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平,王 超
(1.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2.山东英才学院 商学院,济南 250104)
干预与自由:新保守主义与二战后丘吉尔政府经济选择
赵北平1,王超2
(1.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2.山东英才学院 商学院,济南 250104)
二战后保守主义指导思想导致英国保守党在1945年大选中失利。为上台执政,保守党被迫左转,实行新保守主义,采取国家干预与自由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然而保守党的左转并不彻底,两党的共识政治也不稳定,新保守主义中的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比重在丘吉尔政府执政初期屡经变化。政府实行的Robot计划的失败与钢铁部门的去国有化政策表明,国家干预最终战胜经济自由,两党共识最终形成。
新保守主义;共识政治;Robot计划;去国有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保守党带领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以艾德礼为代表的工党却在战后大选中赢得英国民众的支持,上台执政。保守党没有洞悉英国民众的心理,而是在保守主义惯性指导思想下闷头前行。实际上英国民众早已厌恶战争、经济危机,渴望战后和平与稳定的生活。而1945年工党发布的竞选宣言《让我们面向未来——供全国考虑的工党政策声明》声称:工党将通过国家干预减少失业,实行社会保险与住房计划等,工党的宣言紧紧地抓住了英国民众的心理。[1]在工党政府的建设下,英国形成了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英国经济逐渐复苏,实力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大选失败的保守党为了重新获得执政地位,也适时左转,调整党内政策,采用新保守主义指导思想。
从20世纪初至战后丘吉尔政府上台,英国保守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从旧保守主义到新保守主义的变化。“保守党从19世纪70年代一直到二战结束,指导思想主要是保守主义。从本质上讲,英国保守主义的基本要义,就是尽可能地维持现存的制度,即使万不得已必须改革,也要尽量将改革带来的震动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这是20世纪初乃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保守党政府作为不大的深层次原因。”[2]这也就导致了自二战到丘吉尔政府上台之前,保守党不轻易接受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指导思想,而仍旧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守党、工党及自由党组成战时联合政府。在联合政府中,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保守党集中主要精力忙于战争,把赢得战争作为保守党的基本政策,对国内社会改革漠不关心。以艾德礼为代表的工党在战时内阁中得到了较大政治锻炼,他们积极关注国内社会改革问题,工党政府采取的国家战时经济控制措施有力地稳定了战时英国的经济①。1945年工党发布了题目为《让我们面向未来——供全国考虑的工党政策声明》的竞选宣言,保证在战后给人民更多的幸福,并且把人民的福利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宣言声称工党将通过国家干预减少失业,实行社会保险与住房计划等。工党的宣言紧紧地抓住了英国民众的心理。[3]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摧残的英国民众早已厌倦了战争,期望战后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但是,保守党未能洞悉当时英国形势,对战争乐此不疲,保守党的宣言充斥着帝国情结,宣言把外交与国防放在首位,坚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与国有化。[4]其竞选宣言严重违背战后英国民意。于是,战后大选工党击败保守党上台。
