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2016-09-18 09:12许珊珊
关键词:绍兴古城历史

许珊珊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分院,浙江 绍兴312000)



绍兴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许珊珊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浙江绍兴312000)

绍兴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文化旅游有着独特的亮点和优势。但是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加快发展全城文化旅游,成为提升旅游品位和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之举。绍兴重点要通过对古城元素的修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风光的打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以精细化的管理和正确的市场营销,解决古城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大众化市场的矛盾。

绍兴古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能。绍兴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旅游有着独特的亮点和优势。绍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绍兴古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生态休闲古都,文化旅游慢城”,把古城让给世界人民,大力度推进文化旅游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谋划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这既是顺应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绍兴的旅游品位,增强旅游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绍兴古城文化旅游资源梳理

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当今学界仍有不同观点,总体可概括为三类:第一类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第二类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设计思路,是一种创意的思维;第三类认为,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1]笔者倾向于第三种类型,即它是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包括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2]

由此,我们可以将绍兴古城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以下分类和梳理(见表1)[3]:

表1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类 型内 容山水文化府山、塔山、蕺山以及古城周边山脉;八大历史街区;宅第傍水民居、街河相依水城格局;运河穿城、环城河及城中河道、鉴湖水域;水上乌篷、古桥、水城门等。建筑文化台门府第、亭台楼阁、古塔、戏台、会馆店铺、老街小巷。名人文化名人故居、名人史料陈列馆、名人美术馆、名人纪念馆;名人碑记石刻;名人陵、墓等。历史文化越国遗迹、各类历史景点和古迹、博物馆等。宗教文化戒珠寺、龙华寺、土谷祠、炉峰禅寺及古城周边其他宗教建筑等。园林文化兰亭、东湖、西园、沈园、儿童公园、朱家花园、罗门公园、东大池公园等。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包括戏曲、书法、黄酒及其他传统手工工艺等的制作及展示;特色小镇;饮食文化等。节会文化公祭大禹、兰亭书法节、黄酒节等

从上述梳理中可以看出,绍兴古城有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景点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等诸多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和优势,这是文化旅游得以实现的关键。

当然,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通常是对一个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感受,很少会对某类单一文化旅游资源产生旅游的冲动。因此有必要将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并推出文化旅游产品。

二、绍兴文化旅游的现状与问题

(一)古城形象感知度不高

绍兴素以水乡风光城市著称,历史上的绍兴古城“自通衢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清道光《会稽县志稿》卷之六《水利志》.“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是对绍兴水城形象的概括。由于绍兴古城在早期的开发建设中,过度开发多,修缮保护少,填河筑路使城内河道水系不畅;大量历史建筑消亡,现代化高层建筑同质化严重;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水城格局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传统老街小巷已逐步被拓宽为现代化的柏油路,古城元素逐步减少,文化旅游资源受到损害。虽然绍兴目前还保存着八片历史文化街区,但街区形象类同,缺少个性化,游客观赏到的水城形象与心理上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存在较大差异,水城形象感知度偏低。

(二)主打的名人品牌渐失旅游优势

作为名士之乡,绍兴文化旅游一直以打名人品牌尤其是鲁迅品牌为主。“跟着课本游绍兴”成了绍兴文化旅游成功营销中的一个创意亮点。在2015年度浙江省游客满意度测评中,鲁迅故里在11个5A景区中名列榜首,其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但问题是,随着当前的旅游业态逐渐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或者说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绍兴传统单一的名人文化品牌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品牌相比已无显性优势。除鲁迅故里景区外,遍布全市的其他名人故居门可罗雀,即使通过节会文化推介的大禹陵、兰亭等景点,平时的游客量也远远低于鲁迅故里景区。古城内众多静态的人文景点由于表现手法的传统、体验型旅游产品的缺乏、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正在逐渐失去中外游客的兴趣,仅凭鲁迅故里景区难以吸引游客慢游、长游绍兴,难以提升绍兴旅游竞争力。

