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海洋
(苏州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呈现文学创作原生形态的成功尝试
——评邢蕊杰著《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
路海洋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如何写作文学史曾经有过颇多的探讨,但到目前为止这仍是一个存在诸多争议的论题。当然,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呈现经典性作家的经典文本或主要成就,乃是百余年来*正如戴燕指出的,“以‘文学史’的名义,对中国文学的源流、变迁加以描述,在中国,始于20世纪初”,其中林传甲、黄人分别编纂的两部《中国文学史》一般被认为是其开山之作。引文参见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绝大多数文学史著作所采取的基本写作策略。近些年,这一文学史写作的主流思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呈现文学创作原生形态,就是其中理论声势颇大而研究实绩相当可观的重要主张之一。
平心而论,呈现文学创作原生形态或说还原文学创作“现场”,未必是文学史写作的理想路径,但是必须承认,这样的呈现、还原确实让我们了解到了文学创作的真实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从地域和家族的视野切入,我们发现文学创作“生产”的形态要比文人个体性的登高赋咏、书斋苦吟、旅途命笔等方式丰富得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地域文人的诗文雅集、家族亲友的联吟唱酬,其频率是如此之高,覆盖面是如此之广,以致我们完全无法将一个经典性作家的创作过程与上述的活动剥离开来。进言之,要想深入揭示明清文学发展的内在特征,地域和家族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考察视角。
邢蕊杰博士的《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一书,正是一部以“寻绎文学活动的原生形态”*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为旨归,从地域文化与家族联姻的综合视角,对清代阳羡地区的文学创作活动进行深入探研的著作。学界对清代阳羡地区文学创作特别是阳羡词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比较扎实的成果,严迪昌的《阳羡词派研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论著。那么,如何避免意义不大的重复研究,就是研究者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有鉴于此,邢蕊杰博士采取了这样的研究思路,即从研究内涵和研究范围上对既有研究进行突破。
第一,研究的关键落脚点是清代阳羡联姻家族的文学活动,突出了过程性研究和创作“现场”还原,这就将前人忽略或重视不够的阳羡文人的姻娅关系、姻娅网络中文人群体的创作过程、文人间形式丰富的交流互动(如亲友唱和、家班演出、选本编纂等)比较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比如对于阳羡文人的姻娅关系的研究,作者首先在爬梳大量方志、谱牒文献的基础上,展示出了陈氏、储氏、万氏、任氏、史氏、吴氏、徐氏、蒋氏、潘氏、路氏、曹氏等清代阳羡文化家族的群像,其次则概括出这些文化家族间联姻的基本观念、模式、文化影响,描绘出上述文化家族联姻的具体图景,这样的考索、描绘是卓有成效而令人兴奋的。可以从一个具体的点切入略作考察,如以前学者在论析阳羡词派形成原因时,主要强调词人间基于地缘相近的文学唱和、共同的文学趣味这两方面的因素,邢蕊杰博士则在地缘相近视野内更进一步,展现出了阳羡词人间深厚的姻娅关系,并认为他们间所形成的这个“关系紧密的姻娅家族联盟”*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第45-47页。,是阳羡词人集群更为直接的纽带。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同时,作者对清代阳羡文化家族间多维性、多层次联姻关系的描绘,文献扎实可靠、内容比较清晰,从而为全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石,正如罗时进教授所论:“我们对清代阳羡文学成就和特点的把握,正是在这幅斑斓的图绘中得到的,这也是这部著作给人印象深刻之处和成功所在。”*罗时进《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序》,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卷首,第3页。
再如对阳羡词作选本《荆溪词初集》编纂的探研。作者在书中指出,康熙年间,阳羡词人编纂了几部规模较大的词选,这包括《今词苑》《瑶华集》和《荆溪词初集》等。值得注意的是,带有鲜明地域色彩而颇具文献价值的《荆溪词初集》,并没有像《今词苑》《瑶华集》那样获得学者文人的足够重视,“长期湮没无闻,际遇不幸”*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第88页。。于是作者便在对《荆溪词初集》进行比较细致的文献学考察基础上,深入论析该选本的编选背景、起因及其体现的阳羡词学趣尚,书中得出的几个结论是可信而令人耳目一新的:其一,《荆溪词初集》“是在词学振兴的宏观背景之下,阳羡词人以选本形式展示地域文学魅力所做的积极努力”*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第96页。;其二,因为入选者大多与阳羡词雄陈维崧有过唱和,因此这部具有总结性意义的词选,“可视为清初阳羡联吟家族文学活动中,家族词人创作收获的自我巡阅”,同时,它“体现了阳羡词群共同的创作取向及审美趣味,预示着清初阳羡词风格的定型与发扬”*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第96页。;其三,《荆溪词初集》中对于“废园”意象的集中吟咏,“勾勒出了一个被人忽略已久的词学事实,阳羡词人不仅善以大题目表现深沉博大的现实关怀精神,也善于从小角度切入并深入其中,将人的性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实践了他们“入而微出而厚”的美学理想*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第100页。;其四,《荆溪词初集》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随着词坛风尚的转变,它便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第100-101页。,这也是它在清代中叶以后长期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可以说,邢博士对《荆溪词初集》所做的系统研究,在学界尚属首次,而她从选本角度对清代阳羡词人间文学交流场域与交流活动的有意味呈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阳羡词学发展的新视界。
