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足球运动专项有氧耐力训练设计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on Soccer Players’special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Design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水祎舟1,黄竹杭1,耿建华2,郝霖霖1,傅鸿浩1
SHUI Yizhou1,HUANG Zhuhang1,GENG Jianhua2,HAO Linlin1,FU Honghao1
摘要:目的:旨在结合足球运动项目专项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形式有球训练方法与手段设计是否能够有效提高足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耐力的训练水平。方法:以12名北京体育大学男子足球代表队队员为实验对象,利用Polar Team2团队心率监控系统,对所设计的结合球有氧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科学验证和监控分析。结果:(1)在4v2移动传控练习中50%-80%强度占总负荷的98.65%;(2)6v6击垒得分练习中60%-90%强度占总负荷强度的99.48%;(3)在4v4无方向传抢练习与小场地比赛练习中70%以上强度分别占总负荷的98.44%与96.96%,其中90%-100%强度百分比分别占总负荷的74.69%与69%。结论:不同负荷强度与训练控制要素下的结合球训练设计能够满足足球运动专项有氧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足球运动;专项有氧耐力;小场比赛;训练设计
有氧耐力是竞技体能中最基础的身体能力之一,能够保证运动员的机体在高强度、高对抗条件下动作质量与长时间工作的能力[1]。有氧耐力训练也是足球运动员不可或缺的体能训练内容之一。现代足球比赛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足球运动的专项体能必须与技战术行动相结合,而不具有战术目的的体能表现特征则与足球“专项”体能的本质特点背道而驰[2]。现阶段,无球状态下的有氧训练仍然在足球专项体能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长距离跑,越野跑,变速跑、间歇跑等训练充斥在各级教练员有氧耐力训练的计划中。在特定的训练时期与训练阶段,无球有氧耐力训练也许可以为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经常运用持续不变的无球有氧耐力的训练,会使足球运动员专项肌肉的收缩形式、运动单位的募集方式、肌纤维类型、能量代谢与功能形式、技术动作和跑动节奏等一系列形态机能和生理生化特征产生适应性改变。而这种适应性改变对足球比赛中诸如急转、急停、抢截、跳跃、变向等爆发用力等关键技术环节有着不利的影响[3-5]。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证实结合球有氧能力训练对足球运动员专项竞技表现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6-10]。促使运动员的氧运输能力、心脏的泵血能力、最大摄氧量、比赛中的跑动距离、冲刺频次和控球次数都得到明显提高。并由此提出判断运动员最大心率的场地测试方法[11],为教练员有效地控制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设计了结合球专项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练习效果,检验不同训练控制要素下有球练习对运动员机体负荷变化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设计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校代表队男子足球运动员12名,其中运动健将3名,一级运动员3名,二级运动员6名,队员平均年龄21.41±2.27岁,平均训练年限9.25±1.71a,平均身高178.25±4.49cm,平均体重68.83±5.84kg,安静心率56.41±4.90次/min(见表1)。
表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1.2实验设计方案
有氧耐力是足球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之一,而有氧耐力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足球比赛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足球运动员不需要“田径式”体能,脱离球的专项有氧耐力训练并不能满足足球运动员的需要[12]。随着科学技术与多学科知识在竞技体育中的高度渗透,足球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发展也越来越强调本学科强大的科研基础与成果应用能力,通过科学训练设备检测与监控运动负荷强度已成为教练员有效监控训练,提高训练质量的主要手段。心率作为监控运动负荷强度的有效指标可以很好地反应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由于运动员的最大心率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验前需对受试对象进行最大心率测试,从而为后续练习中不同强度负荷百分比分析提供参考。
表2 足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耐力训练原则与负荷强度[13]
1.2.1测试1:最大心率测试[14]
测试场地:在105×68的标准足球场上进行测试(如图1-3)。
测试方法:进行适当热身后,每名队员从起点处间隔15秒出发。前4圈用中等速度跑完,每圈在1分30秒内完成。第5圈用高速跑完,在1分钟内完成。第6圈的前半圈在20秒内完成,后半圈以最快速度完成。
图1 最大心率测试场地
图2 测试对象最大心率
图3 最大心率测试监控图
1.2.2测试2:4v2移动传控练习1(不设置得分要素)
测试人数:6人×2组。
测试场地:5m×5m。
