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若干思考

2016-04-12 15:29伍军
双语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双语数学教师新疆

伍军

(1.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关于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若干思考

伍军1,2

(1.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双语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实践取向”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针对双语数学教师的培养,应把实践放在核心价值地位。文章阐述了“实践取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尝试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针对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实践取向”;新疆;双语教师教育;转型;数学课程

新疆是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客观上存在着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学科背景多样、学历结构复杂,语言思维训练欠缺,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相对较弱,造成以民族语授课的数学教育基础薄弱,少数民族青少年数学成绩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现今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对培养新型人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少数民族双语数学教师素质的问题刻不容缓。然而,新疆高校民族数学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对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必要进行研究与分析。

新疆双语教师教育是包含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及职后培训。目前,职前培养存在数学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有效实现知识建构等情况;职后课程设计缺少独立思考的训练环节,不利于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方式存在脱离文化背景和真实情景,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等问题。本文在充分以地域性、本土化为视角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实践性问题,以期提高双语数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一、新疆双语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新疆的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而其主要内容是与双语教育有关。双语教育就是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双语双文化人的教育,双语教师在双语教育实施中起关键作用,要抓紧培养双语教师,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当前,对双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更是新疆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需要。

(一)“实践取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

在教师教育中,要把实践放在核心价值地位。其内涵包括三部分:基于实践、在实践中和为了实践,并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取向”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一种育人活动。

从国际视野指向上看,“实践取向”是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视为核心目标。基于实践是把养成良好的专业情意放在重要地位,作为未来的教师对教育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其业务素质的首要划分,是师德修养的灵魂所在,是教师注重在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滋养,引领其充分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教育原理和相关文化知识等,并进一步修正实践性知识,逐步促进其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从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上讲,“实践取向”能不断地激发专业发展需求和动机,这一取向也是转变教学观,养成稳定的职业认同感和明确的专业理想的必要条件。同时,实践是检验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有效教学的保障,更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基。“实践取向”对教师专业发展将起着重要的定向、引导和推动作用。

在目前的教师教育中,“实践取向”的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以双语教师的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定位,把实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不能仅仅倾向于工具化的模仿和单纯的专业训练。这种育人的实践课程内涵又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未来教师的发展,应当充分关照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并努力培育其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和广博的素质。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另一个层面是双语教师作为专业人才的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人和培育者,理应把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这是确保未来能让那些成长的孩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根本。双语教师在应对知识经济、语言困境和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青少年的重任,也需要良好的学习力、理解力和实践力作为支持。

(二)“实践取向”是教学本土性的超越

新疆双语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影响着双语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层面。目前,新疆双语教师教育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脱离的情况,多数的理论以借鉴为主,缺乏教学本土性探究。近年来,新疆双语数学教师呼唤理论与实践合理融合,并自觉在实践中发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反省自身的价值取向。诚如周作宇指出:“理论主体只有面对现实进而面对整个意识形态,只有从真正的教育问题而不是嫁接或移植的问题入手,才有可能摘除‘迷惘’的眼镜。”[1]

随着数学文化作用的推动,双语数学教师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变化的态势。但是,人们对一个共同核心“发展价值取向”,即对积极地促进双语教师精神世界的发展的认识逐渐趋同。以往的价值取向忽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实践的研究,认为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占有者及操作数学公式的“工具人”,其作用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产品”。这样的课程观仅关注到数学的“工具性”,却漠视了数学的“人文性”,大大降低了数学课程的趣味性,造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焦虑。还有一种课程观固守所谓的数学专业技能训练和工具模仿,在数学教学中,过分放大用数学化的方法,不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部分参加培训的双语数学教师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解决仍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新疆双语教师应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既能认同中华民族,掌握中华民族文化,又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以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2]同时,数学课程设置要更能体现将数学方法融入到生活中,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实践取向”是教育价值的必要条件

