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中国话题”的政治认知

2016-04-12 12:37王曼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

王曼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管学院 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美国大选“中国话题”的政治认知

王曼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管学院 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美国总统大选是美国政治活动的主要形式,中美青年对美国大选的关注反映了中美青年对两国关系的政治认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竞选人通过抛出强硬的中国话题论调来吸引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关注,其内在逻辑是通过制造焦点来增加政治吸引力,美国青年群体对中国话题呈现出分化状态,对于中国青年群体,应当树立美国大选中国话题的科学的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美国大选;中国话题

“政治认知是政治观念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对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方面的认识、判断、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青年期间是形成政治认知的重要时期,青年在在对重大政治事件进行自我分析和认知的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政治素质。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有政治影响力的超级大国和民主价值观的推广国,总统大选一直是关注度极高的政治事件,尤其是今年“非传统政治家”的粉墨登场使得美国大选一改往日不受年轻人的关注的尴尬局面,吸引了美国青年和中国青年群体的持续关注,经过超级星期二(2016年3月2日)的激烈竞争,总统获选人大选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同以往的总统竞选一样,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各位候选人就经济、就业、税收、福利和移民等领域展开激烈的辩论。根据美国最新民意调查,枪支管控(美国国内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种族问题(美国历史遗留问题与新移民问题的交织)仍然是热点话题。但是美国政界和政治主流政治媒体都认为,近年来的美国总统选举都不会忽略中国问题和中国模式。2004年美国大选的焦点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反恐斗争,我们应该看到美国金融危机下的世界领导地位丧失的恐慌源自于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优异表现,2008年大选反恐斗争是热门话题,但是在国际反恐中同中国方面的合作态度是关键。随着2016年美国大选的推进,中国话题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今年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话题”已经成为影响美国青年对中国发展的认识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中国青年了解美国政治运作与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政治认知方法是科学合理的解析政治生活的前提条件,对于青年提高政治认知的水平来说,需要能够准确地描述政治现象,勾画出政治事件的基本结构,从而能够冷静的审视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特质。

一、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话题”

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中的政治角色理论是理解西方政治生活的逻辑出发点,“不同的政治主体在政治系统中处于不同的政治地位,每一政治地位都有一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当政治主体按照与自身政治地位相对应的政治行为模式进行活动时,就在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2]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总统候选人就是按照其在政党中的角色定位,来进行政治活动。解读未来美国总统人选的政治特质,可以勾勒出美国政治事件的基本结构。现在说未来的美国总统的人选是谁还为时太早。2007年12月,希拉里还在选举中领先于另一名候选人奥巴马,但是到2008年6月奥巴马却赢取了民主党总统人选候选人和随后的总统大选。民主党方面希拉里在强势回归今年大选后,目前还处在领先地位并且很有可能赢得民主党总统竞选候选人人选,桑德斯被认为现在仅存的可以与希拉里竞争的民主党内候选人。共和党方面,“非主流选手”特朗普继续领跑,其较高的呼声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支持的他的人认为他是体制外的一股清风,一扫华盛顿的阴霾;反对他的人认为他没有任何的议会和行政经历,投票给他的人是失去了理智,茶党”代表人物克鲁兹被认为还能够向特朗普发起挑战的候选人。

但是无论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对中国的问题上似乎都“口气强硬”。这次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与以往相比很少谈论中国,但是还是基本上按照“安全且中间偏左”的政党路线处理美国与中国的问题,其重点攻击中国集中在两个方面:人权问题和中国经济带来的美国失业问题。希拉里从1990年开始就多次对中国的妇女人权问题指指点点,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务卿之后开始有所收敛,最近参加竞选后又开始故伎重演,还将中国贴上“妇女人权境地悲惨”的标签。桑德斯虽多次被批评竞选纲领中对外政策模糊不清,但是其还是把中国作为当前美国失业问题的“罪魁祸首”。共和党方面,体现的是对中国“更多的强硬声音更少的宽容”的政策。由于美国和中国之间长期的贸易逆差,特朗普职责中国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小偷”,并放言说如果他当选总统,中国将会“陷入麻烦”中。在先前的竞选中,他还认为中国“强掳”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共和党另一位竞选人本·卡森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如何同中国竞争”,文章配图是一艘驶往亚洲美国的航空母舰。他指责中国威胁邻国,搅乱全球金融股票市场,知识产权方面薄弱和黑客攻击。