保守党战后大选的失败使保守党意识到只有顺应形势积极进行变革,改变指导思想才能重获执政地位。“1946年,一位老资格的保守党知识分子利奥·艾默里在《保守党的未来》这本党的官方出版的小册子上曾说:‘对于社会主义左翼的政策,如果不能提出另一种积极的可供选择的政策,保守主义就永远不能恢复。……迪斯雷利原则……在其含义上包括保守党政策的一切内容。但是,它们要求按今天的形势重新作出一个明确而详尽的声明’。”[5]这表明保守党对当前社会的形势有了清楚的认识,即根据当前形势改变一直奉行的保守主义指导思想,而改变的目的则是为了保守党能够上台执政。1947年首相丘吉尔授权以战时内阁教育大臣巴特勒为首的工业政策委员会制定了名为《工业宪章》的文件,该文件作为战后保守党最重要的政策文件重述了原来由工党提出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主张,认为煤矿、铁路和英格兰银行国有化不可逆转,并依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宣扬充分就业、低息贷款和赤字预算等,“宪章最重要的保证,即现代保守主义应该在追求效率、充分就业方面维持强有力的中心指导。”[6]这标志着保守党在政策上缩小了与工党的差异。保守党还在工业宪章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帝国政策》《农业宪章》《妇女和民族问题》等政策宣言,其中农业宪章也是工党政策的翻版。[7]《工业宪章》作为“保守党根本而持久的原则”[8],其核心内容是接受工党政府已采用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工业宪章》的发布意味着保守党的左转,保守党放弃旧保守主义,将指导思想转变为新保守主义。此时的新保守主义是指:实行变革,但不彻底左转,不彻底接受凯恩斯主义。在中央计划体制范围内要有更多的个人主义的信念,倾向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是计划与自由的结合,具体可以解释为“我们的永久目标是使工业摆脱不必要的管制和限制。我们希望用以代替现在这种瘫痪状态的……是一种自由的企业环境,他同政府当局保持关系,并使中央领导的必要性同个人努力的鼓励协调起来。”[9]
新保守主义指导思想既有利于吸引工人阶级选民的支持,同时对工党某些政策的反对又使保守党不至于丧失原来的阶级选民的支持,因此保守党的新保守主义的形成,不仅是保守党为了上台执政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考虑,也意味着两党战后在经济与政治上达成了共识。
1951年,工党政府由于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发生党内分歧而下台,保守党丘吉尔政府上台执政,执政后的保守党政府基本上延续了前任工党政府的经济政策。1954年,《经济学家》杂志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来反映两党的共识政治②,即“巴茨凯尔主义”(工党大臣盖茨凯尔名字的后一半和保守党大臣巴特勒名字的前一半的结合)[10]。
共识政治具体是指战后英国统治阶级的两大政党在重大国事问题上互相趋同与合作。并且“共识政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并不意味着两党之间消弭了政治冲突[11],或者在所有的政策上都步调一致,即使在两党的内部也会存在派系斗争。[12]共识政治的内涵范围很广,它不仅包括政治层面也包括经济层面,等等。具体到英国的经济政策层面,共识政治“首先,它是一种由公有部门与私有部门共同组成的混合经济,并且公私部门都要受制于政府持续的干预,即一种可管控的混合经济。其次,英国所有的政党都要承担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13]。
关于两党共识政治形成的时间,国内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共识政治起源于1951年丘吉尔政府的早期阶段。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共识政治最关键的证据是在野党上台执政时,仍然继续执行前任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形成战后持续30年之久的共识政治的局面。”[14]第二种观点认为,共识政治形成于保守党《工业宪章》的制定。“《工业宪章》的核心内容就是接受了工党政府已采用过并正在采用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自此,英国政党政治史上罕见的议会两大党在主要政策上一致的“共识政治”出现了, 并持续了30年之久。”[15]这两种界定基本上把共识政治形成时间定位在1950年前后。这个时间符合两党共识政治形成的时间。
两党共识政治的形成是保守党新保守主义的产物。在新保守主义与共识政治的影响下,丘吉尔政府上台后实行了独特的混合经济。如果我们对此时期的混合经济进行解构,那么干预与自由就成为混合经济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于是,就可以将丘吉尔政府经济政策解读为三种模式:重政府干预、平衡模式与重经济自由。然而,丘吉尔政府执政初期,政府干预与经济自由在政府抉择中的优先权却在不断变化,主要体现在下文中两个特殊的经济政策上。
