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林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学术论坛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4期
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思想论略
符晓林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中学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关于中学图书馆有过诸多讨论,集中在中学图书馆设立的必要性、中学图书馆的价值、中学图书馆的建设、中学图书馆的利用方法等方面。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思潮,丰富了近代中国图书馆思想内容。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中学图书馆
中学图书馆是民国图书馆的重要构成部分,了解民国时期关于中学图书馆的讨论,对丰富近代中国图书馆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为止,学界关于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笔者涉猎该题并尝试进行研究。
中学教育是继续深造或职业生涯的基础,是人生经历的分水岭。正因为如此重要,教育部,无论北洋政府时期,或国民政府时期,对中学教育,包括图书馆方面,都有着明确要求。
民国成立后不久,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校令》,其第1条规定:“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1]为了贯彻该令,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第1章“学科与程度”强调中学生须掌握普通知识和养成国民基本素质。而要达此目标,特别规定学校设备要有图书馆[2]。不仅如此,1915年颁布的《图书馆规程》第2条规定:“公立、私立各学校、公共团体或私人,依本规程所规定得设立图书馆。”[3]这一规定与《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相呼应。
1931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学法》,其第1条规定:“中学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以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并为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4]即,中学教育须培养学生继续深造的学习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谋生能力。教育部同时公布了《中学规程》,要求中学校必须设置图书馆[5],以有助于实现中学教育宗旨。
不难看出,图书馆在中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实现中学教育目标的基本设施。同时,时人认为中学图书馆也是社会教育的利器。1929年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确立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作原则[6]。会议指出,在教育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学校另筹经费办理社会教育,势所难能,将学校图书馆公开,使其兼办社会教育,实则为最经济的做法。徐旭提出,就普通民众的知识程度而言,一般工商阶级的人,或曾在私塾念过几年书的,或曾在高等小学毕业过的,中学图书馆图书较为适中,因此须将高初等两级中学的图书馆开放,使他们应用;另一方面,民国时期补习者日渐增多,他们需要参考阅读书籍,或继续研究深造,就补习者知识程度看来,“最合宜的供图书馆应用机关,莫若中等学校的图书馆了。”[7]中学图书馆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如何开放,可以讨论。不过,中学图书馆最为适应社会大众,不失为一得之见。中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也由此可见。
中学教育的现状,也需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中学设立的宗旨,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和为社会养成中坚力量。就教育本体而言,养成社会中坚尤其重要。然而,当时的中学教育,适得其反,升学往往成为主要目标。这种教育的结果,按照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说法:“将使全国之中等社会,无复独立之生活能力。进而言之,将使全国各种社会,无一中坚之人物,以为人民则愚,以为官吏则不肖,此无他。以科举之眼光视教育。而不以社会之眼光视教育,其流弊固必至于此也。”[8]有人惊呼,中学生因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学毕业后如果不升学,“或至失业成为游民。”[9]如何提高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途径之一为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界也注意到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沈祖荣、胡庆生指出中学教育有三个弊端,一是课室教育,学生在校一日则照例上课一日,离开教室则荒废学业,前功尽弃。二是课本教育,教员以教材为中心,使学生茫然不知课外知识。三是师授教育,此种教育先入之言为主,学生不自研究。他们认为此种教育是“夭亡的教育”“井底之蛙的教育”“喂饭的教育。”[10]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图书馆没有有效利用不无关联。