美国青年对于2016年美国大选也呈现出分级化的影响,具有较高教育经历的青年,尤其是美国大学生,对于希拉里的竞选口号比较感兴趣,体现出精英主义的治理倾向;而大多数没有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则对特朗普、桑德斯和克鲁兹的竞选策略更感兴趣,这体现了美国社会中青年阶层正在走向一种割裂与分离的状态,但是无论哪一个阶层,似乎都对中国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美国大选中,长期以来国内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比国际事务对大选的最后结果有更大的影响,而为什么美国总统候选人和媒体还乐此不疲的抛出“中国威胁论”呢?“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了比肉体上的伤害更为深刻的精神伤害,大选中关于美国安全的话题始终是热点,美国公民现在本能的对于他们所认为的对民主和自由的敌人的恐惧与日俱增。例如去年美国31位州长强烈反对接收叙利亚难民,同时要求将难民视为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对象,进行特别监督。但是在美国大选中,为了吸引选民的注意,就需要把中国描绘成了一个“巨大且潜在威胁”的国家。美国政客们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经济的观点,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自己,带领中国正在走向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也引起美国民众的注意。媒体们认为轰动效应和制造恐慌是有追求价值的商品。美国主流媒体如CNN、Fox、美国有线新闻网就经常长篇累牍的报道所谓中国的军事威胁、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与钓鱼岛问题、中国同周边国家的摩擦等问题并将其看做是反映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作家和记者们试图在美国公众中编制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国是一个“偏执且易怒”的国家。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关注。

不仅仅是总统选举,中期选举、国会议员听证或者其他政治活动,都可以看到美国政治家们乐此不疲的利用中国迅速“崛起”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下一阶段的总统选举,对中国的话题也将变得越来越热。此外,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最近也饱受美国政界和军界诟病,认为与其说是谨慎的对待中国的政策还不如说是软弱的变现。今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多次在中国的网络空间攻击、人民币政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中国南海问题逐渐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如何看待奥巴马对华政策的最为关键方面。

共和党中的候选人因为竞选的激烈程度将会发表比平时更为大胆甚至是强硬的论调,以此来吸引那些犹豫不决的选民。由于特朗普不走寻常路线并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其超高的出镜率和话题率被认为是无形的政治广告,共和党其他候选人也肯定为将特朗普踢出局而想尽办法,抛出更为大胆的言论,中国问题无疑是一个好话题。在民主党方面,希拉里始终对奥巴马的对华谨慎态度保持距离。作为2011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操手的希拉里,认为美国在对中国的关系上应该更加自信。但是在接下来的竞选中,她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回应她在当国务卿的时候没有完成对于中国的强硬策略的实施。可见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的候选人都把如何处理越来越“麻烦”的中国问题的作为自己吸引选票的关键话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话题的热炒,不仅仅是总统竞选候选人的竞选策略,更是美国借大选来推行所谓的“美国民主模式”的重要举措。美国大选成为中美青年的热议话题,也反映了两个大国发展未来的中坚力量对于两国关系进行敏锐扑捉的意向和努力。

二、美国青年对中国问题的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3]未来的美国总统不会像他们口头所说的那样去“对付”中国,逐渐成为美国社会主流的青年一代经常说:政治家经常谈论凭自己的能力带来变革,但同时使用误导的艺术来隐藏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这样做。

对于每年大选“热锅炒冷饭”的“中国威胁论”,美国大部分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认为,在众多的继续解决的国内问题面前,这种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是不值得一提的,这里面的逻辑是十分薄弱的。

首先,从大部分指标来看,美国并没有走向衰弱。虽然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美国的软实力的影响力还十分巨大,美元仍然是世界上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国的环境问题没有中国那么严重,美国采用新能源技术并力争成为新的清洁能源出口国,美国没有面临诸如低生育率、老龄化社会和大量未受教育人口的矛盾。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也呈现出同样的现象。美国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复苏,继续保持吸收大量外来投资和技术,依靠全球闻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水平,美国培育出大量的高科技公司。美国的军费开支占到全球军费的40%,而中国仅仅占到了10%,保持着美国的军事硬件和软件上的优势。美国目前有超过50个国际安全协议,相比之下中国只有1个,这使得美国有着众多的军事同盟力量,尤其是美国近年的重返亚太战略,使得美国在东亚持续保持着影响力。

其次,虽然中国在南海方面的持续强硬的态度使美国政府感到不安,美国青年群体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政策更加的自信和果断,但是应当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体系之中,这一个过程是和平与合作的。中国从全球化经济中取得巨大成就,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每年都在2000亿美元,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却没有用来对抗美国之上。如果中国将巨大的经济成就用在军事上、用在恐怖主义上、用在美国政客所描述的“中国威胁”的种种方面,那么美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麻烦将是无法估量的。而中国却将经济增长的成果用到改善民生上,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连年增长,尤其是中国制定的“十三五计划”更是将改善中国的民众生活和生态环境放在了首位。虽然美国青年群体大部分尤其是高学历群体对美国总统候选人抛出中国话题的内在竞选逻辑和技巧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美国底层青年群体由于经济危机和民粹主义的影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和未来中国青年一代。近年来,美国社会对于中国留学生一些列的负面评价和利用意识形态工具来影响中国青年一代,正式体现出了对于中国问题的两极化态势。

