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娜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学术论坛
2015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
谢丽娜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为了把握2015年我国情报学的研究进展,本文对2015年召开的情报学主要会议、出版的情报学主要著作和发表的情报学学术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情报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计量学五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概述了2015年我国情报学的研究进展。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 信息检索 情报分析 信息服务 信息计量
就一个学科而言,对该学科领域每年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马克思曾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显然,“前人劳动”主要是指前人留下的科学文献,包括著作和论文等文献成果;“今人的协作”则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来实现[1]。因此,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通常通过该学科领域开展的主要学术交流活动、代表性著作和论文成果等体现出来。为此,本文延续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对2015年我国情报学界的主要学术交流活动、代表性著作和主要的论文研究成果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此来反映2015年我国情报学的研究进展。
学术交流活动是开展科研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越活跃,表明该学科的发展就越有活力。就情报学来看,2015年所开展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反映了情报学学科发展的活力。
3月,由美国战略与竞争情报协会(SCIP)、亚洲竞争情报协会(AsiaCI)和中国竞争情报咨询与培训中心(CICI)联合主办的“2015第十届中国竞争情报国际年会”在上海成功召开。6月,由上海市科技情报学会和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2015年情报新技术新工具开发利用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旨在推动情报新工具的开发利用,促进情报手段的现代化。7月,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主要探讨了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服务与创新工作。8月,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上海市行业情报发展联盟、《竞争情报》编辑部等主办的“情报综述方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图书馆召开,目的在于提升情报人员的文献调研和归纳能力,以及情报综述撰写方法等,并促进各类情报机构的合作与交流。9月,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主题为“大数据时代情报学的学科发展”的“2015年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大召开。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论坛”在人民大学召开,主题为“情报学的创新与发展——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情报学发展”。10月,为了表彰信息分析从业人员在情报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创新的贡献,总结并分享获奖者的宝贵经验,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主办的“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暨2015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成果颁奖大会”在上海图书馆成功召开。10月下旬,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2015竞争情报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主题为“创新、创业、创客与竞争情报”。10月底,由武汉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办的“第四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主要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1月初,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竞争情报年会”在西安召开,年会以“‘一带一路’战略与竞争情报:机遇、挑战与新的方向”为主题,探索在“一带一路”战略环境下,竞争情报在支持国家战略、帮助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方向问题。11月中旬,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研究工作协调组主办的“战略情报研究学术论坛2015”在成都举行,论坛分为两个专题展开,第一个专题的内容是科技评价方法工具应用研究,第二个专题的内容是战略情报政策领域应用;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科技查新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5全国科技查新工作交流会”在西安召开,会议主要围绕科技查新工作展开交流和研讨。
从2015年情报学领域所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来看,主题大多集中在竞争情报领域,突出强调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不管是各类情报机构还是情报学界都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方法、情报技术、情报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2015年,国内情报学领域出版了几十部著作。综合性的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赵海江所著《图书情报学发展导览(2010)》,介绍了2010年以来图书情报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金波、于英香等编著的《图书情报档案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二辑)》,收录了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基础理论方面,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杨思洛所著的《中外图书情报学科知识图谱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了姜鑫所著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杨溢等人所著的《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科学理论模型》,海洋出版社出版了李武等翻译的《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经典译丛:开放存取简编》。