新疆双语教师教育是以知识为载体的交流过程,“实践取向”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这之中,有一个“主体间性”的概念。“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它指主体间“互识”与“共识”所形成的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

从人类学思维结构来理解,主体间性是主体性问题研究的丰富与发展,全面的主体性应包含主体间性;从实践层面看,双语教师教育主体间性是对现实世界中的人及自身更有价值的重新认识,其基本框架应为主体—客体—主体。一方面主体间性是在双语交往时生成的,交往主体的本意是相互“理解”以达到“融合”,其理想状态是渐进的;另一方面,主体间性的发展有利于主体间的深入交往,通过良性的“互识”才能产生“共识”,本身难以克服语言障碍的双语主体才可以更好地敞开心扉,在更深层次上使交往升级。教师只有拥有实践智慧传播仁爱,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实践知识的获得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主体间性以生成人性更丰富的人。[3]在实践中,若忽视双语教师主体间性则难以培养出真正健全的主体。主体间性现实价值的追求能对“工具化”的数学主体教育起到纠正的作用。可以看出,突出主体间的深入交往,这种“实践取向”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必要条件,对数学课程而言意义亦为重大。双语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是追求双语教育主体间性现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二、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意蕴转型

新疆社会双语现象是在变化中逐渐生成的,传统的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遵循语言能力、学科知识及教育实践的路径,这之中对学科的教学技能、语言组织表达、教育智慧等与实践性知识相关的素养虽都有所涉及,但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往往开设多种课程,却较少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大多认为只要加强学科理论知识的教授,经过言语传递模仿,就能自觉有效地将理论直接应用于实践而使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然而,本体性知识传授与双语教师教学水平并非成正比,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教育实践的认识不一。双语教师经过实践反思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时,已经意识到亟需职后培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获得途径主要是学习者亲历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摩、感悟、积累、交流、对话并协商自主建构。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在本质上需要实践性和反思性,实践与反思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必要条件。[4]因此,对双语数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要特别注重其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实践具有情景化、个性化等一系列特点,但它又是复杂的、综合的;除了具备一般的社会活动的特征之外,还存在自身的一些独到的表现形式。尤其在教育转型的今天,由于一些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者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数学课程教学收效甚微。我们发现很多双语数学教师对理论理解存在偏颇,将变革寄托在培训院校所能提供具体情境的操作与指导上,往往把别人的教学设计作为标准理念来模仿。这样的模仿虽直观与可操作,但由于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往往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所幸的是,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实践意蕴也正由“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范式转型。这种实践观基于此观点:“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是开放的、多元复合的、反省的人的活动,它不受理论原则制约或技术规则指导,而由基本的教育价值观所支配,由对话进行知识、观念、情感和信息交流,并充分以地域性、民族性统领,遵循合理交往的规范,结合自身独特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在行动与反思后,成为具有行动能力和反思精神的实践者。

(一)“实践取向”课程内涵是全程的“反思性”

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是指把握双语数学教师成长过程的内生性,以“求真”为基础、“求善”为导向,通过“数学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培植其“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具有反思性和具备理论底蕴的教育实践的行动能力,是以双语数学教师能获得实践性知识为本位的“反思性实践能力”;其追求的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理论的掌握与数学教育认知水平提升的共同发展,并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强调的是以“全程实践”来体现双语数学教师培养培训的思路;通过专业情感的融入、专业技能的实践和教育教学情境之间的互动来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内容,以实现教育实践作为双语数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训练目标,促使其成为自主的反思性学习者。

(二)“实践取向”课程核心是融贯的体系

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是落后于教育实践的,往往知行不统一,造成教师有时无法清楚地描述和指导具体情境下的实践过程。因此,“实践取向”课程理论建构,一定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并且需要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通过感知、加工、指导和反思人的行动力才能得以发展,其课程核心是构建理论与实践有机融贯的体系。