组织形式与要求:6人1组,每组1球,正方形场地外围4名球员控球进行传递,中间两名防守队员手拉手进行抢截,抢截过程中手不能松开,控球队员成功完成一次传球后,需进行移动换边。如果球被中间两名防守球员截断或失误,失误队员转变为防守者与中间球员进行交换。
练习持续时间:6分钟。
练习重复组数:1组。
1.2.3测试3:4v2移动传控练习2(设置得分要素)
练习人数:6人×2组。
测试场地:5m×5m。
组织形式与要求:6人1组,每组1球,正方形场地外围4名球员控球进行传递,中间两名防守队员手拉手进行抢截,抢截过程中手不能松开,控球队员成功完成一次传球后,需进行移动换边。如果球被中间两名防守球员截断或失误,失误队员转变为防守者与中间球员进行交换。
控球方成功传球20次计1分,增加中间球员的防守次数。
练习持续时间:6分钟。
练习重复组数:1组。
1.2.4测试4:6v6击垒得分攻防练习1(不改变得分要素)
测试人数:6人×2组。
测试场地:三分之一足球场。
组织形式与要求:5人一组进行6v6小场地比赛,每队防守在各自半场间隔至少一米的一系列横排标志桶(至少5个)。每队球员需尽力进攻并用球击倒对方半场内的标志桶,可在标志桶前或标志桶后任意地点得分,得分球员需将击倒的标志桶带回本方半场,与此同时,其余球员继续比赛,允许队员在标志物的前后击球,比赛结束,标志物最多的球队获胜。
练习持续时间:6分钟。
练习重复组数:1组。
1.2.5测试5:6v6击垒得分攻防练习2(改变得分要素)
测试人数:10人×2组。
测试场地:三分之一足球场。
组织形式与要求:6人一组进行6V6小场地比赛,每队防守在各自半场间隔至少一米的一系列横排标志桶(至少5个)。得分时队员必须一脚出球击倒对方半场内的标志桶,可在标志桶前或标志桶后任意地点得分,得分球员将击倒的标志桶带回本方半场。与此同时,其余球员继续比赛,允许队员在标志物的前后击球,比赛结束,标志物最多的球队获胜。
练习持续时间:6分钟。
练习重复组数:1组。
1.2.6测试6:4v4无方向传抢练习1(组间间歇恒定)
测试人数:8人×2组。
测试场地:25m×25m。
组织形式与要求:按比赛规则正常进行,一队球员传够10脚时得一份,球出界立即由场边协助人员抛入场内一球,恢复练习。防守时注意人盯人(防守距离为2米内)。
练习持续时间:3分钟。
练习重复组数:5组。
间歇时间:组间间歇时间2分钟。
1.2.7测试7:4v4无方向传抢练习2(组间间歇递减)
测试人数:8人×2组。
测试场地:25m×25m。
组织形式与要求:按比赛规则正常进行,一队球员传够10脚时得一分,球出界立即由场边协助人员抛入场内一球,恢复练习。防守时注意人盯人(防守距离为2米内)。
练习持续时间:3分钟。
练习重复组数:5组。
间歇时间:组间间歇依次为:3分钟、2分30秒、2分钟、1分30秒。
1.2.8测试8:4v4小场地比赛练习1
测试人数:8人×2组。
测试场地:25m×25m正方形场地。
组织形式与要求:按比赛规则正常进行,有效进球为地滚球且进球方全部队员过半场,进球后得分方控球。球出界立即由场边协助人员抛入场内一球,恢复练习。防守时注意人盯人(防守距离为2米内)。
练习持续时间:3分钟。
练习重复组数:5组。
间歇时间:组间间歇依次为:2分钟、1分30秒、1分钟、30秒。
1.2.9测试9:4v4小场地比赛练习2
练习人数:8人×2组。
练习场地:30m×20m长方形场地。
组织形式与要求:按比赛规则正常进行,有效进球为地滚球且进球方全部队员过半场,进球后得分方控球。球出界立即由场边协助人员抛入场内一球,恢复练习。防守时注意人盯人(防守距离为2米内)。
练习持续时间:3分钟。
练习重复组数:5组。
间歇时间:组间间歇依次为:2分钟、1分30秒、1分钟、30秒。
检测指标:本实验使用Polar Team2团队心率测试表对测试队员进行全程检测,即时记录心率的变化,心率的有效统计从测试开始时到结束即刻。并对测试过程进行录像,最后对心率的变化进行分析。
1.3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用Excel2007与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对实验对象进行上述不同组别训练设计测试的心率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为P<0.05,非常显著性差异为P<0.01。
2研究结果
2.1各组4v2移动传控练习运动员负荷强度变化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测试2中50%-80%强度占总负荷的98.62%。测试3中50%-80%强度占总负荷的98.68%。而测试2与测试3中70%-79%强度百分比占各组练习总负荷比例最高,分别为50.44%和54.31%。其中,测试2与测试3在50%-59%、70%-79%强度百分比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测试3在整体负荷强度上略高于测试2,且测试3的平均心率与最大心率均高于测试2。
2.2各组6v6击垒得分练习运动员负荷强度变化
通过表4可知,在测试4中60%-90%强度占总负荷强度的99.11%,练习5中60%-90%强度则为99.85%。由于在练习中扩大了场区的范围,使负荷强度得到了提升,在训练安排上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进攻目标,降低了队员的得分难度,因此没有出现超过总负荷强度90%的情况。而练习4与练习5在70%-79%和80%-90%强度百分比与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练习4在70%-80%强度百分比上多于练习5,而练习5则在80%-90%强度百分比中多于练习4。在平均心率与最大心率的变化上,练习5均高于练习4。练习4中70%-90%强度占该练习总负荷强度的99.11%,而练习5中70-90%强度占该练习总负荷强度的99.85%。
表3 测试2与测试3负荷强度统计与组间配对样本T检验
注:*表示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示P<0.01,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4 测试4与测试5负荷强度统计与组间配对样本T检验
注:*表示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示P<0.01,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2.3各组4v4无方向传抢练习运动员负荷强度变化
2.3.1组间间歇恒定形式下运动员负荷强度变化