(三)旅游目的地相对地位下降

20世纪80年代,绍兴古城的旅游量包括境外游客量在全省排名中仅次于杭州,与江苏苏州市的旅游量也不相上下。但近几年,省内其他城市已大步赶超,绍兴排名逐渐退后。据浙江省旅游局提供的浙江旅游统计数字显示,*浙江省旅游局.浙江旅游统计便览,2014年度,2015年度.2014至2015年绍兴市的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在全省排名第4(见表2)。而从浙江省旅游局2016年3月份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湖州市、金华市的接待入境游客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均已超过了绍兴。

表22014-2015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

类目 年度地区 接待入境游客人数绝对量(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绝对量(亿元)接待国内游客人数绝对量(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绝对量(万美元)2014年2015年2014年2015年2014年2015年2014年2015年杭州326.1341.61743.92019.71.061.20231811293065宁波139.7157.51020.31183.90.690.797783280019温州91.1105.8651.1770.30.650.754813254918绍兴70.273.5636.7746.10.630.722497126327

绍兴与同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相比,两地在城市风貌和文化资源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上却相距甚远。2015年,苏州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51.2万人次、旅游创汇20.02亿美元,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双反弹”态势,旅游创汇为历年来新高,两项数据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0%和57%。当年,接待国内游客1060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728.79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63.6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幅继续大于人次增幅。由此,绍兴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上已处于被周边城市边缘化的危险,旅游目的地相对地位已下降。

三、影响绍兴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

在旅游业整体品质上,绍兴也亟待走出困境。浙江省旅游局发布的“2015浙江旅游总评榜”8大奖项名单中,绍兴市除上虞区“虞山舜水的研学游实验”跻身年度旅游产业融合奖创新奖分项中外,其他7大奖项均榜上无名。同时公布的第一批浙江省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名单中,绍兴也未被列入。

(一)古城保护工作短板明显

“城是一座景,景是一座城”,绍兴古城这座“景”,是经过古人精心规划设计且经历了漫长时间的人类聚居和改造后延续至今日的宝贵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城市的“景”既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即建筑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形态和水系空间形态,也包括生态环境面貌和地域文化风貌。而经过近三、四十年的过度开发建设,这种景观空间形态和古城地域风貌已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受到影响,绍兴古城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绍兴古城的保护工作存在不少短板。突出表现在:古城保护管理体制多头分散,缺少统一管理的行政主体;古城立法保护和规划修编明显滞后,缺少强有力保障;古城“景”的修复与文化旅游发展不相适应,缺少统盘长远考虑;古城功能过于集中,难以达到保护目标。

(二)文化旅游主题形象模糊

旅游主题形象既是旅游主体对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也是旅游者对旅游主体的感知。提升目的地竞争力,需“寻找目的地资源和游客需求之间的联系,以搭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桥梁。”[4]而优秀旅游主题形象恰恰是满足游客消费取向需求的重要生产力,对旅游的选择和后续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赢得游客需求认同,赢得市场的关键营销策划。因此,文化旅游主题的提炼,实际上是区域旅游开发的灵魂,旅游地的文化个性越显明,形象越突出,也就越具特色。[1]目前正在使用的“老绍兴、醉江南”,没有基于旅游主体的资源禀赋和产品特色进行定位设计,“老”和“醉”在提炼展示绍兴的悠久历史、多彩厚重的地域文化、山水风光融合的城市文化个性等方面,缺少精准度和代表性。旅游形象过于模糊,很难让旅客因为这种形象感知而触发旅游动机。

(三)“三山”资源尚未充分打造和利用

绍兴古城内的府山、塔山、蕺山作为旅游资源,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人文景观。

在文化特质上,“三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尤其是府山,曾为越王勾践的宫殿所在,也是历代郡衙、州衙、府衙的所在地。至今,府山仍留存了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府山经过前几年的建设开发,推出了越王城景区,但这处旅游含金量很高的古越胜迹,每年接待的真正游客却只有3万人次左右,与杭州宋城年游客逾600万人次相比,越王城在旅游竞争中无疑黯然失色,而塔山、蕺山更是长期沉寂,少有游客。原因就在于缺乏对越王城景区的宣传、推介和打造,而且“三山”凝重的人文古迹内涵满足不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好奇性、探索性、欢乐性的需求。