三、树立对美国大选的政治认知

中美青年的未来政治交往是中美关系的基础,中美青年对政治事件的参与与评价影响中美青年的政治交往态度。据统计,美国青年近年来学习汉语热情极大,硕士和博士论文关注中国问题和中国政治模式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美国总统大选一直被作为美国民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世界被推广,是美国进行政治宣传的主阵地,也是美国政治生活的透视镜,是中国青年了解美国政治制度、评价美国政治体系的重要议题。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来看,美国的冷战思维和冷战论调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民粹主义政党和论调甚喧尘上,美国社会尤其是青年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失业率处在高位、教育开支不断攀升、青年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开始反思美国的精英主义治理模式和美国民主模式的困境。近年“占领华尔街运动”进一步演化为“占领高校”运动,全美75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了这场规模浩大、旷日持久的民意表达运动。[4]2016年总统大选,特朗普和桑德斯等“非传统政治家”越来越受到青年的追捧,尤其是特朗普,其个人成功模式与民粹论调吸引了很多美国青年的关注,也影响了美国青年对于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和认识。美国总统选举借助新媒体等形式来影响青年获取信息并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模式。新媒体的互动性是它在这次选举中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和传统大选宣传模式(比如新闻发布会)那样大面积的播送(“推”)信息不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看重让选民自己去选择(“拉”)信息,选民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更多重视,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有效扩散。[5]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下去,那将会出现美国史学家科克帕特里克·萨尔所预料的局面:“新集体推动了一代大学生参与到国家政治中,而且再一次激发了全体美国人民参与政治的激进主义情绪。”[6]

对我国来说,如何应对美国大选对于中国青年的政治认知的影响,树立对美国大选的政治角色和政治态度的科学认知,就需要我们在对外宣传上要更加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传递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理论,宣传中国和谐发展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注意语言、修辞以及讲述技巧的选择,更要考虑外国受众的文化背景、心理需要、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从心理层面唤起国外民众的正面情感,增强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7]让美国青年能够更好的认识中国,对中国和美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积极的态度。

对于中国青年来说,持续关注美国政治运作模式的热度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盲目崇拜美国民主模式和美国领导人的个人魅力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美国民主有其制度上的优势,但是更多的是从其自身发展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做辩护,通过营造美国大选的热闹态势来推行其民主模式。对于中国青年来说,对美国大选的雾里看花难免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主观论断。如何来改变或者纠正这种政治模式认知上的偏差,就需要我们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引作用。在此方面,高校应该当仁不让肩负起主要责任,通过课程和讲座让青年了解到西方政治模式运行的本质和中国政治道路的优势。不断创新宣传工具,掌握大数据时代网络条件下青年政治认知和参与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在海量信息尤其是国外信息面前的鉴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青年政治认知能力的参政议政质量。

当今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已经是高度相互依赖,中美之间通过包括外交渠道在内的各种方式在进行深入的交流,几十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就是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会有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全球影响力,未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应当从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透视美国大选和中国话题,我们既要看到中美之间是合作与斗争并存的局面,又要看到美国民主制度的困境和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生命力。中国青年既要坚持“三个自信”走好自己的路,更要讲好“中国故事”让美国青年了解中国,通过中国青年的窗口来展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大国形象。

[1]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

[2]柴宝勇,谢智洁.论政治认知、政治角色与政治态度的关系——基于某高校大学生入党过程的政治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

[3]柴宝勇,谢智洁.论政治认知、政治角色与政治态度的关系——基于某高校大学生入党过程的政治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

[4]罗敏,陈天柱.美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5]胡瑛,陈力峰.新媒体对美国总统选举的渗透[J].青年记者,2008,(33).

[6]科克帕特里克·萨尔.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M].纽约:温迪奇书社,1974:45.

[7]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5,(8).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 Political Cognition of China Debate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WANG Man-qing

(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stration,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China )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re the main form of American political activities.Chinese and American youth focusing on the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reflects the political awareness of young Chinese and American relations.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ndidate attract concern of public especially youth groups by throwing tough argument to China topic. The inherent logic is to increase the politically attractive by making the focus. US youth groups show the state of differentiation on the topic of China . Futur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US relations requires 6 the two young people establishing correct political awareness.

Political Awareness; Youth Government Politics; The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China topic

2016-05-10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研究”(2015QN09)阶段性成果

王曼倩(1984-),女,山东济南人,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

D771.2

A

1008-7605(2016)04-0025-04

猜你喜欢
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办公室政治
长抓政治生态
“政治问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领导不能“空喊”——必须从实讲政治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