(三)“实践取向”课程保障是建立学习共同体

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始终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偏向。[3]这使得双语数学教师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两方面的任务都很繁重。[5]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作为研究者,需要在求证理论的过程中与实践相融合。双语数学教师作为求知者,可以与教学理论工作者共同组建学习共同体,“到现场去”就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体验课堂、感受现场,一道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共同合作去寻求解决困境的方式与方法以验证自身的理论。这种共同体能营造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基于这种“共识”才能融教学、科研合一,更能促进双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变革大学教师的研究取向。

三、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课程的构建

新疆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今社会文化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阶段教育的作用也应该有所区别。[6]在“实践取向”意蕴转型的背景下,若仅靠借鉴的理论或相关推演或用超乎双语教师文化适应性的理想化课程设计来指导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及其实践,则其指导意义就会很有限。这样就需要转变课程知识观,同时需重新设置课程内容。其中,更应自然而然地贯穿一定的文化,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培养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双语和双文化。[2]

(一)从“结构关系”到“意义关系”的必要转向

呈现在知识外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其实都不是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内在价值,知识构建课程,课程对知识的处置又直接关系到人在教育中的发展。“阶梯型”课程观强调知识的接受和占有,强调学习的竞争和等级;而“登山型”课程观体现了修炼与对话。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双语人与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及与知识相处的恰当方式确有积极意义。尼采曾大声疾呼:“不要再把头颅埋进天界事物的沙碛中,要自由地昂起这颗人间的头颅,它为大地创造了意义!”[7]这表明构建知识与人的意义超越占有知识。再从时代知识的发展看,双语数学教师用知识发展自己,提升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个体性知识的特殊性走向普遍性才是教育的使命。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仅关注知识结构关系选择而不能深入到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不能关注人对待知识立场的态度、不能关切人与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不能关心人与知识相处的恰当方式,其结果只能是对知识与文化的工具化“占有”,如此难以回答“我是谁”,更不知道“到哪去”。

(二)“实践取向”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在很大程度上,课程内容又决定着教学方式及教学质量。“实践取向”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革新是转变既定的信念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双语数学教师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和获得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其方向应是融入时代文化、构建知识动态“平衡”的新范式。

1.重构回归生活经验的理论课程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数学教师曾接受的基础性理论课程的情况参差不齐,加上人们长期受到追求“正确的数学教育”的思维定势影响,因此在双语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双语人的思维活动及数学创造受限于语言组织与交流;加之文化差异的干扰,课程内容设置易忽视双语教师的生活经验,使得知识与技能相分离;而仅注重数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会使数学内容与目标联系不紧密。那种远离双语教师的生活经验最终导致数学学习焦虑忽高忽低,造成对数学学习态度存在冷漠、抵触和排斥的情绪,使外在的基础理论知识难以真正内化为个性的实践性知识。因此,新疆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时,必须注重与双语数学教师生活经验联结,加快完善双语数学教师教育教材的研发,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采用导师制,用熟知的方法理解数学知识,并用鲜活典型的课例分析数学问题,促使其更加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拓展经验空间。

2.建构真实情境的应用课程

对职前双语数学教师的培养存在常把条件性知识的应用与具体情境脱离,甚至将实践性知识示例与特定文化环境脱离的状况。这使职前双语数学教师对数学方法的运用脱离实际场景,而职后双语数学教师培训,其前提是教师在学校真实教学情境中,经历了教学实践与反思,深知自己的教学困惑。在此基础上,双语数学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主要侧重于将基础概念应用于问题解决情境中,课程设置应将抽象概念理解融于具体的实操场域,挖掘整理引发数学认知冲突的经典案例,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促成双语教学教师基础概念内化,以应对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巧设练习题,以提升教师的实操水平。同时应加强职后培训阶段实践教学应用操作范例的编写工作,在真实情境中,鼓励双语教学教师提出小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帮助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再通过实践的反思,使其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和升华,以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3.建构基于技能标准的实践操作课程