所以,无论从中学教育法规的要求,或社会教育的需要,抑或中学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图书馆都是中学校的必要设备,必须予以重视。这是当时社会的共识。
既然教育部和社教人士对中学图书馆如此重视,那么,中学图书馆究竟有什么价值呢?概括起来,民国时期关于中学图书馆价值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培养智识健全的学生。中学校的设立目的是培养智识健全的学生,学校中的一切办法,自应适合学生对知识、常识的需求。因此学校的任务,除却讲授教科书内容,还要多备一些图书,提供一个良善的环境,消磨学生的课余时光,涵养他们的身心,图书馆即可提供这些功能。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的知识是片段的、散漫的,而书籍告诉我们的知识是有系统的、有组织的。有了阅读习惯,可以随时获得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应付日常的生活,促进思想的上进。部分中学生,毕业后即投入社会工作,但因在校期间专注于教材,较少涉及额外的书籍便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成为知识的落伍者而不能很灵活的适应社会的生存。因此俞爽迷提出,“在校时能时常接近图书馆,常常与图书为侣,则在左图右史的熏陶中,自能养成一种坚强的读书习惯,将来出校后,虽在百忙中也会抽暇来阅读书籍,视读书如吃饭一样的重要。”[11]中学生与图书馆为伴,能够养成阅读习惯,对其学识的增进与社会地位的巩固都有积极的影响。此外,中学生与图书馆为伴,也可以减少去恶劣场所的机会,免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好处多多。
二是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独立研究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教师惟恐学生不明所学内容,反复解释,扮演着费力不讨好的角色,也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没有思索的机会,养成一种不说不知,不言不明的劣行。周德之提出,“有图书馆在,则可力矫此弊。”[12]2沈祖荣、胡庆生亦认为图书馆能够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如有图书馆,则学生便宜参考,乃自动矣,浏览流观,可自寻入学门径,探源问津,亦自得求学之道路。”[10]4这种独立研究的精神,不仅为大学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一生中将受用无穷。
三是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社会教育观念较为流行。社会教育内容包括民众教育馆、演讲会、博物馆等各种内容。不少人认为中学图书馆也可以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有人认为图书馆是公共的场所,可以养成其公德心,如社会观念,并可以鼓励他们对于公共人群的责任,合作精神[13]。也有人认为到图书馆里去看书,差不多是和古今圣贤,同聚一堂。我们个人的意志,也由此提高,我们的人格,于无形中潜化了不少[12]3。徐旭也认为民众身处图书馆环境中,受学生研阅图书的影响,使之发奋以求智,有助于智能的长进与美德的养成。
概括起来,民国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中学图书馆的价值,一是服务中学教育,作为教辅机构而发挥作用;一是服务社会,贯彻中央政府的教育方针,以实现政府的既定教育目标。这种价值,既不同于小学(儿童)图书馆,也有别于大学图书馆。
中学图书馆在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都有重要价值,那么,如何建设中学图书馆呢?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三方面的关注。
一是注重图书选购。中学图书馆是输入新文化、新思潮、新知识的机关[14]。如其藏书质量及选购制度有所纰漏,势必影响建设宏旨。据调查,浙江省立中学图书馆所备图书有西文书,其能适应中学生阅读能力与兴趣的,不到百分之一。又,浙江省某中学图书馆有《亚丹斯密之原富》《穆勒之经济学原理》诸英文本,但该校未设有经济学课程[15]35。这些藏书显然与学生程度、课堂教学不相适应。这是其一。其二,有人指出,在学校中,教员主任的地位比职员高。教员主任要做的事,职员是无法制止的。这种现象对书籍选购有不利影响。据称,某教员主任自己要用某种书籍,他并不通知图书馆,就到书坊上买来,将发票交给会计处算账,图书馆过了几月而不知道[16]36。图书馆出现所购书籍为少数人所用或重复的情况,与中学教育的价值诉求有差距,这表明购书制度有一定的问题。
