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光庆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新审视
邓光庆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进行重新审视、梳理和目标定位,着重阐述了“为什么”要树立牢固的高校体育“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以及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思想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 健康第一 定位 新审视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已经成功地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在国家教育机构发布的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围绕学校素质体育教育的核心、性质、方向、目标以及如何实施学校体育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和成果纷纷登场,国内、外教育思想也互相交融,跨越了“唯生物体育观”的单一学科范畴,逐渐树立了以人为本,注重学校体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功能的“三维体育观”,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1]然而“快乐体育”“健康第一”“能力体育”“素质体育”“终身体育”“创意体育”等一些新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众说纷纭,体育教育思想处世不明,主线不清,没有中国特色,导致了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混乱、模糊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指导。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要在已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的建设。因此本文的思考点就在对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定位与重新审视、梳理上。
1.高校体育“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定位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国民体质实际需要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指导思想。[2]“第一”则意味着并不存在与之并列、平行的指导思想。因而“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应贯穿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教学既要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入手,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体育个性品质,让他们在体育教学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体育的益处和快乐,促使他们的健康和体育能力可持续发展,最终以为社会教化为其根本目的,使之受益于他的一生,并影响到他周围的人。因此,树立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成人社会、社会需求为基点,来进行高校体育的教材、教学和管理模式建设,此乃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唯一“通道”,也是现代体育教育一个总的指导思想。[3]
2.“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素质教学思想中的新审视
(1)高校体育素质教学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认识
面向新世纪学校教育,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显而易见,从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体育仍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健康强壮的身体是适应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人要追求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很清晰地看到:高等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以为培养公民终身体育能力和为社会教化育人为其根本目的指导思想。[4]
在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而非“健康唯一”的教育思想,也非对过去传统体育“重竞技项目、求达标率”教育思想的“全盘”否定。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计要求,对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三、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不同年级和时期“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表现出其重点与特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兴趣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把能力体育教学思想与“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施快乐体育教学与活动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和快乐的同时,应把“健康”的教学内容、手段、思想放在第一位置,更应该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学生人格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的自主性与影响力和健康习性、健康个性与健康体育文化素养紧密结合起来。[5]
(2)高校体育素质教学中能力体育教学的认识
我国学校体育是在原体育课程基础上改革并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但其主要组织形式仍将是以体育教学为主要手段,教师的作用有增无减,而且体育教学已从原来的反映身体素质水平的“达标率”等近期效果,开始向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体育个性品质等远期效应方面转化,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体育健身能力,形成对体育科学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毋庸置疑,能力体育教学自然离不开传授体育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这是体育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需要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是一个低层次上的必要的技术与身体层面的体育教学阶段。况且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由于过去甚至将来一段时间还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技能和基本的体育知识缺乏,有学生误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因此在大学的第一阶段实施能力体育教学与其说是提高,还不如说是“补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学生都能够通过思考、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把获得的体育信息与能力通过同化和顺应,融入原有的体育认知结构,建构形成新的体育认知结构能力。[6]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的目标设置和实施过程不尽相同,但是教学思想应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创新能力等体育能力与学生身心健康而进行的。
(3)高校体育素质教学中快乐体育教学的认识
快乐体育教学起源于我国的娱快教学与日本的快乐教育,以达到体验获得成功,取得同伴间互相信赖与尊重。前南斯拉夫籍中国足球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也给中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带来积极的思想。目前,许多教师试图在改善理想的教学环境,想方设法创设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中的乐趣和体育的魅力,而且“健康”的教学内容、手段、思想是快乐的源泉。
快乐体育教学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技术技能基础之上的快乐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我们的自由会是怎样的自由?我们大家会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同样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没有学生的身体与技能基础和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能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快乐吗?因此,强调快乐与身体、技能的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才是快乐之根本。在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下,引导学生体会“参与”与“过程”快乐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状态,收获成功与喜悦的“多效”教育过程。快乐体育应该是汗水和笑声的“快乐”,而不是“放羊式”的嬉笑。只有经历过风雨与磨难之后的彩虹,才是最漂亮的彩虹。
(4)高校体育素质教学中终身体育教学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1978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对“终身体育”加以规定,必须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穿每个人生命的始终,我国学者又从教育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把人一生的身体锻炼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那么学校体育就是人生身体发展的子系统,把学校体育的视角发展到关系学生的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能力和兴趣,实现高等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核心作用即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环节的紧密衔接,改变高校体育教育当前“大部分学生,学校毕业,体育也毕业,运动终结”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说目前我们高校体育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低年级体育必修课和强迫式的学习,单纯的以学习技能为主的身体教育和追求快乐体育的层面上,那么体育选修课程的开设和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爆满情景,是高校终身体育意识、人格精神教育的升华。给他们开设全民健身呈现出健身项目的体育选修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习惯、能力和兴趣,更主要的是拓展他们的精神层面,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体育精神元素,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与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7]实现体育教学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阶段、由外层到内核的完整结构,从技术、身体的教学基础,发展到学生体验体育魅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阶段,最终体现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精神层面上的高校体育教学,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
1.高校体育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总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转变上、步调协调上、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指导思想的重新定位,造成的“混乱”现象还将广泛、激烈讨论一段时间,尤其是在体育素质教学中是突出健身、健心教育,还是突出身体技术技能传习,其矛盾彼此之间还难以澄清。
3.快乐体育教学颇受许多教师和学者所推崇,虽“淡竞技,重健身”的教学改革已深入人心,但由于对体育理论等认识的不足,相当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快乐”的“放羊式”教学现象混乱了教学指导思想,而且现有的教师对学生“讲—练—考”的考试评价制度也是制约着现代体育素质教学发展的因素。
4.从社会体育的角度分析,终身体育是高瞻远瞩的目标设置,但就其在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行为和人格精神,以及如何评价终身体育教育的成效在社会实践中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高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学的全过程,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一个总的文化教育指导思想。高校在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快乐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教学步骤,应从教育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出发,结合“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表现出其重点与特色,而非单纯片面理解,甚至断章取义,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混乱和变异。
[1]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赵东平、唐建忠:《新中国50年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26—28页。
[3]宋元平:《新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53—55页。
[4]张子沙等:《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体育科学》2001年第1期,第16—21页。
[5]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体育学刊》2002年第9期,第2页。
[6]曲宗湖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出版社,2000。
[7]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体育科学》2004年第1期,第59—60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