信息检索方面,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王彪、高光来所著的《信息检索理论方法及问题分析》,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马三梅所著的《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远胜所著的《跨语言信息检索中的双语主题模型及算法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袁守亮、周春宏等著的《信息检索与利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徐岚所著的《信息检索实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王知津所著的《工程信息检索教程(第2版)》等等。关于信息检索方面的书籍出版量非常大,所涉及的类型也比较广泛,信息检索作为情报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而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
情报分析与研究方面,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了马天旗所著的《专利分析:方法、图标解读与情报挖掘》和甘绍宁所著的《专利信息分析管理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赵一鸣所著的《基于多维尺度分析的潜在主题可视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文杰所著的《工商竞争情报分析:原理、方法与工具》,金城出版社出版了张魁等人翻译的《情报分析心理学》以及陈烨等人翻译的《情报搜集技术》等等。
信息服务方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邓小昭等人所著的《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与方法探究》,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孙建军所著的《基于TAM与TTF模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涛所著的《知识服务的语义匹配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承聪等著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海洋出版社出版了李翠薇等翻译的《信息服务论》等。
信息计量方面,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爱民所著的《图书情报领域实用回归分析》,主要以图示方法导引读者使用软件解决图书情报领域的数量问题,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邱均平、赵蓉英等著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储节旺等人所著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知识管理学科规范研究》。
此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现代信息资源创新与发展丛书”,包括金晓祥所著的《数字信息检索与创新》、许萍等著的《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梁平等著的《网络信息资源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海洋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名家视点·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包括《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著的《知识网络研究的进展与创新》《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与服务推广》等。
各个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载文情况,是对该学科领域发展状况的最直观的显示。为了了解2015年国内情报学的发展状况,本文选取了几种情报学核心期刊一年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类。情报学核心期刊的选取依据是北大2011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剔除纯图书馆学的期刊,选择名称中带有“情报”字眼的9种期刊作为数据来源的范围,即:《情报学报》《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资料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工作》9种期刊。从内容跨度来看,这几种期刊基本上涵盖了情报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既包括综合性的期刊,也有理论性期刊和实践性期刊,内容比较全面,代表了情报学研究的较高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我国情报学发展的研究状况。因此本文通过对这9种期刊在2015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来反映2015年我国情报学几大主要领域的发展状况。
4.1 情报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情报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是情报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重要支撑,2015年在国内情报学领域也依然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重点是情报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
在情报学的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王昊等人[2]以本体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对我国图书情报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了探测,构建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知识体系;许海云等[3]运用一种新的测度指标TI来挖掘情报学的学科交叉主题,表明了TI值是分析学科交叉的有效指标;韩毅、李红[4],曾建勋、魏来[5]等还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王飞跃提出了“情报5.0”[6]的概念,即情报科学进入了平行情报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杜彦峰等人[7]提出了“信息休眠”的概念,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生命周期的延续提供理论依据;引入了一些新的与情报学相关的学科概念,如张志强等[8]介绍了学科信息学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及其关键技术与方法,这是一门以数据计量分析为核心的专门学科领域;叶鹰、马费成[9]介绍了与信息科学一脉相承的数据科学,通过科学的推导揭示了数据科学继续维持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