在自然景观上,由于疏于打造,“三山”杂树多,品种单一,缺乏季相特色。春夏两季满眼呈现常绿,秋冬两季绿色难掩枯枝败叶,没有山林景观的时序美和色彩美,满足不了大众化审美愉悦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审美感受的获取有了更高选择,“回归自然,休憩怡情,消除疲劳,慰藉心灵”成了人们新追求。[5]而“三山”既没有展示自然风景的魅力,也没有在历史文化景观上展示多种表现手法,吸引不了游客,完全符合旅游客源市场规律。

(四)旅游发展缺少创新意识

绍兴以历史胜景、人文古迹为主的旅游资源,虽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观光旅游热潮中,吸引了大批海内外观光客,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观光旅游逐渐被休闲性旅游所主导,这就要求在产业经营和产品开发上更加强调生态性、互动性、参与性、文化性,在旅游服务上也要更注重情感化、规范化、个性化。绍兴与苏州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苏州加快创新旅游业态、服务体系和营销模式,有效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特别是通过培育新业态,丰富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新供给,打造了“苏式”旅游竞争力的新优势。而绍兴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上还未及时转型,缺少创新意识和手段。突出表现在:古城文化旅游资源尚未统筹整合,发挥不了龙头辐射作用,承载不了休闲旅游度假全新的内涵和要求;小而散的人文景点、历史街区、节会盛典等“一站式体验”依然是主流模式;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纯文化景点,内容和布展形式单一化、静态化,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运用不足,活动演出缺少等等。这种小而散的人文景点虽能满足部分对绍兴历史文化具有特殊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游客的需求,但满足不了大众化的口味,特别是由于忽视了游客参与互动的重要性,在景点中很少有民情风俗的展示和游客参与互动的项目,使游客难以广泛、深刻接触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也难以感受本真、原生的民俗文化。即使在节会活动中,也是官员、商人、文化人唱主角,中外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体验不了参与互动的快乐。

四、绍兴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在古城保护上作顶层设计

古城是绍兴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必须在保护上科学谋划,作顶层设计。一是打破古城保护的制度掣肘。理顺古城保护的管理体制,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绍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可借鉴苏州经验,对古城保护实行“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管理模式”,在古城中单独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这一独立的行政机构,对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开发和管理。二是制定古城保护发展的地方法规。立法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绍兴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使古城中的文化旅游资源或保护不力或惨淡经营。因此,迫切需要出台一部符合绍兴实际,起到总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三是改变规划滞后的现状,进一步修编完善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规划确定古城的定位、主要功能布局及建筑形态、人口数量等。拓展对古城周边区域的居住、休闲、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商贸等功能,为古城保护腾出空间。形成点线面、多资质、全覆盖的保护规划体系。

(二)重现独具魅力的古城风貌

古城是绍兴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是对外旅游宣传的一张金名片,要针对目前古城形象弱化、游客感知度较差的问题,加大力度重现独具魅力的古城风貌。一是畅通古城水系。以“重建绍兴水城”为契机,结合文化旅游,立足长远,制定高起点、前瞻性的水城发展规划,使古城河道东西、南北畅通,内河与外河相连,畅通水系引活水。二是保护水城格局。重点对街坊临河、宅第傍水的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的水城格局和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民居风貌进行保护,展示优秀璀璨的古桥文化。三是恢复传统街巷风貌。保护古城的空间肌理,对背街小巷、传统巷弄的风貌进行修缮,对传统历史建筑采取保留建筑外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方法进行整治。恢复青石板路面,延续小巷小弄幽深静谧的传统韵味。四是留存古建筑风貌。对古桥、古城门、亭台楼阁、台门府第、古塔戏台、会馆店铺等古建筑都要倾力保护,对部分历史建筑进行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重建,为文化旅游注入更多的古城元素。