第二,研究对象既包括清代阳羡地区的词文学创作,又包括诗文、戏曲创作;既包括已被关注的清代阳羡文学作家作品,又包括被忽略的作家作品,这就比较全面地描绘出了清代阳羡文学创作的面貌。
单线深入、突出主体与亮点,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常用策略,也是学术专题研究的有效路径,不过,这一研究策略必然要涉及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这种有重点的“选择”,往往会带来一些研究疏漏,比较典型的就是对研究对象“面”的观照往往用力不足。就清代阳羡文学研究而言,阳羡词派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对象,但事实上,阳羡词派的作家大多数不仅是词家,而同时也是诗文家、剧作家。如阳羡词派魁首陈维崧,兼为清初骈文巨擘、诗歌与古文名手;储氏一族主要以古文名世,但诗词造诣亦相当可观;吴炳、万树、陈贞贻、路迪等词人,则皆是一时有名的曲家……这些作家的各类文学创作,都是清代阳羡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想充分展示清代阳羡文学的面貌,就应将它们都纳入考察范围内。另外,还有一些在文学史上不甚出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很少受到关注,可是真实的清代阳羡文学生态系统若缺少这些作家作品,便残缺不全甚至无法“运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不能忽略他们的存在。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邢博士做了大量的文献考索与研究“增补”工作。比如对于陈维崧家族,邢博士在书中第六章专设《陈氏家族的诗文成就》一节,各有侧重分析了陈贞慧、陈维崧、陈维嵋等人的诗文成就。其中对陈维崧诗歌、古文与骈文的探讨,对陈维嵋诗歌的研析,让我们对长期以来主要被视为阳羡代表词家的陈氏兄弟之文学建树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又如对储氏家族作家作品的分析,邢博士既用一定笔墨论析了学界较多关注的储国钧、储秘书之词学贡献和诗歌特色,又介绍了几乎被文学史“遮蔽”的储福宗、储贞庆、储欣诸人的词作特点,同时还专辟一节论述了储欣、储方庆、储大文等人的古文建树。由此,清代阳羡储氏一族的文学家群体及其创作面貌,已经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一书中的类似研究还有很多,其消除文学史“遮蔽”之功是首先值得称道的;同时,它们与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一起,点、线、面结合地绘写了一幅比较真实的清代阳羡文学图景,基本实现了作者突破前人、还原清代阳羡文学创作原貌的初衷。
《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一书中采取的共时性探讨与历时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颇值一提。
专题性的学术研究,一般都要使用到这一对研究方法,不过并非所有的研究都能实现对它们的有效利用。就邢书来说,共时与历时分析运用最成功的部分,应数阳羡词学研究。如书中对阳羡词人群体及其联姻特点、观念、模式的考论,总体上属共时性分析,但是其对阳羡文化家族追求世代联姻及这种联姻对阳羡词学创作分阶段影响的研究,则系历时性考察。又如分散在该书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诸章中对康熙、雍乾及晚清以降阳羡词学发展演变的论述,总体上是历时性分析,但在每一阶段阳羡词学研究中,作者通常都要总论该时期词学的总貌,这则是共时性考察。因此,邢书中的共时、历时分析是立体、交叉的,是根据研究内容的实际需要而安排的。
从研究效果上来说,可以举书中对阳羡词风演变的揭示为例来说明。清代阳羡词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是学界共识,严迪昌的《阳羡词派研究》和《清词史》中皆有论及。邢书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在家族联姻的总体观照视野下,将受到政治“大气候”和时代文学趣尚共同影响下的阳羡词风转变历程,比较清晰地勾勒了出来。作者在书中指出,康熙前期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人群体,“源于深切的时代感受,欲振起一代词风,开创了清词崇意主情的传统,重视词之立意,偏重书写悲情”;康熙中期,随着盛世气象的显现和浙派词风影响的深入,以徐瑶、路传经等人创作为代表的阳羡词,“虽仍承沿阳羡派崇意主情一路,但以表现闲情为主,致力于清疏词境的营造”;到了乾隆初年,“史氏、储氏取径北宋诸家,强调词情婉约缠绵”,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阳羡词,与豪放悲慨的初期阳羡派“气魄殊异”。对于学界不甚重视的晚清、民初的阳羡词,作者也用了一定篇幅来分析,并认为这一阶段的创作“虽未能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但亦对构建清代阳羡词学作出了积极贡献,是清代阳羡文化家族联姻所营造的词文学传统的最后回应”。*邢蕊杰《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第71页。这一论述的视角是新颖的,结论也是可靠的。
应当说,邢书的优点、长处不只是前文概括的几点,如书中对自然环境与清代阳羡家族文学关系的考论、对自苏东坡、蒋捷以降阳羡词学传统的梳理、对清代阳羡戏曲创作及曲学活动的考述等等,都是值得称道的,这里不一一举述。当然,若以更高的要求来审视邢书,其还有一些提升、充实的空间。比如书中对清代阳羡曲学活动及晚清、民初阳羡词学的研究,固已突过前人,有所建树,但有些文献还有待发掘、论述还有待深入;又如书中第六章“家族姻娅对清初陈氏家族的政治影响”一点,似乎过度强调了家族联姻对陈氏家族的政治影响,而轻视了陈氏家族传统与家族政治取向的作用;此外,像陈维崧的诗歌、古文与骈文创作,储氏一族的古文成就等,题量都比较大,以后可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做深入的专题研究。
总体而言,邢蕊杰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花了几年时间修改而成的这部专著,视角新颖、文献扎实,文字表述沉静而不乏灵性,已经从地域文化与家族联姻的向度,基本实现了对清代阳羡文学创作原生形态的还原、呈现,其继承前人而有所突破、有所创辟,是清代阳羡地区文学研究中一部有分量的著作;同时,它对于清代其他地域文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I206.5文献标志码:A
1008-293X(2016)04-0118-03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4.021
2016-06-01
路海洋(1980-),男,江苏盐城人,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