如何解决购书问题呢?当时提出的解决方案有:首先是购书原则。中学分为普通、师范与职业三种,所以购书应以学校性质为转移。农工商学校所选择书籍必合乎农工商之用,普通学校之选书,须对应课程应用。中学生能力有限,购书还须以学生程度为弃取[10]14。其次是购书人选。中学教师对学生的程度与兴趣最了解,学校应组织教师成立“图书选购委员会”,以极经济的方法,衡别轻重,而购置适于学生程度与需要的读物[15]36。最后是购书制度。选购书籍应在图书馆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馆员实为最熟悉图书馆藏书之人,与图书馆员保持联络,使图书馆员有购书的通盘打算[16]12。
二是中学图书馆馆员职业化。中学图书馆规模较小,不必分股分科,主任和馆员人选则务必郑重考虑。主任与馆员委任专门人才最为合适,但图书馆学专业训练者寥寥无几,要求每一中学图书馆得此人才,类似缘木求鱼。适度放宽人选范围,是权宜之计。
主任,领导中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图书馆的核心力量。而当时中学图书馆主任多由教务或总务主任兼任,他们没有图书馆学专门学识与经验,影响馆务发展。以主任对中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而言,主任人选标准应该高。由于各校情况不同,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聪对主任来源提出多种建议,除专门人才外,“可由学校图书馆委员中推选一委员充任,或校长兼任主任职。”[17]67
馆员,负责中学图书馆日常事务,是图书馆的中坚力量。调查显示,有的中学图书馆馆员多选用亲友熟人,其文化程度实难以胜任馆员工作[15]33。中学图书馆欲收效明显,当聘请图书馆学专业训练者,也可从热衷图书馆事业者或专业相近者中进行选择。沈祖荣等表示,图书馆最好能聘用受过图书馆教育训练,而富于经验者,但经费有限,恐难罗致。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首先可以是校中教务处主任,或热心图书馆之教员,有愿稍尽义务者,使兼理之。其次为师范学生或中学毕业生,稍有图书教育之训练者,也可充当。再次是学生助手。学生中有学与此种性质相近者,可充当此职,但须由主任或教员指导[10]12-13。
三是保证经费的稳定。办理中学图书馆事业,非财力不行。中学图书馆经费多由学校供给,学校经费自多以为贵。而实际上,中学经费拮据,学校支出项目庞杂,以图书馆于学校地位之低微,不仅经费缩减,甚至挪移他用。所以,对中学图书馆来说,首先要保持经费稳定。在稳定前提下保持增长,则是图书馆的万幸。
如何保持图书馆经费稳定呢?主要有这样几种设想:首先,应有独立预算。中学图书馆经费多不能独立,图书馆应有独立预算,方不会阻止馆务的进行。图书馆经费支出项目包括馆员薪水与购书经费,如遇事实困难,馆员薪水由学校经费薪给项目下开支,购书费必须独立,按月有一定数目,逐月支付,不得因经费困难而移作别用。其次,学校经费下拨的图书经费未必保障,为补救困难,教员与学生应缴纳小额的图书费。再次,中学图书馆经费的筹措,可延伸至校外,学校以累积的社会信誉和贡献,向校外募捐[18]。
合理的图书选购、适当的组织人选与稳定的经费是建设中学图书馆必备的条件,从民国时期的中学图书馆看来,这三方面的条件均不理想。也因为如此,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的建设成效并不突出。
图书馆为中学生提供图书。图书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在如何利用图书馆方面,民国时期有不少设计。
关于中学图书馆的学校利用方法。这是针对中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学校建设图书馆是为学生创造求学环境,如果中学生不能有所收获,实属可惜。许毅调查后发现,中学生阅读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缺乏选择能力,缺乏持久兴趣,缺乏中心目的,不谙用书方法,不明阅书程序,缺少质疑机会。他从馆员的角度,设计了提高中学生阅读效率的方式:一是举行指导讲演,说明图书馆行政与阅书方法,及重要图书的内容;二是在各种目录之外,择最适合于学生程度及需要的书籍,编制阅读指导目录;三是选最要的图书,将其内容随时提要揭示,并汇集保存以期编成馆内要籍提要;四是调阅学生读书剳记,加以评判,同时示以阅书的方法;五是展览各种图书,令学生参观,加以指导介绍[19]。
教育者责任重大,小之影响生徒的学业,大之有关国家文化的兴衰。因此教师应对各项教育事业全力以赴。关于图书馆方面,教师可利用教学之便,帮助学生掌握图书馆学常识。蒋复聪提出三种方法:一是借图书馆新书到教室,介绍书籍的优缺点,鼓励学生前去借阅;二是开设图书馆学课程,将图书馆的组织内容及其利用方法告诉学生,使人了解图书馆并加以利用;三是创造学生接触图书馆的机会,偶尔去图书馆上课,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参考书,如何检查目录以寻找与该课程有关的材料等[17]69。
馆员与教师以学生为主,积极提供阅读指导与传授图书馆学知识。而归根结底,学生才是自己最重要的老师。学生积极到馆阅读,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对有参考性材料进行摘抄,发现问题,获得馆员与教师的点拨,中学生便能充分从图书馆中汲取营养,不辜负校方、教育者的良苦用心。
