据苯教教义,教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但这个时期,“望果”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这一地区开镰收割前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日喀则市和山南市等种植业基础较好,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吉纳望果节的举办时间为每年的阳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当地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灌浆期结束后,开镰收割两三周前,以村为单位由村民集体商议决定。其他地区节庆日期的确定也基本遵循这样的规律。2016年的吉纳望果节,为期5天,现将此次吉纳望果节内容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吉纳望果节日程安排
2.1 马 术
2.1.1 比赛场地 马术比赛是在马匹高速奔跑过程中进行骑马射箭、骑马打枪、骑马捡哈达。竞赛跑道为长约130m的直线土跑道,跑道一侧有高约半米的田垄,主要是规范马的前进路线。
2.1.2 主要规则 (1)骑马射箭、打枪。马术比赛每组由1人1马组成,2人为骑士和随马,随马主要负责照看马匹,起跑时引导马匹,避免发生危险。比赛中,有射箭有打枪,大部分为射箭,弓箭和枪均由骑手自备,射箭中间穿插着打枪,没有特定的顺序;箭射中靶子1次记1分,枪打响1次记1分;比赛过程中谁的帽子等身上东西掉落单另登记,最后有惩罚;射箭可用弓射也可用手持箭扎向箭靶。箭靶由用木棍竖立在一侧土垄上,箭靶直径约25cm,高度离赛道地面约2m左右。(2)骑马捡哈达。赛道一侧每隔15m左右放置1条哈达共放置5条哈达,颜色依次为黄、绿、红、白、蓝。骑手在马匹快速奔跑过程侧身向下依次将哈达捡起。共进行2轮比赛。
2.1.3 参赛选手 共18人参加马术比赛,均为村里的男性青壮年。
2.1.4 对获胜选手的奖励 现场的奖励主要有2项,第1项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为骑手唱歌祝福;第2项由村干部向获胜者敬献哈达和青稞酒。
2.2 打牛角
2.2.1 比赛场地 场地内画4条线,南北走向,第1条与第2条间隔约5步(成年人的平均步长,每步约0.8m),为投掷区,第2条与第3条间隔约21步,第3条与第4条间隔约5步,为投掷区。步数都为奇数,像征吉祥。牛角位于每个投掷区正中间,由打入地下的铁棍固定,牛角上系哈达。
2.2.2 主要规则 所有选手准备若干个不同形状的石头,投掷过程为所有选手先立于东面投掷区内,站成1排,按顺序每人投掷1次,重复 3轮。再换到西面投掷区向东面投掷区内投掷牛角。最后再换到东投掷区向西投掷区内投掷牛角。投掷轮数为奇数。只有选手站在投掷区内打中牛角才算获胜,选手出投掷区或石头触地再弹起打中牛角算无效;打牛角的石头选手自备,没有特别要求。
2.2.3 参赛选手 共15名男性村民参加比赛,年龄没有限制。
2.2.4 对获胜选手的奖励 打中牛角的奖励为即时奖励,每次投掷只要打中牛角,选手先以舞蹈庆祝,可自己跳也可以大家一起跳,再由村干部献哈达、青稞酒。
3.1 对传统体育项目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足
通过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了解,每年望果节上除转山、转田、祭祀和祈福活动固定不变外,传统体育的项目每年都有很大变动,而且传统体育项目活动设立的随意性很大。在当地村民的心目中,赛马、舞蹈等都属于村民娱乐范畴,在他们的意识中,对这些活动并没有明确的体育健身意识。
3.2 节日活动经费紧张,来源途径少
望果节的大部分活动经费由村委会专项经费支出。主要用于马匹的租用、比赛场地的布置、部分服装器械的采购与制作、饮料酒水的采购及运动员的奖励等。除此之外,活动中所需要的工具、青稞和部分服装等都由村民自筹获得。场地的简陋,器材规格的不统一,服装的参差不齐,安全保障的缺失都集中反映了此次项目经费的短缺,从而大大影响了活动的观赏性。
3.3 传统体育项目目前的参与度较低,群众基础较低
吉纳村辖4个小组,现有264户,1 070人。其中,28岁以下青年528人;参与活动的村民共有220人左右,总体参与度约为20.6%。其中,大部分人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马术和传统舞蹈作为此次望果节上最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参与者始终为18位村民,并且参与者全为男性或者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其他村民都以“过林卡”的形式在周围观看。
3.4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不足
我们在此次吉纳望果节的调研活动中,通过访谈发现吉纳望果节共有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其中3位年龄均在60岁以上,只有1名30岁左右的年轻传承人,而且这4位传承人均文化层次较低,语言表达水平较低。经过深入地访谈发现,他们只是吉纳望果节中马术项目和祭祀仪式的传承者,其他项目根本没有传承人,全靠自发组织。虽然吉纳望果节被列入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吉纳望果节每年的保护经费有限,传承人基本没有任何的补助,主要靠义务劳动来进行传承保护。同时,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有在每年望果节上才会得以开展,其余时间都不会进行。这些因素都充分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不足。
3.5 宣传不足,甚至缺失
由于吉纳望果节属于地域性的民间自发的民俗节日,每年的望果节都是由村委会组织开展的,没有政府和媒体的参与,整体发展的水平也较低,导致其几乎不受外界的关注。虽然其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但是在西藏知道这个节日的人很少。得不到媒体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吉纳望果节依然属于吉纳村自发性的节日,这对发展吉纳望果节上的传统体育是极为不利。
4.1 提高民众对传统体育的认识