Robot计划是指1951年10月,新上台的丘吉尔政府针对英国严重的国内外经济危机,提出的挑战战后形成的固定汇率制度,尝试实行浮动汇率的经济政策。“Robot”是指最初提出和支持这项计划的官员们——莱斯利·罗恩(Leslie Rowan),乔治·博尔顿(George Bolton)与奥特·克拉克(Otto Clarke)③三个名字首字母的缩略词。
二战后,经过战后第一届工党政府需求管理改革,政府干预经济加强,国家干预的指导思想也逐渐在英国扎根。这种状况使得英国很难在工资协定、无效管理(inefficient management)等方面作出改革。银行、金融资本家所支持的货币政策在工党政府时期被边缘化。丘吉尔政府上台后,要运用以国家干预为特色的需求管理来维持最低限度的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以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是保守党不情愿、被迫的选择,保守党政府向左转地极不彻底。[16]因此,在保守党重新执政初期,政策导向还是趋向于实行保守党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17]而Robot计划正体现了这种经济自由主义,这意味着英国的主要统治阶层——金融资本家,在保守党支持下重新获得了力量,他们希望恢复银行以及金融市场在金本位制下的原有地位。而这必然会与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国家干预经济与工会实力增强的现实相矛盾。Robot计划的提出就是要对战后所形成的国家干预趋势发起挑战。
面对严重的国际收支平衡危机,对政策走向有着重要影响的英格兰银行与财政部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虽然早在1946年,英格兰银行就已经实现国有化,但是国有化并没有凸显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在艾德礼工党政府时期,英格兰银行主要关心的是继续维持英镑作为储备货币与贸易货币的角色不被改变,其对策就是恢复英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1947年,英格兰银行尝试英镑自由兑换,结果导致英国美元储备的严重流失,英格兰银行不得不考虑逐步实现货币兑换。直到1951年,货币政策一直处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边缘,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英格兰银行也越来越感受到自身处于经济边缘的尴尬。1951年,新上台的丘吉尔政府宣称要使用更多的货币政策以及市场力量,试图把放松国家管制,提升国家福利与坚持市场力量这一双重目标联系起来。[18]这为英格兰银行在经济政策决策过程中谋求更大发言权提供了机会。英格兰银行认为,非本地居民(non-residents)手中的英镑不会长期保持不可兑换。在战后初期,由于汇率市场的关闭以及英国有能力控制大部分国内外商业,货币不可兑换的政策是有效的。到1951年,这种状况发生变化,私人开始控制贸易,外国市场对英镑开放。这种形势超出了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围。因此,“银行必须在把英镑作为国内货币并且允许英镑区崩溃与使英镑作为国际货币之间做出选择。”[19]此外,战后英国的外汇政策也存在明显矛盾。战后英国政府一方面维持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却通过汇率控制严格限制英镑在国际上的使用。随着战后英镑区的衰退④,互惠体系的崩溃,在货币不可兑换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利润变得愈加困难。因此,“英格兰银行做出判断,开始考虑重新开放汇率市场,延期偿还债务,重建商品市场以及禁止新的双边贸易与支付体系。”[20]该观点表明英格兰银行开始支持浮动汇率的货币兑换。面对1951年秋季英国的经济危机,英格兰银行的高级官员就已经表达了对危机可能导致的三种结果的恐惧:“其一,英格兰银行害怕危机过后政府采取措施实施固定的货币兑换;其二,英格兰银行担心失去采取单边行动的自由;最后,英格兰银行担心如果英国不采取激进的行动,那么英国就会受制于‘一种浪费时间的病痛当中’。”[21]同时英格兰银行也表达了对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不满意。