学界除了对情报学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外,对情报学的分支学科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信息传播是情报学重要的一个理论分支,王晰巍等人[10]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姜景、刘怡君[11]运用信息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论,构建了微博舆论生态系统;李保珍,王亚[12]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与评估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信息行为理论也是情报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分支,王素芳[13]介绍了埃尔夫瑞德·查特曼的小世界信息行为理论,重点关注社会情境和社会交往,开创了人类信息行为研究的社会学范式。
除了不断巩固和发展情报学的基础理论外,学者们也都积极探索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很多新的研究方法不断被应用到情报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李拓晨等人[14]从社会网络分析中“点”的角度出发,应用网络整体分析的思想提出了一个评价节点重要性的新方法;路永和、张宇楠[15]在传统特征选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选择方法,这是中文文本分类过程的重要预处理环节;王宁、郭玮等[16]为了解决之前案例检索片面性的问题,将共性知识元模型引入到应急领域中,结合突发事件案例的内容特征,提出了一种突发事件案例检索方法;潘东华等[17]基于专利文献分类码对技术知识图谱绘制方法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技术知识图谱的绘制过程。
4.2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一直以来都是情报学研究的重点领域,2015年学者们对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检索理论、用户检索行为等做了大量的探讨。
就信息检索理论来看,宋朋[18]区分了与信息检索相近的几个概念,如信息搜索、信息搜寻等,从而提出面向知识的信息检索设计需求理论,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冯晓华等人[19]在对用户多样化的检索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检索结果的多样化进行了探讨。知识检索作为信息检索的高级阶段,也受到了关注,胡德华等人[20]总结了国内外知识检索的进展和趋势。陆阳琪等人[21]、孙晓宁等人[22]分别对中文社会化搜索系统、国外社会化搜索引擎等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改进社会化搜寻系统的建议。
就信息检索技术来看,包括语义检索以及个性化检索等。在语义检索方面,刘毅、王宇等人[23]针对当前语义搜索引擎效果的不理想,提出了一个本体进化驱动的语义搜索引擎系统,能够显著提高搜索结果的准确率;韩普等人[24]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汉语相似词挖掘和相似度计算的方法,这是情报学中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处理的一项中间步骤;胡昌平、林鑫[25]为科技文献检索中的分面检索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基于主题词表分面化改造构建科技文献内容分面的思路。在个性化检索方面,张一洲[26]对结合向量空间模型和偏好本体的个性化信息检索进行了研究,这种个性化检索方法的性能远远优于Google方法;刘耀等人[27]对智能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更优化的检索方法和技术;王娜等人[28]还对用户参与性分类法在网络搜索引擎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索;李月琳等人[29]探讨了基于任务的个性化信息检索用户模型,更好地支持个性化信息检索的实现。
关于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角度来看,有学者探讨了基于信息觅食理论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30];还有学者探寻了信息搜寻过程中情感因素的影响[31],从而提出了基于评估理论的信息搜寻行为情感因素的影响机制。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关于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实践研究更为多样,刘晓鹏等人[32]通过深度日志分析方法对用户的检索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用户的科技信息需求;王若佳等人[33]利用日志挖掘的方法对用户健康信息检索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盖晓良等人[34]对研究生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些学者研究了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在信息检索中时间限制和任务次序的影响[35]、用户搜索任务和搜索能力对用户信息检索的影响[36]等等。
韩毅、周畅[37][38]还对高校学术科研团队的信息查询和检索行为进行了研究,探究了学术团队的合作信息查询和检索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杨海锋[39]对用户的检索行为进行了研究,针对用户检索行为的随机性、隐含性等特点,提出借助科学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不断改进检索系统的服务能力。
4.3 情报分析与研究
在情报分析与研究领域,除了往年关注的重点,如情报分析方法、竞争情报分析、专利情报分析、科技情报分析之外,更加关注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分析与研究。
情报分析方法是情报分析与研究的基本工具,学者们不断地探讨和开发新的情报分析方法,并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王文韬等人[40]利用时间序列的方法探讨了个人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梁蕾[41]对层次分析法在竞争情报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卢小宾等人[42]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到情报分析的流程中来,主要探讨了Google三大云计算技术在分析海量数据、信息时的优化作用;熊志正等人[43]深入研究了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的技术框架,为更好地开展信息分析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竞争情报是情报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竞争情报分析是情报分析的主要应用领域。从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对竞争情报分析的理论探讨和对企业竞争情报的分析。学者们对竞争情报的理论探讨集中在对竞争情报架构及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如李志男等人[44]对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竞争情报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王兰成[45]、聂峰英等人[46]对网络舆情分析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张洋等人[47]研究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竞争情报挖掘等。对企业竞争情报的分析,包括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48][49]与服务体系的评价[50]、企业危机预警情报体系的构建[51]、企业竞争对手的识别方法[52]等等。国外竞争情报工作的经验表明,成功开展竞争情报工作要从关键情报课题入手,杨柳等人[53]据此探讨了大型电网企业的关键情报课题的特点和范围,并提出竞争情报分析的途径与方法。