藏民族是一个有着虔诚佛教信仰的民族,在各种宗教建筑中,关于体育的信息无处不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有射箭、游泳、抱石头和摔跤等,桑耶寺壁画有跑马图、杂技图、抱石头等,俄尔寺壁画有拔河图、长跑图等,再加上国家最近大力开展群众体育的良好契机。所以,提高藏族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认识的可能性是可以尽快实现的,加强引导,努力宣传,人们很容易就会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是藏族文化一部分的认识。在节庆活动中,前期的祭祀祈福仪式后,人们会自然的形成必须有体育活动的意识,因为人们的意识中那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信仰的一部分。
4.2 提高传统体育的参与度
一方面,青藏高原主要分为农区和牧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里的多数农区一年只产一季,在农牧业生产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牧区以放牧为主,整体上闲暇时间也较多;另一方面,藏族人民对本民族的各种活动形式普遍都有掌握,只是参与意识不强烈。时间与能力具备,只缺引导,传统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节日上除了表演类的具有危险性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加入各类传统体育项目,如舞蹈、棋类等,让不同年龄的、不同阶层的和不同需求的人参与进来,让节日更加欢庆祥和。进而影响他们日常的娱乐方式,让更多的茶馆里不只有掷骰子的娱乐活动,吉韧、“密芒”等益智的体育项目成为日常流行娱乐方式。
4.3 拓展经费来源
西藏是多数人心中的天堂,每年都有不少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旅游观光的范围主要为名山古刹、神湖民宿。近年来,西藏的民俗节庆也成为了游客观光的又一选择。西藏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是传达西藏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十分具有观赏价值的民俗项目,传统体育的发展不能再固步自封,依托传统节庆活动,更多的展示给中外游客,有些甚至可以参与体验。与旅游结合,把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旅游体验活动中,在丰富旅游内容的同时,也让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广为人知,同时也能获得让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下去的经济条件。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民族传统活动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发展较好,具有特色的民俗节日进行大力扶植,还可以推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使民俗活动拥有更肥沃的发展土壤。
4.4 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并重
民俗节庆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目前,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主要来自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传统体育单个项目申遗的很少,主要是以民俗节庆为主来申请非遗,其中会涉及到传统体育个别项目,作为目前比较成熟的保护制度,非遗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对表现好的、发展前景广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大力扶持;对那些发展不好、剑走偏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及时训诫,引导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对那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及时补救,避免彻底遗失。同时,体育系统应在保护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制定专门的办法。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开发,需要在尊重原有民族特色,符合地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不能一味迎合当今的市场经济,过多融入现代化的内容,而使其丧失民族特色。
[ 1 ]关东升.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 2 ]丁玲辉.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 3 ]丁玲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 J ].西藏体育,2003(4):13-14.
[ 4 ]耿献伟,丁玲辉.藏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保护[ J ].体育文化导,2014(9):56-59.
[ 5 ]耿献伟,王兴怀,杨海航.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130-134.
[ 6 ]曾伟.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12(2):132-135.
G812.7
A
1674-151X(2016)12-13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4.075
投稿日期:2016-10-18
林银娟(1986—),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