政府财政部也开始倾向强化货币政策的作用。在1951年11月27日的财政部例会上,会议召集人财政部终身秘书爱德华·布里奇斯(Edward Bridges)认为“英国经济正处于过度负担的状态,财政部长认识到从本月开始英国的现有地位正在快速地遭到破坏,政府有必要采取特别行动把英国从破产中拯救出来”。“在英联邦国家财政部长会议上,经济事务大臣亚瑟·索尔特(Arthur Salter)明确地说明了实施英镑兑换的先决条件,即基于浮动汇率的货币兑换。”[22]1952年1月10日至25日,在一系列英联邦国家财政部长会议以及内阁会议上,财政部都认为,基于浮动汇率上的货币兑换可能是应对当前危机最好的方案,因此必须采取根本性的政策改变。1月25日,财政部二等秘书奥特·克拉克(Otto Clarke)提交一份文件,明确支持限制英镑盈余与实施浮动汇率相结合的货币兑换,这就是Robot的计划。[23]2月14日,Robot计划由英格兰银行行长卡梅伦·科博德(Cameron Cobbold)提交给财政大臣巴特勒。2月19日至20日期间,巴特勒将Robot计划提交到财政部以及由首相丘吉尔,英国殖民大臣奥利弗·利特尔顿(Oliver Lyttelton)以及财政部主计长洛德·彻韦尔(Lord Cherwell)组成的政府小组。但是这个计划遭到彻韦尔和外交大臣艾登(Eden)的坚决反对,艾登甚至以辞职相威胁。艾登的反对也影响到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首相丘吉尔的看法,他开始站在巴特勒等人的对立面。[24]1952年2月28日,最后呈现给内阁的Robot计划的内容主要有:第一,放弃固定汇率制,实现浮动汇率基础上的英镑兑换。财政部特别强调浮动汇率的重要性,认为浮动汇率是解决国际收支平衡危机的武器。第二,在外汇市场上,“海外英镑”或者“外部英镑”可以完全兑换成黄金、美元或者其它的币种。货币兑换不会自动延伸到英镑区国家的居民身上。货币自由兑换是英格兰银行强调的重点。第三,由英镑区国家持有的不少于80%的英镑盈余要受到限制或投资到长期债券中,不会用作当前交易。第四,开放伦敦黄金市场,为抵抗外部英镑(external sterling)提供一个自由市场,黄金价格与官方的美元价格没有联系,可以自由浮动等等。可见,Robot计划的实质,“其经济管理的一种特殊类型,即通过自动机制或者一系列基于市场的原则来指导与规划经济政策。”[25]
1952年1月25日至2月29日,围绕着Robot计划,内阁展开激烈的争论,被认为是战后发生在白厅最令人痛苦的一次争论[26]。经过内阁激烈讨论,这项经济政策于1952年2月底最终被搁置。它的失败标志着20世纪50年代保守党实行经济自由化的失败。尽管这项计划未能实施,但自此之后英国两党之间达成稳定的共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在英国彻底扎根。
倘若保守党的经济自由化政策——Robot计划成功的话,那么“英国就会利用更多的外部市场(货币兑换与浮动汇率)力量来达成国内目标,而国内目标的达成就会挫败英国战后形成的商人以及工会的联盟,从而使供应经济学革命(Supply-side Revolution)得以进行,而外部市场力量的利用与操控也会增加英国保守党在宏观经济政策、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欧洲联合以及英联邦中的自主权力。”[27]因此,巴特勒认为:“从长期来看,政府做出的搁置Robot计划的政策在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空缺会使以后继任的财政部长失去英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外部调节器,而这个外部调节器是与主要有银行利率支持的内部调节器相适应的。如果外部调节器存在,那么浮动汇率制就会被接受,保守党政府就会挽救英国‘走走停停(stop-go)’的经济。”[28]经济学家塞缪尔·布里坦(Samuel Brittan)也同意巴特勒的观点,认为如果当时英国采取了Robot计划,那么英国的历史将会变得完全不同,“英国政府就会获得国际收支平衡自动的调节机制,就可能避免保守党在20世纪60-70年代在经济表现上“走走停停”的局面。”[29]
英国国有化政策起源于英国的战时控制政策。战时控制政策在工党政府时期与主流经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工党的国有化政策。工党政府在1945-1951年执政期间,逐渐实现了“对英格兰银行、煤矿工业、电力工业、煤气工业、运输业及钢铁部门的国有化”[30],在1945年工党政府国有化的计划中,钢铁部门的国有化处于工党对工业发展计划的中心位置,并且钢铁部门的国有化实现最晚[31],1948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钢铁国营法案,直到1951年2月工党政府才实现了钢铁国有化,钢铁部门成为国有化部门当中阻力最大、最有争议的部门。[3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这些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对大多数部门来说,英国的国有化并不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唯一例外的就是钢铁部门。