表5表明,在4v4无方向传抢练习形式1中,70%以上强度占总负荷的98.18%,其中90%-100%强度百分比所占总负荷的73.25%,五组练习的平均心率与最大心率均值分别为174.48与187.14。表明此种练习形式符合有氧高强度训练的要求。在70%-79%的强度百分比上,第五组练习的比例最高,占该组总负荷的5.10%,最低的是第一组,占总负荷的2.87%。而80%-89%强度百分比均值上,负荷比例最高的是第一组,占该组总负荷的22.84%,其余四组之间的负荷差异均不明显。在90%-100%强度百分比均值上,负荷比例最高的是第四组,占该组总负荷的78.12%,而第一组的负荷比例最低,占总负荷的68.48%。
在形式1练习中总体负荷水平呈现出规律性的波浪趋势,表明固定的间歇时间使队员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恢复,其中分段负荷显示70%-79%强度百分比与总体负荷的波浪趋势一致;而80%-89%负荷百分比则表现出较为稳定的趋势;90%-100%强度百分比均值则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仅在最后一组中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而从练习的第四组与第五组可以看出,两者在70%-79%负荷百分比的递增与90%-100%负荷百分比的递减均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表5 4v4无方向传抢练习1负荷强度统计与组间配对样本T检验(N=1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表示P<0.05,第三组与第四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第四组与第五组比较。
2.3.2组间间歇递减形式下运动员负荷强度变化
表6表明,在4v4无方向传抢练习形式2中,70%以上强度占总负荷的98.71%,其中90%-100%强度百分比所占总负荷的76.13%,五组练习的平均心率与最大心率均值分别为176.36与186.48。表明此种练习形式符合有氧高强度训练的要求。在70%-79%的强度百分比上,第一组练习的比例最高,占该组总负荷的8.53%,最低的是第五组,占总负荷的3.48%。而在80%-89%强度百分比均值上,负荷比例最高的仍是第二组,占该组总负荷的19.76%,最低的仍是第五组。在90%-100%强度百分比均值上,负荷比例最高的是第五组,占该组总负荷的83.05%,而第一组的负荷比例最低,占总负荷的70.21%。
其中,形式2在70%-79%强度百分比的总体负荷趋势呈递减特征,仅第三组的负荷比例比第二组略有提高,第四组与第五组组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而80%-89%负荷百分比同样呈递减趋势,仅第二组的负荷比例比第一组略有提高,负荷最高的是第一组,最低的是第五组;90%-100%强度百分比均值则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而最后两组练习之间的递增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6 4v4无方向传抢练习2负荷强度统计与组间配对样本T检验(N=12)
注:*表示P<0.05,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第三组与第四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第四组与第五组比较。
2.4各组4v4小场地比赛练习运动员负荷强度变化
2.4.1正方形场地形式下运动员负荷强度变化
表7显示,在4v4小场地比赛形式1中70%以上强度占总负荷的98.68%。其中90%-100%强度百分比所占总负荷的69.12%,五组练习的平均心率与最大心率均值分别为172.58与185.02。表明此种练习形式符合有氧高强度训练。其中,70%-79%强度百分比均值上,第一组练习的比例最高,占该组总负荷的15.87%,最低的是第五组,占总负荷的1.65%。在80%-89%强度百分比均值上,最高的仍然是第一组,占该组负荷的34.54%,最低的则是第五组,占该组负荷的11.83%。而在90%-100%强度百分比上,第五组的比例最高,占该组总负荷的85.75%,第一组比例最低,为48.11%。
在4v4小场比赛练习形式1中运动员的总体负荷水平仍然呈现出波浪的趋势,但70%-79%强度百分比均值显示出递减的趋势,而在第二与第三组组间、第三与第四组组间的递减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同样的递减趋势也出现在80%-89%强度百分比均值上,并在第一组与第二组组间、第三组与第四组组间的递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90%-100%强度百分比均值上则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并在第一组与第二组组间、第三组与第四组组间的递增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7 4v4小场地比赛练习1负荷强度统计与组间配对样本T检验表(N=1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表示P<0.05,第二组与第三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第三组与第四组比较;▲表示P<0.05,第四组与第五组比较。
2.4.2长方形场地形式下运动员负荷强度变化
通过表8可知,4v4小场地比赛练习2与练习1在训练调控因素等方面所做出的变化为场地大小、面积的差异,练习2是变长为30米的长方形场地,练习1则是25米的等边正方形场地,其余训练控制要素则完全相同。表13、14得出,在4v4小场地比赛练习形式2中70%以上强度占总负荷的95.29%。其中90%-100%强度百分比所占总负荷的68.88%,五组练习的平均心率与最大心率均值分别为170.98与184.22。
在4v4小场地比赛练习2中,70%-79%强度百分比均值与80%-89%强度百分比均值,都出现了负荷比例随练习组数的增加而不断递减的总体负荷趋势。而90%-100%强度百分比均值则随练习组数的增加而不断递增,这与4v4小比赛练习形式1所出现的总体负荷趋势相近。第一组与第二组组间在70%-79%、80%-89%强度和第四组与第五组组间的70%-79%、80%-89%、90%-100%强度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