新疆双语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存在重学术轻示范,多理论少实践的倾向;职后培训偏向汉语水平提高,缺少数学交流;数学学科内容创新度不够,缺乏实践分享。培养、培训阶段往往呈现相互割裂的现实,培养、培训机构普遍存在执行课程标准不一的状况。这样就造成教师学历与实际执教能力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知识结构远不能满足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实践教学技能缺乏相对成熟的教材,现有实操训练缺少能提供示范的资源,以致于职后双语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仍然淡漠,往往不能改进和优化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困惑的问题和观点,依然在已知领域被动学习已知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学校对双语教师的评价过分倚重甄别和奖惩功能,催生功利主义。授课教师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排名,把基于实操技能课程标准的评价衍生为关注对自己的教学评价,使得基于技能标准的实操课程内容难以落实。我们认为,基于新疆“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要求”,研制双语数学教师技能标准是重构实操课程的逻辑起点。

(三)“实践取向”双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

在职前培养阶段,急需增加双语数学教师汉语表达与数学语言训练,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其数学生活经验及认知的心理特点,在少数民族数学课堂教学中,确立其主体地位,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倡导善于提问、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开展化错教学研究,开发利用错例资源;改变教学方法,突出数学本质,关注数学思维的渗透,实现文化关联;感受学校真实情境,多维审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路径,为其提供实操示范,引用经典案例教学,积累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智慧,转变知识工具化的教学范式与评价体系,使之做到真正的专业认同。

在入职教育阶段,力求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营造开放、对话、民主、合作的实践氛围,通过发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知识的实践性来引导学习者感受求知的快乐;融合不同培养机构数学课程内容及类型,倡导善于举例、积极思考、先行后知的学习方式,为其构建实践性知识提供机会和空间。

在职后培训阶段,应把握双语教师所能描述的生活经验及其教学实践特征,将实践方法贯穿于课程内容体系之中,利用化错教学资源融合理论与实操,还应有机整合培养、培训阶段课程体系,实现相互关联和渗透,以“全程专业实践”的观念对汉语能力、学科知识、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和研习进行目标定位,嵌入式安排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调整数学课程和专业技能标准,实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课程实施要更能体现双语教师关于生活目的及数学思想观念的改变,成为具有反思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实践者。

四、结语

双语数学教师教育应是具有特定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其目标是培养双语多文化人,课程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鼓励开展针对少数民族数学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在教师教育实践意蕴转向背景下,为构建和完善数学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对固设的课程内容的审视和对现有的课程实践观给予重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1]孙振东.略论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4,(8).

[2]方晓华.新疆双语教育问题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32(2):91-92.

[3]赵建梅,朱新雯.跨文化双向渗透:少数民族地区专业建设的文化选择——以新疆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2011,(6):76-77.

[4]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

[5]张维忠,陈碧芬,唐恒钧.多元文化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1,(6):84-90.

[6]赵建梅.异中求和,和而不同:新疆跨文化教育的特点及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2010,(4):83-84.

[7]俞吾金.迈向意义的世界——本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2,(2).

Thoughts on the Practice-Orientation in the Bilingual Maths Teachers’Education in Xinjiang

WU Jun1,2

(1.Elementary Education Colleg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2.Research Centre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Xinjiang,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17)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ffectiveness of maths teaching for ethnic students i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ynthetic ability of bilingual maths teachers.And a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education,“practice orientation”gives priority to practice in bilingual maths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practic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practice-oriented course system aimed at the training of bilingual maths teachers in Xinjiang.

Practice-orientation;Xinjiang;Education for bilingual teachers;Transformation;Mathematics curriculum

G755

A

2095-6967(2016)04-035-07

[责任编辑]:王洋

2016-05-16

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基金资助“实践取向新疆小学数学双语培训范式转变研究”(XJET1204)的阶段性成果。

伍军,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疆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成员。

猜你喜欢
双语数学教师新疆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新疆多怪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