专利情报分析与科技情报分析也是情报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支领域。李宏宇等人[54]通过专利分析对企业技术定位进行了研究,李红等人[55]通过对专利情报的分析和对比研究了高校的技术创新情况;除了应用情况的分析,还有学者对科技情报分析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如肖安邦[56]、彭晶里等人[57]探讨了如何提升科技情报研究能力和技术情报服务能力等。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研究的火热,对相关学科的研究环境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各个学科都在积极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变化和趋势。官思发等人[58]针对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分析所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文庭孝等人[59]分析了大数据环境对传统的信息分析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刘如等人[60]探讨了科技情报面临的机遇与变革;秦殿启[61]还对大数据环境下情报语言的拓展进行了分析;除了理论研究方面的探索之外,还有学者对大数据环境下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进行了探索[62]。
4.4 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
情报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情报学领域也一直比较关注信息服务相关的研究以及对用户的研究。就信息服务相关的研究来看,包括了数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智慧服务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研究。
与数据服务相关的研究主要强调对数据的管理,尤其关注大数据浪潮对数据管理的影响:如盛东方、孙建军[63]着眼于大数据环境下人与数据之间的交互,提出从语义层面进行挖掘;杨京等人[64]还研究了大数据环境下的科学数据互操作;张闪闪等人[65]还对国外信息服务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王璞[66]也探讨了英美两国的数据管理政策,以对我国信息服务机构数据管理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学者们对信息服务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机构:孙红蕾、郑建明[67]探讨了新市民社区信息服务创新的理论基础;陈婧[68]调查了弱势群体公共信息需求情况;郭敏等人[69]对医院微信信息服务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也有不少学者依然注重探讨信息服务的理论问题,吴晨生等人[70]认为信息服务正迈向3.0时代,还有学者[71][72]对信息服务视角下的信息分类进行了深入研究;王佩等人[73]注重借鉴国外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策略,以为我国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政策依据。
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学者们对知识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服务体系、机构知识库、科技情报服务等方面。张兴旺等人[74]对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进行了设计和研究;伴随着机构知识库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认可和使用,邱小红等人[75]探讨了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的问题,通过对中美两国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的现状进行对比,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科技情报服务也是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一种重要的知识服务,学者们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服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76],创新我国的科技情报网络服务[77]等等。
学者们还积极探索了从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升级的思路和方法,如温有奎等[78]针对大数据引发的科学研究思维的变革,提出了建立大数据下智慧发现服务平台的研究;宋芳[79]探究了图书情报机构通过新型智库提供智慧服务的路径和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用户是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因而对信息用户的研究也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2015年学者们对用户的研究可以分为对用户需求、用户行为和用户满意度的研究,还包括用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等。王琳等人[80]引入了眼动仪实验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对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进行研究,桂罗敏[81]通过民族志的方法来研究用户的行为,王文韬等人[82]基于ERG需求理论研究用户行为。
对于用户需求的研究,包括对用户需求挖掘模型的研究[83]、国防科技情报用户需求的调查[84]、电商用户需求状态的分析[85]等等;对于用户行为的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例如用户的阅读行为[86]、知识问答社区的用户分享行为[87]和贡献行为[88]、移动阅读采纳行为[89]、微信微博的信息发布行为[90]和转发行为[91]、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搜寻行为[92]、农村女性信息搜寻行为[93]等等,还包括对用户使用行为模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如网络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研究模型[94]、科研团队成员的协同信息行为模型[95]、在线讨论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96]、用户行为研究进展[97]等等;对于用户满意度的研究,包括对用户满意度的测评工具[98]与影响因素的研究[99]、用户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100]、通过情感语义分析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度[101]等等。