在二战后初期的英国,钢铁工业并不存在其他企业要面对的重组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英国的钢铁工业也有着良好的劳资关系记录。英国的钢铁产量一直在增长。[33]因此,工党政府对钢铁部门的国有化与其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不如说单纯为了国有化而国有化。1947年5月该委员会公布的的保守党的政策调整文件——《工业宪章》宣称:“保守党在‘原则上’反对国有化,但继续承认工党政府对英格兰银行、煤矿和铁路业已造成的状况。另一方面,它提议把公路运输恢复由私人企业经营,保守党‘坚决’反对钢铁工业国有化。对于保留在公营范围内的那些工业,保守党所期望的是最高标准的‘商业效率’,更多的‘地方分权’,特别在苏格兰与威尔士更是如此,以及‘保护’消费者,免受那些公营垄断企业的伤害。”[34]
保守党不仅在《工业宪章》中表示反对钢铁工业国有化,在其执政的五年中也逐渐实现了钢铁工业的私有化。1951年保守党丘吉尔政府上台,丘吉尔政府在竞选宣言中就早已宣告保守党坚决反对钢铁工业的国有化。因此,1952年保守党宣布在“自由企业”的基础上来改组冶金业,这就是说保守党要对已国有化的钢铁部门实行去国有化的措施。1953年保守党政府通过“1953 年钢铁法令”[35],标志着保守党政府从法律程序上完成了对钢铁部门的去国有化。该法令规定,钢铁部门去国有化的工作应该于1953年7月13日开始。保守党政府直到1953年才开始钢铁部门去国有化,而此时距离工党钢铁部门国有化已经过去整整两年。[36]
1953年7月,法令规定设立“钢铁持有与变卖经理处(或冶金企业股份持有与变卖经理处)”来专门执行政府把国有化的钢铁部门变卖给私人的工作。[37]直到1953年9月,丘吉尔政府才开始将大钢铁部门企业的股票分批卖给私人。1953年,钢铁法令还规定政府要设立一个领导钢铁部门去国有化以后的永久性机构——钢铁管理局。该部门包括一名主席以及10到14位由政府供应部委派的成员,并且他们要受到政府的监督。钢铁管理局的主要职能是为了英国公众的利益而监督私有化以后的钢铁部门。[38]在保守党丘吉尔政府对钢铁部门去国有化之后,政府开始对该部门进行改造计划。政府投资改变了钢铁部门技术落后状态,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英国钢铁冶金业的产量从1947年的生铁 780 万吨和钢1270万吨分别上升到1954年的生铁1190万吨和钢1850万吨,而英国钢铁冶金产品的出口额是230万吨,进口额约为80万吨。[39]
虽然保守党丘吉尔政府在其执政期间对钢铁部门成功完成了去国有化,实现了钢铁部门的私有化,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丘吉尔政府基本上接受了前工党政府国有化的主张,它仅仅在钢铁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而已,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工党政府时期已经形成的国有化政策。
结语
保守党政府Robot计划的失败以及去国有化政策最终表明了保守党已经无力回到过去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时代。换言之,在保守党的新保守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家干预终于确定了它在政府经济决策中的优先权,两党的共识政治最终形成。事实也证明, 1951年保守党丘吉尔政府执政后继承和巩固了福利国家制度,基本上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理论,并没有对工党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仅仅是在政策部分进行微调与修补,同时适时的突出保守党重视经济自由的经济指导方针。“从1951年到 1964年,保守党连续执政13年。这期间分别在 1955年、1959年举行了两次大选,保守党的多数优势一次比一次稳固。”[40]
注释:
①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市场失灵,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遭受重创,凯恩斯需求管理经济学说应用而生,充分就业的目标与赤字财政是其理论强调的重点。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经济发展,这种思想为工党所接受。
②共识政治亦称为共识经济。
③Leslie Rowan是财政部的海外财政部门的领头人,George Bolton是英格兰银行执行理事,Otto Clarke是财政部二等秘书。
④战后英镑区存在诸多问题:其它中央银行掌控大量的英镑余额,国际收支平衡赤字,对美元区的贸易歧视由于英国的食品补贴以及商品市场的空缺导致英镑区缺乏有效的价格系统,黄金储备不足。
[1][3][4]Iain Dale. Labour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s, 1900-1997.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pp.51-60;51-60;66-91.
