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于无限中寻有限

2016-04-12 01:22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读经求真躯体

来信于无限中寻有限

《时代教育》杂志刊登了许多关于传统读经的选题,最近的四月刊,还做了关于王财贵先生以及文礼书院的专访。第一次看到有杂志做文礼书院的专访,不免感到欣喜和惊奇。

一直以来,读经问题都是热门话题,围绕是否读经、如何读经等问题,争论不休,各有说辞,褒贬不一。然而,我以为人们对读经的很多误解与悖谬,大多是以今观古,以西视中,以小人心度君子道而引起的。传统经典,特别是儒学经典,作为立人的常道,引导国人一代代绵延向前,岂能因今人不读经典而妄自非议,又岂能因固执科学一端而陷入“仁义道德”尽失的境地。

人的有限生命,要在这无限宇宙当中得到永恒真理,是很难办到的。但却能够在此无限中求有限,给人生寻求一个根基、一道光亮。人的存在依赖躯体的维持,却超脱于躯体。人通过躯体感官可完成一系列的事情,然而人的躯体感官也很有限,科学之用是作为人的感官躯体之扩展、延伸,却无法担当存在之意义。如汽车飞机可作为人脚的延伸,可到达人不能走到的地方;电话可作为人耳的延伸,可听到人耳听不到的地方。然而,人既是一个自然人,还是一个文化人。自然人如同动物,只为求生存温饱为目的,然人得以生,得衣食无忧后,会主动找寻“维持躯体不死”后的其他目的,即文化的追求和传承。“尽心知性,尽性知天”,在此一大的人生观里,人人都有各自之人生,它们之间可以做到互不干涉,但却又有一命脉相连。这命脉便是借助经典传承而外显的“文化之道”。人生之意义在于寻此道,求此真。

或许,我们在寻道求真时,会因宇宙浩瀚和经典精深而产生空洞与迷茫,但如果能在其中寻求一粟,反求自身,一以贯之,那么有限也即是无限,此一粟将受用终生。知其所知,也知其所不知,这即是《论语》里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的寻道求真,或只能求其中一线之纵深,而对世界宇宙、人伦日常形成不同的看法,则源于人境界的高低。芸芸众生如同树的万千分支,同生长在一棵大树之上,虽永远看不到树的全貌,却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树的依托和给养。

寻道求真还在于有所“立”。社会中存在许多思想学派,网络上许多人经常为一些观点而争辩,不过是每一人之主观形成之“客观”与“我之主观”的对峙,其实又并非有绝对的主观与客观,始终都是一个“否”,这个“否”字离根本的道却是很远了。曾经的我,有段时间也比较“炸毛”,爱批判,其实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小道之学,门户之见,不足以贯穿古今,横跨中西,导致人深陷其中,而寻求单纯的死板知识,本末倒置了,这都是在我身上发生过的。我们所要做的,主要是自己所能做的,无论文学也好,科学也罢,都是人为中心,以经典为中心。经常听到“心魔”这个词,我现在想来,若是心不笃定,易被发展出来种种的物质文化所吸引,人的心态将不从道德,而从发展,不从人性,而从欲望,或将对人对事,没有感知没有边界,没有底线,不择手段,仅仅得靠法律所能维持。外在法律作为人的内在底线,不亦谬乎!

呜呼!我们生活的时代失掉了传统文化的加持,如失魂之体,人人悟道之心皆无,更不说行道。虽然我读经并无多久,感受不深,却有一字对我影响极深,那就是“学”。学——明德修身,焕发生命,使人能安稳,能谦逊。格物致知,无止境,一生行道于世。

学也,郁郁乎文哉。

四川成都茁思

猜你喜欢
读经求真躯体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张锦绣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现在干什么?
生查子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搬家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