4.5 信息计量学
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102],而文献计量学最初便起源于文献学和情报学领域,因而在信息爆炸尤其是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计量学一直都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对信息计量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信息计量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信息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都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刘盛博等人[103]认为引文分析已经从传统的引文著录分析发展到对引用内容的文本分析这一新的阶段;崔雷、隋明爽[104]提出了用代表性论文来表示某一学科主题高频主题词共现聚类分析类团内容的设想;高晓培等人[105]对科技期刊论文首次被引的时间间隔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胡泽文[106]针对“零被引”文献被忽视的现象,阐述了零被引文献研究的意义和进展;步一等人[107]通过引入引文发表时间使作者共引关系更紧密,从而优化了传统的作者共引方法;杜建等[108]还对文献引文轨迹进行了理论的探讨;杨柳等[109]比较了几种常用的替代计量学的工具;许新军[110]对p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俞立平[111]提出了历史影响因子来作为评价学术期刊的指标。
在信息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方面,学者们利用信息计量的研究方法对某一学科或主题的发展脉络、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112]。涉及到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图书情报学,也包括其它学科,比如对民族学与文化学[113]、宗教学[114]、历史学[115]、环境科学[116]、新闻传播学[117]、计算机科学[118]、图书情报与档案学[119]等学科半衰期的研究,以及图书情报学的最新动态与研究进展[120];还包括对某一主题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如知识扩散研究[121]、期刊评价的研究[122]、社会网络的研究范式[123]、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124]、情报学的理论应用与创新研究[125]、信息组织与检索的研究热点[126]、用户隐私的研究现状[127]等等。
近年来,大数据研究也成为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王春华等人[128]对情报学领域以“大数据”为主题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图情领域大数据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几个主题,包括数据挖掘与处理、大数据与信息分析、大数据与企业竞争情报、大数据与知识服务等等。余厚强、邱均平[129]还对国际网络计量学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总结国际网络计量学的研究特点,旨在为打开国内网络计量学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情报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为情报学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从2015年国内情报学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情报学各个分支领域都在积极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创新发展。从各大学术交流活动的主题来看,大多都强调和突出“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从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很多学者将传统的情报学研究问题置于大数据环境下,进行重新的思考、审视,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除了对大数据环境的关注外,依然注重对情报学基础学科及分支领域的研究,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表现出不断深化和创新的发展态势,使得情报学学科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 匡兴华,关虹.学术活动的意义、功能和分类[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1(4):38-41
〔2〕 王昊,邓三鸿,苏新宁.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及其演化分析[J].情报学报,2015,34(2):115-128
〔3〕 许海云,郭婷,岳增慧.基于TI指标系列的情报学学科交叉主题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0):1067-1078
〔4〕 韩毅,李红.大数据语境下情报学的坚守与拓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5):47-52
〔5〕 曾建勋,魏来.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变革[J].情报学报,2015,34(1):37-44
〔6〕 王飞跃.情报5.0:平行时代的平行情报体系[J].情报学报,2015,34(6):563-574
〔7〕 杜彦峰,相丽玲,李文龙.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再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5):25-29
〔8〕 张志强,范少萍.论学科信息学的兴起与发展[J].情报学报,2015,34(10):1011-1023
〔9〕 叶鹰,马费成.数据科学兴起及其与信息科学的关联[J].情报学报,2015,34(6):575-580
〔10〕 王晰巍,赵丹,等.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模式及实证研究——以埃博拉话题为例[J].情报学报,2015,34(7):683-692
〔11〕 姜景,刘怡君.基于信息生态学的微博舆论生态系统构建与机理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7):675-682
〔12〕 李保珍,王亚.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15,34(12):1314-1321
〔13〕 王素芳.信息与贫困:埃尔夫瑞德·查特曼的小世界信息行为理论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15(6):67-78
〔14〕 李拓晨,侯磊,李永立.一种基于网络整体影响力的节点重要性评估方法[J].情报学报,2015,34(11):1143-1151
〔15〕 路永和,张宇楠.中文文本分类中基于和声搜索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J].情报学报,2015,34(11):1203-1213
〔16〕 王宁,郭玮,陈湧.基于知识元的突发事件案例检索方法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0):1056-1066