表8 4v4小场地比赛练习2负荷强度统计与组间配对样本T检验表(N=1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表示P<0.05,第三组与第四组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第四组与第五组比较。
3分析与讨论
3.1不同训练控制要素下移动传控练习对身体负荷强度的影响
在训练设计思路中将足球比赛常用技术接、传、运、控作为主导融入专项有氧耐力练习,从而保证练习形式尽可能的符合足球运动基本规律,并结合技能练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运动员合理运用技术的同时,提高专项体能训练的效果。由于在练习中要求防守队员在移动时都必须牵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移动速度,避免出现总体负荷强度过高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造成两组练习在负荷强度与心率之间差异的原因在于测试3过程中,由于得分要素的设置使练习更加具有竞争性,队员之间一脚出球的次数明显增多,并且成功传球后的换边频繁,防守球员的注意力与防守积极性得到有效的促进,这也成为测试3负荷强度略高于测试2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球员平均心率与最大心率监控结果表明,测试2和测试3的训练内容均适合有氧低等强度耐力。
3.2不同训练控制要素下击垒得分练习对身体负荷强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两组练习的负荷差异主要源于练习得分要素的改变。测试5中一次触球击倒标志物得分要素的改变明显提高了球员的跑动强度,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队员试图通过积极的接应和移动来获得理想的击球位置,从而获得队友的传球直接一脚出球击倒标志物得分。结合录像观察发现,由于练习要素的改变,练习5中队员之间主动需求配合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训练的整体负荷强度。总体而言,测试4和测试5的所设计的训练内容均适合有氧中等强度耐力。
3.3不同训练控制要素下无方向传抢练习对身体负荷强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间歇时间的4v4无方向传抢练习中,队员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恢复,但随着练习组数的增多,运动员在负荷较高的90%-100%强度百分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仅在最后一组机体明显疲劳的状态下表现出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前几组的练习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荷累积,结合录像分析发现,运动员在第五组练习中的移动速度与反应速度均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防守中的盯人到位率不足,并且失误的次数增多,这使得了运动员在第五组练习中的总体负荷水平出现明显差异。
而在组间间歇递减的形式2练习中, 70%-90%的强度百分比显著下降,而90%-100%的强度百分比均值则明显提升。并且在第五组开始时显著增长。与固定间歇的练习形式1相比,由于疲劳程度的不断累积使运动员的身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造成了练习形式2中运动员负荷强度递增上升的趋势。练习2的总体负荷强度和平均心率均略高于练习1,但在最大心率上变化则不明显。总体而言,测试6和测试7的训练内容均适合有氧高强度耐力。
3.4不同训练控制要素下小场比赛练习对身体负荷强度的影响
在4v4小场地比赛形式1中,五组练习均出现显著性差异的递增,这是由于组间间歇递减的训练负荷控制模式使运动员的身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而第四组与第五组的组间间歇仅有30秒,为队员的疲劳程度累积所致。对比无方向4v4传抢练习2,设置球门后的4v4小比赛练习1的总体负荷强度虽然没有前者高,但是每组练习的组间负荷强度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而在形式2练习中,总体负荷上略低于形式1。表明在同等的训练控制要素下,练习场地面积相同,正方形场地的4v4小比赛练习强度略高于长方形场地。通过录像分析发现在正方形场地中,队员的移动方式、进攻中的前插次数明显多于长方形场地,能够更加频繁的利用场地的宽度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空当,也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负荷的差异,但具体的结果还需要经过更多深入的实证研究进行验证,而测试8和测试9的训练内容同样适合有氧高强度耐力训练。
4结论
(1)两种形式的4v2传控练习均符合有氧低强度训练的要求;在其余训练调控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设置得分要素的传控练习2强度高于练习1;且防守时采用牵手形式能够限制练习过程中较高心率的出现。
(2)6v6击垒得分练习能够达到有氧中等强度练习的目的,而调整得分要素则提高了练习的负荷水平,这为教练员合理的控制、评价训练效果提供了方法学依据,当训练负荷强度较低时,通过调整得分要素可以提升练习的整体负荷强度。
(3)4种不同形式训练要素调控下的4v4无方向传抢练习与小场地比赛练习均适合有氧高强度训练的要求,而组间间歇时间递减的传抢练习负荷强度高于组间间歇时间恒定的练习形式。且在练习场地总体面积相同的条件下,正方形场地小比赛练习负荷强度略高于长方形场地。
参考文献
[1]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12:118.
[2]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301.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69.
[4]杨则宜.体能训练指导[M].北京:备战奥运会科技专家组,2008:533.
[5]Bangsbo J. Fitness Training in Football: A Scientific Approach[M].Cpoenhagen, Denmark. 1994:52.