[2][7][40]崔世鑫.政策的风向标:英国政党竞选宣言研究(1900-2005)[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12-113;143;138-139.
[5][8][9][英]T·F·林赛,迈克尔·哈林顿.英国保守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2;156;154.
[6]Lord Butler, K.G.,C.H.. The Art of Possible, the Memoirs of Lord Butler. London: Hamish Hamilton Ltd, 1971. PP.146.
[10]Wyn Grant, Economic Polic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2002, pp.21.
[11]Addison, Paul, The Road to1945: The British Politics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revised edition, pimlico, London, 1994, pp.281.
[12][14]刘杰.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研究综述[J].世界历史,2000,(1).
[13]Paul Addison, Ruling performance,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87, pp.6.
[15]刘建飞.英国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J].国外社会科学,1997,(6).
[16]阎照祥.二十世纪英国保守党政治优势析要[J].史学月刊,1996,(6).
[17]Nicholas Woodward, The Management of the British Economy, 1945-2001.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51-52.
[18]Jim Bulpit, Peter Burnham. Operation Robot and the British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Early-1950s: The Politics of Market Strategies. 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Vol.13, no.1 (1999), pp.20-21.
[19]Peter Burnham. Britain’s External Economic Policy in the Early 1950s: The History Significance of Operation Robot. Twentieth Century British History.Vol.11, no.4 (2000), pp.338-389.
[20][21]Fforde. The Bank of England and Public Policy 1941-195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426-427;452-455.
[22]Edmund Dell. The Chancellors: A History of the Chancellors of the Exchequer 1945-90.London: HarperCollins, 1996, pp.165-166.
[23][25][27]Jim Bulpit, Peter Burnham. Operation Robot and the British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Early-1950s: The Politics of Market Strategies. 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Vol13, no.1 (1999):pp.23;1-2;3-27.
[24]Scott Kelly, The Myth of Butskell-The Politics of British Economic Policy, 1950-1955.NYU in London, Ashgate, 2002, pp.133-134.
[26]Alec Cairncross. Years of Recovery: British Economic policy 1945-51.London: Methuen &Co.Ltd, 1985, pp.245.
[28]Lord Butler, K.G., C.H.The Art of Possible, the Memoirs of Lord Butler. London: Hamish Hamilton Ltd, 1971, pp.158-159.
[29]Samuel Brittan. The Treasury under the Tories,1951-1964.London:Penguin,1964,pp.173-177.
[30]陈晓律,于文杰,陈日华.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3.
[31][33][35]N. F. R. Crafts and N. W. C. Woodward, The Britain Economy Since 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389;389;389.
[32]Roderick Floud and Donald Mccloskey,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 Second Edition, vol.3:1939-199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52.
[34][英]T·F·林赛,迈克尔·哈林顿.英国保守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4-155.
[36][39][苏]A.C.道布罗夫.英国经济地理[M]王正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29.
[37][38]J. W. Grove,“ British Public Corporations: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18, no.4, pp.653;p652.
(责任编辑:孙书平)
Intervention and Freedom: Neo-conservatism and Economic Choices of Churchill Government after World War II
ZHAO Bei-ping1,WANG Chao2
( 1.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2.Commercial college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Jinan 250104,China )
After World War II, the conservatism ideology of conservative party in England led its failure in election in 1945. For obtaining the ruling position, conservative party had to turn left and change the original conservatism ideology in order that it could operate neo-conservatism ideology and adopt a mixed economy where state intervention and economic freedom combined. This neo-conservatism ideology contributed to the form of consensus politics. However, this turn left was not complete and the consensus politic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was not stable, the proportion between state intervention and economic freedom in neo-conservatism ideology was often changeable. The failure of Robot Plan and de-nationalization in Iron and steel sector showed that state intervention finally defeated economic freedom and consensus politic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was eventually established.
neo-conservatism; consensus politics; robot plan; de-nationalization
2016-07-10
赵北平(1989-),男,山东青州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世界史研究;王超(1987-),女,山东滨州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
F156.1
A
1008-7605(2016)04-0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