〔17〕 潘东华,徐珂珂.基于专利文献分类码的技术知识图谱绘制方法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8):866-874
〔18〕 宋朋.检索中的信息需求理论:将信息与知识建立联系[J].情报学报,2015,34(3):227-235
〔19〕 冯晓华,陆伟,张晓娟.检索结果多样化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15,34(7):776-784
〔20〕 胡德华,肿乐熹,邱均平等.国内外知识检索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15(3):93-106
〔21〕 陆阳琪,杨建林,王丽雅.中文社会化信息搜寻系统比较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4):102-109
〔22〕 孙晓宁,朱庆华,赵宇翔.国外社会化搜索引擎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7):127-133
〔23〕 刘毅,王宇,杨德礼.本体进化驱动的个性化语义搜索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1):1048-1055
〔24〕 韩普,王东波,朱恒民.基于复杂网络的汉语相似词挖掘和相似度计算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8):885-896
〔25〕 胡昌平,林鑫.科技文献检索中基于主题词表分面化改造的分面构建[J].情报学报,2015,34(8):875-884
〔26〕 张一洲.基于VSM和偏好本体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7):711-716
〔27〕 刘耀,郑德举,等.智能搜索引擎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5):113-118
〔28〕 王娜,刘倩瑜.用户参与性分类法在泛在网络搜索引擎中应用的探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115-119
〔29〕 李月琳,张佳.基于任务的个性化信息检索用户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5):60-65
〔30〕 王媛媛,刘丽.基于信息觅食理论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0):38-41
〔31〕 刘利华.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影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8):71-74
〔32〕 刘晓鹏,王朝飞,赵晋巍.通过检索行为理解读者科技信息需求——深度日志分析方法实践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1):91-95
〔33〕 王若佳,李培.基于日志挖掘的用户健康信息检索行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1):111-118
〔34〕 盖晓良,刘娟.研究生学术信息查询行为模型与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8):15-24
〔35〕 刘畅,赵瑜,杨帆.信息检索用户实验设计中时间限制和任务次序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99-105
〔36〕 袁红,李秋.搜索任务和搜索能力对用户探索式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5):94-105
〔37〕 韩毅,周畅.学术团队合作信息查询与检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4):432-448
〔38〕 周畅,韩毅.高校学术团队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0):110-115
〔39〕 杨海锋.用户行为在信息检索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评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5(6):79-88
〔40〕 王文韬,谢阳群,谢笑.论作为PIM对象的个人信息[J].图书情报知识,2015(4):63-70
〔41〕 梁蕾.层次分析法的演进及其在竞争情报系统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20-24
〔42〕 卢小宾,王涛.Google三大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分析流程的技术改进优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3):6-11
〔43〕 熊志正,官思发,朝乐门.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的技术框架及其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3):19-25
〔44〕 李志男,夏勇其,翟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竞争情报架构与常用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108-110+132
〔45〕 王兰成.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突发事件情报支援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7):72-75
〔46〕 聂峰英,张旸.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64-67
〔47〕 张洋,凌婉阳.基于多源社会化媒体评论的竞争情报挖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7):59-66
〔48〕 丁月华.协同学视角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协同的形成和实现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0):57-63
〔49〕 黄晓斌,何碧妍.基于虚拟会展的企业竞争情报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5):66-70
〔50〕 彭玉芳,郑荣.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8):66-70+20
〔51〕 徐芳,赵超烨.基于信号分析的企业危机预警竞争情报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6):77-82
〔52〕 李伟华,郑彦宁.企业竞争对手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126-129
〔53〕 杨柳,刘民,陈国炎,等.大型电网企业凝练关键情报课题的途径与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2015(4):90-95
〔54〕 李宏宇,李艳,彭齐治.基于专利分析的企业技术定位研究——以红外探测技术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7):86-91
〔55〕 李红,朱玉奴,等.基于专利情报分析和对比的高校技术创新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5):100-104
〔56〕 肖安邦.提升科技情报研究能力的几点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7):36-38
〔57〕 彭晶里,可星,李建平.情报学视角下的守门人角色及技术情报能力建设[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8):11-15