(三)打造文化旅游主题形象

文化旅游主题形象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旅游目的地成功营销的关键。主题形象的选择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脉、地脉、资源特色等因素,融合文化性、独特性、差异性这三个元素,使之特色鲜明,不易复制,并充分考虑主题的市场价值。

绍兴文化旅游形象应追根溯源,留住历史文化的根脉。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越王勾践之命,建立越国都城,是为绍兴古城之始。经过2500多年的发展,古城至今城址不变,越国遗迹众多。毋庸置疑,“越国古都”是绍兴独有的文化和资源,要旗帜鲜明地把越国文化作为主题形象进行打造;绍兴古城在历史上素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美誉。青山秀水、民居傍水、古桥多姿、乌篷轻荡,“梦幻山水”实乃名不虚传;绍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素有“名士之乡”称誉。历代以来,治水先贤、爱国仁人、翰墨英华、学家风范,名人灿若星辰,名人文化是绍兴独特的文化资源,“名士之乡”无疑名至实归。由此,绍兴文化旅游的主题形象可确定为:“越国古都,梦幻山水,名士之乡”。这样的主题形象,能向游客准确传递信息,使游客在短时间内产生形象化的联想,进而产生体验的动机。

(四)营造“三山”文化旅游环境

文化旅游环境既涉及人文,也涉及自然,是两者有机结合体现出的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旅游的核心在其文化性,所以文化旅游对文化环境的要求更显突出和重要。文化旅游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2]对“三山”文化旅游环境要从两方面作营造。一方面,要深度挖掘“三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策划演出节目,使原有的人文景点得以充分利用,改变目前“三山”沉寂的现状。可充分利用越王城在古城中的核心区域位置,以越国的历史胜迹为形,以“卧薪尝胆,生聚教训”“西施报国,负重离越”“投醪出征,挥师伐吴”“灭吴九术,以义死难”等历史典故为素材推出“越国古都风情”演出节目,演绎越国由衰而盛的历史场景。将越国舞蹈、杂技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光影声色融为一体,具有震撼力的一台历史剧,让人感受浓重的古越文化氛围。还可结合推出经典的民俗互动娱乐节目,使游客参与其中。越王台与越王殿之间也适宜搞表演节目,要精心策划,把山上与山下的景点及娱乐项目统一包装,盛情推出。把游客乘乌篷船游历史街区与上岸游览越王城作为一条旅游线路整体推出。另一方面,要对“三山”的自然景观作精心打造,通过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培育或引进观赏树木,区域片植形成自然群落,使“三山”展现山林的色彩美、形态美、风韵美和季节美。春天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夏天苍翠欲滴,绚丽多姿;秋天层林尽染,红黄参差;冬天绿意浓浓,碎红撼枝。营造“三山”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有机结合的文化旅游环境。

(五)强化历史文化高地建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了这个灵魂,旅游才得到了更深刻的意义。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无疑是绍兴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开展古城文化旅游更要在强化这些历史文化高地建设上再下大功夫,做足实文章。一是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对于有保护价值的,要不断扩大文物保护的范围并依法进行保护,当古城建设与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发生冲突时,要将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上。二是着力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展示并打造文化精品,建立城市专题博物馆,分类建立古桥博物馆、古船博物馆以及戏曲文化、茶文化、兰文化展示馆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既突出教育功能,又突出可观性、互动性、娱乐性。三是重视名人故居的建设,在对现有名人故居作系统梳理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和恢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名人故居,如恢复重建王阳明故居等,进一步凸现名士之乡的优势。[6]四是展示地名文化标牌。在街巷(弄)的出入口、文物景点及历史建筑物等地方设置地名文化标牌,将地名的出典、故事传说、历史文脉用中外文字简要说明。游客走街穿巷,目睹地名文化标牌,就犹如在阅读和了解城市的历史与风情,从更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为游客慢游绍兴提供载体。

