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晔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对策研究
赵晔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地方高职院校针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社会服务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地方高职开展中小微企业社会服务的意义,以及制约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对中小微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职;中小微企业;社会服务;对策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外延逐渐扩大,地方高职的社会价值将不仅局限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推进学生就业,更多地取决于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和影响力。只有地方高职在为适应区域社会大量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做出贡献的同时,其社会服务功能定位于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自身的存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反作用将为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品牌力量,使学校成为区域化经济发展的知识、人才、技能的储备之地。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高职院校更加关注的是大中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支持力度,使得高职院校针对中微小企业的社会服务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
一、地方高职开展中小微企业社会服务的意义
1.高职社会服务的内涵
在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对社会服务项目提出了具体的界定和要求,即“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地方高职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教育部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示范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也是对所有高职在这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了为区域性企业、行业提供具体的的技术、咨询与服务、科研创新,并提供服务职能,肩负区域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任务。并且要在新技术研发、职工技能培训等方面是专家,是行家里手,这样才能够起到进行社会服务的作用,以前单纯性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观已然过时。
2.地方高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1100万家中小企业法人在我国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这个比例占法人企业总数的99.8%,并且为社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还拥有专利达65%,发明新产品比例为80%,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城乡经济、扩大人员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整体数量规模上,还是其活力和发展预期上,为中小企业,包括小微型企业服务都将是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动力和外延发展的本质属性。
统计显示,中小微企业多集中在新兴行业,如数控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等行业,他们已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过程转化为现代的技术密集型生产过程,由对大量熟练劳动者和处级技术工人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区域性高职院校正在为地方企业、行业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是其三大重要特征,显然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契合在与其他高校相比较,最为紧密。另一方面,本地行业和中小微企业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在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方面,在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势必希望成为高职院校能够提供支持,成为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试验田”和“孵化器”,当然中小微企业更是地方高职院校就业的主要市场。双方具有高度的依存度。
3.中小微企业的定义及划分标准
中小微企业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所在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较,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及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我国主要是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对16个行业,结合行业自身特点进行划分的。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 制约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因素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目前已成为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由于其历史原因,对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对中小微企业社会服务都不甚了解。
1.对中小微企业的固有观念滞后
地方高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与行业协会或大企业的合作较多,而与民营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合作较少,实际上,许多中小微企业的属于科技型企业的范畴,主要涉及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推广,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产品、咨询服务、技术研发等的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地方高职认为这样的企业数量太多,合作起来对方也过于专业,学生也处于对用人单位的性质、地理位置、经济待遇等因素的考虑,一味热衷于在大城市发展,到外资、大型国企等单位就业,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或地方偏远的急需人才的基层就业,这使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成为了一句空话。
2.服务内容单一
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目前多仅限于开展员工培训,以及提供学生去企业实习为企业提供劳动力等形式,多是学校对企业的适应性合作,缺乏导向性合作。而很少有以教师为主体,以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进行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项目。一方面盲目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一些服务项目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缺乏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多是个体自发合作方式,未形成大团队,构筑大平台,或缺乏长期战略合作,合作体系陈旧。
3.教师实践有待加强
虽然许多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求高职教师下企业锻炼,在企业锻炼中增加一线经验,提高业务技能,并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是提高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处于超负荷状态,主要精力用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远远达不到要求。加之部分教师来源渠道狭窄,或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缺少专业实践经验,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或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水平参次不齐,教缺乏系统、专业、娴熟的实操技能,从而使得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4.激励机制缺位
在职称评审方面,沿袭了普等高等院校的要求和标准,着重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级论文的撰写能力,而对其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未做明确要求。在专业技术继续教育方面,不重视教师实践技能的非学历培训培养,及激励或奖励等方面。可以说,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尚未在教师晋升、教师地位和威望等方面建立起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激励机制。
三、地方高职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的对策
1904年,范·海斯担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时,就明确地提出了威斯康星大学是一个为州服务的机构。目前我国地方高职院校正努力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知识库、人才库、助推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外延正在逐渐扩大。
1.提高地方高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意识
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地方高职院校在具体办学定位上,既不能脱离固有的行业属性,又不能无视行业内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必须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与前沿。根据地方积极发展的现状和特征,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不同岗位群的岗位需求来定位如何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及把握中小微企业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针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增强,大力倡导广大高素质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从而不断使得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及基层集中。此外,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不断拓展办学思路,强化内涵建设,凸显地方区域育人特色,形成新的办学活力,才能在高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创新。
2.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目前,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提升内涵建设的必然趋势,许多大型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小微企业更难找到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最佳契合点,这也是高职院校的难题,自然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倾斜,更需要学校不断加强自身实力,提高吸引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需紧贴市场需求,在考虑自身教学需求的同时,加大实习实训课程的设置,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加强与中小微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设置课程、建设专业,联手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建立校企联合的高效实训基地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不应只依靠单方力量,而应借企业的势力来联合共建实验实训室。不仅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还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共建基地,使得企业文化、制度、理念、标准和技术需求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让企业更加重视地方高职的价值,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这不仅可以使得学生与社会快速融合,也有助于区域内高职院校高效关注人才市场需求,掌握其动态的规律,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便于更好更直接地为当地经济提供有效服务。
4.建立有利于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师资培养体制和激励机制
一方面,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在高职院校和微小企业之间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互通互动的平台,让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通道畅通,增加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渠道,聘请更多具有一线实际操作技术的中小微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不断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打造一种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实际操作技术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同时,微小企业要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包括场地、设备、人员支持等。教师通过考察交流、挂职锻炼、实习实践等多种方式,夯实自身的专业理论、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积累工作过程的经验,全方位补充综合知识,更新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师生开展社会服务的助推器。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激励高职院校教师到微小企业挂职锻炼,为微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考核激励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社会服务能力,还应包括教师与企业共同研究的横向课题、技术开发、成果应用与转化、职业资格认证等鼓励措施。学校可以将教师到中小企业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奖惩并施,从而促进高职教师到企业锻炼的积极性。
四、结语
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取决于办学水平和生源的竞争,而更加注重高职院校为企业、行业和社会提供的资源极其服务能力的竞争。无疑,中小微企业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的一个重要区域。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发挥更强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功能,高职院校也会因综合实力而得到社会的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撑。高职院校在自身不断提升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力和创新支持。从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取得双赢,增强双方在经济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金彪.浅析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
[2]杜佩莲.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迅,2011(24).
Strategic Research on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Serving for Micro Enterprises
ZHAOYe
(Department of Finance X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710077,Xi’an,Shaanxi,China)
Abstract: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social service for micro enterprise is the bound demand via itself development.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implication of executing social service for the micro enterprises and factors limiting such services,the essay proposed relevant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rove vocational colleges’competency on serving the minor enterprises.
Key words: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Micro Enterprises;Social Services;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885(2016)01-29-04
作者简介:赵晔(198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财政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贸易与投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合规治理。
基金项目:2015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分岗核算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5Z48);西安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基金项目“会计信息质量治理机制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项目编号:2015YB04)
收稿日期:2016-01-20
【高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