〔58〕 官思发,朝乐门.大数据时代信息分析的关键问题、挑战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3):12-18
〔59〕 文庭孝,姜坷炘,赵阳,等.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分析变革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5(5):66-73
〔60〕 刘如,吴晨生,李梦辉.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工作的机遇与变革[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6):35-39
〔61〕 秦殿启.大数据环境下情报语言的拓展及运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0):33-37
〔62〕 王洪亮,张琪,朱延涛.大数据环境下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7):109-114
〔63〕 盛东方,孙建军.基于语义搜索引擎的学科知识服务研究——以GoPubMed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5(4):113-120
〔64〕 杨京,王效岳,白如江.大数据背景下科学数据互操作实践进展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3):97-102
〔65〕 张闪闪,顾立平,盖晓良.国外信息服务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调研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5):99-109
〔66〕 王璞.英美两国制定数据管理计划的政策、内容与工具[J].图书与情报,2015(3):103-109
〔67〕 孙红蕾,郑建明.新市民社区信息服务创新与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5(5):74-81
〔68〕 陈婧.弱势群体公共信息需求与障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5(3):80-87
〔69〕 郭敏,周晓英,宋丹,等.“互联网+”时代的我国医院微信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4):19-25
〔70〕 吴晨生,李辉,付宏,等.情报服务迈向3.0时代[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1-7
〔71〕 王玉林,高富平,曾咏梅.信息服务与信息交易视野下的信息分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25-30+42
〔72〕 路永和,彭燕虹.融合实用性与科学性的互联网信息分类体系构建[J].图书与情报,2015(3):118-124+144
〔73〕 王佩,孙建文.英国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策略分析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5(5):99-108
〔74〕 张兴旺,李晨晖.数字图书馆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协同设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3):61-70
〔75〕 邱小红,姜颖.中美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现状与特点剖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3):113-119
〔76〕 裴雷,孙建军,肖璐.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服务的挑战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5(6):26-32
〔77〕 黄晓斌,陈俊恬,张小庆.我国科技情报网络服务的现状与创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1):1-5
〔78〕 温有奎,乔晓东.大数据下智慧发现服务平台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1):1181-1189
〔79〕 宋芳.支撑新型智库的图书情报机构智慧服务创新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36(5):81-85
〔80〕 王琳,郭梦雪.信息浏览行为是理论导向抑或生物驱动?——基于眼动仪实验的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2):1284-1295
〔81〕 桂罗敏.深度理解用户:图书情报领域民族志方法运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6):16-21
〔82〕 王文韬,谢阳群,占南.基于ERG理论的数字原住民信息行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42-46+7
〔83〕 涂海丽,唐晓波,谢立.基于在线评论的用户需求挖掘模型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0)
〔84〕 姜晓菊,肖莹,张晔.国防科技情报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8):106-109+105
〔85〕 张文君,王军,徐山川.电商用户需求状态的聚类分析——以淘宝网女装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31(3):67-74
〔86〕 徐飞,徐绪堪,吴广印.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文献用户阅读行为知识组织模型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9):912-921
〔87〕 刘佩,林如鹏.网络问答社区“知乎”的知识分享与传播行为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5(6):109-119
〔88〕 范哲,张乾.MOA视角下的问答网站用户贡献行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5):123-132
〔89〕 叶凤云,胡雅萍.青少年用户移动阅读采纳行为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8):787-800
〔90〕 谢新洲,安静,王尧.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微信用户信息发布行为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8):801-808
〔91〕 金晓玲,金可儿,汤振亚,等.微博用户在突发事件中转发行为研究:基于信息源的视角[J].情报学报,2015,34(8):809-818
〔92〕 李月琳,闫希敏.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搜寻行为研究:信息源的选择与利用[J].图书情报知识,2015(5):57-65
〔93〕 刘济群,闫慧.农村女性居民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甘皖津三地的田野发现[J].图书情报知识,2015(1):4-13
〔94〕 邓胜利.网络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研究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53-56+87
〔95〕 金燕,李昱瑶.科研团队成员的协同信息行为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86-90