关于中学图书馆的社会利用方法。社会上的失学青年、参加工作的人们经常感受着精神的饥荒,渴望通过阅读得到满足。但工作的繁忙,其未必能抽出空闲到图书馆阅读,如何兼顾民众的需要,发挥中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时人也提出相关的建议。一是充分利用隔日报纸。学校将隔日的报纸,陈列在民众日常集合的地方,如茶园或别的热闹场所,民众不用专程到图书馆,平日里就可利用这些报纸,了解国事与国际形势。二是准许校外人借阅书籍。学校图书馆中的书籍,民众不仅能到馆阅读,还可以借出去看。手续要简单些,借出本书数少些,借出的日期要长些。让阅读融入民众的生活中,转变他们的趣味,帮助稳定社会秩序。三是设立巡回文库。巡回文库是发挥图书馆社会价值最具特色的方式之一,中学图书馆同样适用。图书馆将浅近、通俗的读物,编成巡回文库,一星期一次或二次,推往学校四周,借与民众阅读。手续应该比到校来借的更简单些,只记借者姓名和书名就可以了[20]。通过利用隔日报纸、准许校外人借阅书籍、设立巡回文库等形式,中学图书馆发挥其社会价值,尽可能惠及更多的民众,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学图书馆是学校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于小学(儿童)图书馆的启蒙,也异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与社会教育最为接近。民国时期关于中学图书馆的讨论,大多集中在通过有效使用图书馆,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为将来从事各种职业预备条件。中学图书馆不仅是中学教育法规的要求,也是社会教育的必须。尽管这一时期关于中学图书馆的讨论还很零星,不够系统,不过在潜移默化之中,中学图书馆的建设在逐步改进。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的讨论,对当下的中学图书馆建设不无借鉴意义。
〔1〕中学校令[J].中华教育界,1913,1:15
〔2〕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J].教育杂志,1912,11:59
〔3〕民国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局,1934:789
〔4〕国民政府令.制定《中学法》、《小学法》[J].国民政府公报,1931,1013:1
〔5〕教育部令.中学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1,2299:31
〔6〕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J].教育部公报,1929,18:94
〔7〕徐旭.学校图书馆公开诌议[J].图书馆学季刊,1931,5(3-4):426
〔8〕覃寿堃.教育部总长关于中学教育之谈片[J].教育公报,1913,5:2
〔9〕卢绍稷.我国中学教育上十个实际问题[J].教育杂志,1937,2:100
〔10〕沈祖荣,胡庆生.中学图书馆几个问题[J].河南教育公报,1926,5(2)
〔11〕俞爽迷.学校图书馆的事业[J].厦大图书馆报,1935,1(2):3
〔12〕周德之.最简单的中学校图书馆[J].安徽省立图书馆季刊,1929,1(1)
〔13〕王文莱.学校图书馆改进刍论[J].浙江教育,1936,1(10):24
〔14〕凌美承.学校图书馆应改良的地方[J].群言,1920,1(1):37
〔15〕陈豪楚.对于本省中学图书馆改进之管见[J].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1933,2(1)
〔16〕程长源.管理中等学校图书馆的鳞爪[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5,6(36)
〔17〕蒋复聪.中等学校图书馆问题[J].中等教育季刊,1940,1(2)
〔18〕余湘.中等学校图书馆设施的讨论[J].浙江图书馆馆刊,1933,2(2):54
〔19〕许毅.我办中等学校图书馆之经验谈[J].晨报副刊,1925,1267:42
〔20〕陈参.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J].中学生,1933,39:187
Discussions about the Middle School Libra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Fu Xiaolin
Middle school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brary in modern China. In the Republic Period of China, there were many discussions about the middle school library, which focused on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up middle school library, the value of middle school library, the construction of middle school library, and the use of middle school library. The middle school libra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enriched the idea of modern Chinese library.
Republic of China;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library
G259.29
A
符晓林(1991-),女,海南海口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