[6]Bangsbo J. Aerobic and Anaerobic Training in Soccer[M].Fitness Training in Soccer I, Cpoenhagen, Denmark,2007:90.
[7]Helgerud J, Engen LC, Wisioff U, et al.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Improves Soccer Performance[J].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11):1925-1931.
[8]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the Recommended Quantif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and Muscular Fitness and Flexibility in Healthy Adults[J].MedSci Sports Exerc,1998,30(10):975-991.
[9]Helgerud J, Kemi OJ, Hoff J. Pre-season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Development in Elite Soccer Players[M].In:Hoff J, Helgerud J, editors. Football(Soccer): New Development in Physical Training,Trondheim:NTNU,2002:55-66.
[10]Hoff J, Wisioff U, Engen LC, et al. Soccer Specific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J].Br J Sports Med,2002,36(3):218-221.
[11]Plat D, Maxwell A, Horn R,et al. Physiological and Technical Analysis 3V3 and 5V5 Youth Football Matches[J].Insight FA Coaches Assoc J,2001,4(4):23-24.
[12]Greg, Gatz. Complete Conditioning for Soccer[M].USA.HumanKinetics,2012:47.
[13]Bangsbo.Aerobic and Anaerobic Training in soccer [M].Denmark.Forlaget storm,2011:91.
[14]Bangsbo. Fitness Testing in Football[M].Denmark.Rosendahls,2012:25.
Abstract
Objective: In refere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cer game, the paper explores whether different forms of ball-work desig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thlete’s special aerobic endurance level.Methods: Using the12 players on th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men’s soccer team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the paper verifies and analyzes the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method with the Polar Team2 heart rate monitoring system. Results: (1) In 4v2 movable ball pass and control exercise, 50-80% intensity accounts for 98.65% of the total load; (2) in 6v6 shooting exercise, 60-90% intensity accounts for 99.48% of the total load; (3) in 4v4 random cutting and passing exercise and half-ground game exercise, over 70% intensity accounts for 98.44% and 96.96 of the total load respectively, among which 90%-100% intensity accounts for 74.69% and 69% of the total load. Conclusion: Ball-work design with different load intensities and control factors can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soccer players’ special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Key words:Soccer; Special Aerobic Endurance; Small Ground Match; Training Design
CLC number:G843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1-9154(2016)01-0070-08
(编辑孙君志)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16)01-0070-08
收稿日期:2015-05-10
作者简介:水祎舟,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足球体能与运动训练,E-mail:shuiyizhou@126.com。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2014A009)。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