〔96〕 沙勇忠,田生芃,肖桂芳.在线公共事务讨论的用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3):125-133
〔97〕 李力,丁宁.国内外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98〕 施春林,冯继强.用户满意度测评工具在公共图书馆的适用性调整[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40-44
〔99〕 张泸月,唐琼.高校阅读推广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与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8):67-71
〔100〕 王惠.基于用户满意度的搜索引擎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5(9):88-92
〔101〕 由丽萍,王嘉敏.基于情感分析和VIKOR多属性决策法的电子商务顾客满意感测度[J].情报学报,2015,34(10):1098-1110
〔102〕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第一讲)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75-80
〔103〕 刘盛博,丁堃,张春博.引文分析的新阶段:从引文著录分析到引用内容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3):25-34
〔104〕 崔雷,隋明爽.共现聚类分析结果表达方法的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2):1270-1277
〔105〕 高晓培,袁军鹏,马峥,等.科技期刊论文首次被引的幂律分布规律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7):693-700
〔106〕 胡泽文,武夷山.零被引研究文献综述[J].情报学报,2015,34(2):213-224
〔107〕 步一,刘天祎,黄文彬.优化传统作者共引分析的研究初探——综合引文发表时间信息的作者共引分析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2015(6):89-97
〔108〕 杜建,武夷山.文献引文轨迹:分类及测度[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7):52-58
〔109〕 杨柳,陈铭.常用替代计量学工具之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114-119+144
〔110〕 许新军.p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学报,2015,34(12):1246-1251
〔111〕 俞立平.历史影响因子:一个新的学术期刊存量指标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89-92
〔112〕 王益明,黄容,许春雯.2012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5):18-22+28
〔113〕 张迪,赵越,邓三鸿.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半衰期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3):82-85+98
〔114〕 吴伟成.基于文献引证关系的我国宗教学学科半衰期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3):86-90
〔115〕 张磊.基于CNKI数据的历史学学科半衰期探究[J].图书与情报,2015(3):91-98
〔116〕 陆阳琪.我国环境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3):99-102
〔117〕 陈祖琴,张艳琼.基于学科文献半衰期探寻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特征[J].图书与情报,2015(1):96-99
〔118〕 王丽雅.基于CNKI的计算机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1):100-105
〔119〕 刘伙玉.基于CNKI的图书、情报学与档案学学科文献半衰期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1):106-111
〔120〕 车尧,苏成,赵筱媛.从国际核心期刊发文情况看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15,34(5):522-535
〔121〕 温芳芳.基于引文分析的知识扩散研究——以我国图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64-68+78
〔122〕 刘宇,魏瑞斌,方向明.国内期刊评价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1998~2014)的计量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5):81-91
〔123〕 王宗水,赵红,等.社会网络研究范式的演化、发展与应用——基于1998-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分析[J].情报学报,2015,34(12):1235-1245
〔124〕 赵蓉英,郭凤娇,赵月华.科学计量学主流研究领域与热点前沿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66-74
〔125〕 王芳,史海燕,纪雪梅.我国情报学研究中理论的应用:基于《情报学报》的内容分析[J].情报学报,2015,34(6):581-591
〔126〕 司莉,贾欢.2004-2014年我国多语言信息组织与检索研究进展与启示[J].情报学报,2015,34(6):662-672
〔127〕 王雪芬,赵宇翔,朱庆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以用户隐私关注研究现状[J].情报学报,2015,34(12):1322-1334
〔128〕 王春华,李维,文庭孝.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研究热点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4):82-89
〔129〕 余厚强,邱均平.后链接分析时代的国际网络计量学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5(3):16-24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during 2015
Xie L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during 2015, the paper makes statistical an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major conferences,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papers in this field.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five main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lligenc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user study as well as informetrics.
Information theory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lligence analysis; Information service; Informetrics
G250.2
A
谢丽娜,博士,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