(六)推进全城旅游进程

要把古城作为一个旅游大景区来宣传、打造和营销,使之成为古越文化的核心区、江南风光水城的展示区和旅游经济的新亮点。利用环城河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打造旅游夜景基地,使环城河演变成一道穿越绍兴2500年历史的隧道,让游客体验历史文化的醇厚和水城的灵动;要把环城河与鉴湖水上游相串联,游客上岸有互动体验项目,有乐于购物的地方,使慢游绍兴、夜游绍兴成为常态;要对八片历史街区作深化保护,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街区和集聚发展的特色商贸圈,开辟沿河步行街,打造商业特色街,创建酒吧一条街、特色小吃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街、地方风俗互动街等等;针对目前解放路交通拥挤,停车困难,店铺缺乏个性特色,大量实体店面临关门的现状,有必要将解放路商业圈在开辟全城游的大背景下统一考虑,引导商户为全城游作配套服务经营,或者待条件成熟时,将解放路打造成一条文化旅游购物休闲的步行街;将传统的台门建筑改造成台门旅馆、居家旅店,发展民宿经济。

(七)创新文化旅游项目

绍兴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中老年中的知性文化人或对历史文化有求知欲的游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随着旅游格局的变化,旅游的主力军也在变化。[2]因此有必要对现在的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瞄准年轻人、外国人、周边城市游客等目标群体,有效开发和设计符合大众需求的旅游市场,制定合理的旅游价格,创新旅游互动参与项目。把绍兴的一些乡土文化、民情风俗开发打造成旅游产品,如:展示水上婚礼风俗、打造水乡婚礼摄影基地,推出“嫁女坐轿过古桥”“龙舟竞渡”“越女采莲”“祝福”等项目,以及让游客在旅游景点参与裹粽子、搡年糕、演社戏、酿黄酒等活动。要在旅游产品中,大胆融入现代元素,在古城周边打造现代旅游项目,丰富古城旅游板块内容,既满足青少年追求新奇、爱刺激的心理,同时又能使不同年龄的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到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通过不断创新和培育稳定健康、有潜力、有特色的旅游市场,带动古城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

(八)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古城游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如果将古城游仅仅作为一个传统的旅游景点来打造和推介,必将使绍兴的文化资源优势转为劣势。为此,我们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古城的传统旅游转型为智慧旅游,通过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利用互动终端深化智慧服务。包括根据游客个人偏好为游客定制游览路程及酒店安排,通过APP预定车位、扫码换票、在线讲解、网上支付押金免费使用公共自行车服务等等。通过互联网将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打造成全城旅游的生态圈,改善游客的线下体验。改变靠门票赚收益的理念,站在更高的着眼点,借势发挥,吸引游客,使游客玩得便捷,商家享受红利,提升整体旅游经济。[6]

大力度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使老百姓享有更多的实惠、更多的成果,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百姓的意愿。关键之举,在于能以更新的理念,做好统筹整合、全域发展的文章,这是绍兴文化旅游的希望和活力。

[1]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02:89-92.

[2]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02:159-162.

[3]张振家.绍兴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55-457.

[4]张胜男.创意旅游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02:123-129.

[5]鲁锡堂.越文化视角下的绍兴“全城游”开发刍议[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6]屠剑虹.打造江南生态宜居水城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N].绍兴日报,2015-06-23004.

(责任编辑吕晓英)

On Ancient Shaoxing’s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Xu Shansh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s a historical-cultural city with a history of over 2500 years, Shaoxing boasts its unique strengths and advantages in tourism. Under the concept of mass tourism, it is crucial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tourism taste and creat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for Shaoxing.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ity of Shaoxing needs to concentrate on the renovation of ancient city elements,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creation of natural scenery, rational us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as well as further integr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With the aid of fine management and accurate marketing, conflicts betwee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mass markets could be solved.

ancient city of Shaoxing;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F59

A

1008-293X(2016)04-0021-06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4.004

2016-05-05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绍兴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5028。

许珊珊(1984-),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讲师。

猜你喜欢
绍兴古城历史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人文绍兴
安居古城
新历史
春秋古城一日游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